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当前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有一个问题和倾向:将信息化教学视为一种模式、一种理念。这种观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警惕“泛信息化”的倾向。那么,信息化教学到底应该秉承一种什么样的理念?信息化教学应该有哪些模式选择?在此,我们可以重溯经典,对与信息化教学密切相关的2个重要理论进行解读,这就是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理念支撑,而建构主义则为其提供了教学模式和方法选择。从理论层面对信息化教学中所蕴含的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进行解读,对于厘清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具有天赋潜能,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要重视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和态度。这些为信息化教学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1.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优异的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表现。人本主义理论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主体——人”来看待,真正尊重学习者,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相信学生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成长能力,只要给予适当的、自由的环境,学生就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进行自我实现。而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动学生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1]。因此,人本主义倡导,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手段,至于如何学习则由学生自己决定。作为“促进者”的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承担以下任务。(1)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良好的学习环境;(2)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推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3)组织广泛而易于利用的学习条件;(4)要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真诚、自由、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5)要推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1.3情感、态度对学习成败至关重要人本主义非常重视情感因素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强调营造一种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心理氛围,保证个体能够在自由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中,开发自身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情感和态度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理解和尊重,对于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作为“教学的促进者”,教师必须致力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尊重学生的情感、意愿和个性,使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自我实现”,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通过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人本主义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念支撑。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息化是方法是手段,信息化教学的精神实质正是人本主义所追求的学生“天赋潜能”的开发,是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自我实现。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掌握信息化学习方法,创造广泛而易于利用的学习条件,并且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采用自由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同时,在信息化教学中,必须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这点至关重要。我们要警惕“泛信息化”,防止信息化带来的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缺失。人本主义理论所倡导的真实、尊重和理解,对于师生之间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性的肯定,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警示和借鉴。
2建构主义——信息化教学的模式选择
建构主义的贡献在于对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对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和知识的意义起着关键作用。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分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个基本阶段或4个基本要素,教师要利用这四个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教学目标[3]。
2.1创设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创设学习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新知识技能与先前已有的知识技能建立联系,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优势能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社会、文化和问题情境,唤醒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意义建构[4]。
2.2协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互动、协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知识和思维可以互相交流,使学习者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3会话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同时,通过“会话”使学习者之间达到思维成果的共享。
2.4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即特定的“情境”中,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达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这就是“意义建构”。教学即是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这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建构主义还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认知学徒式教学”、“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多种方法以帮助学生完成“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这一学习过程。
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共分为7个步骤,具体教学设计内容见表1。结合这一教学设计模式,需要将3方面的内容融会贯通、渗透进教学设计环节,分别是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总结与评价。
3.1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是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智力水平、学习风格、情感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主导。研究表明:“不同认知风格对学生学习有不同的影响,适合认知风格的教学更易发挥学生的潜力,并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情感的维度对学习者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教与学的相互适应,实现信息化与学习者的有效整合。
3.2教学任务设计教学任务设计是指教师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描述。教学任务可以是问题、案例、项目或分歧。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2)教学任务切实可行;(3)教学内容符合学习规律;(4)任务设计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将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整合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3.3教学总结与评价教学总结是师生在课后将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和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评价的过程结合教学目标,并辅以教学资料给出客观评价,旨在纠正或改进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深层理解。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又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等智力因素,因此,教学总结与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3.4教学设计模式整体评价建构主义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模式和方法选择。“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已经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典型模式。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信息化教学过程首先就要利用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一个个“情境”。在此“情境”中,师生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协作与会话。当然,多种信息交流媒体的开发和应用也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信息化的教学情境、信息化的协作与会话,必然推动学生的“意义建构”,达成信息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4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学习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有相关教学理念的指引和支撑。对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两个经典教学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人本主义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激发学生的天赋潜能,同时非常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其对于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性的肯定,能够防止信息化教学中出现重技术,轻情感的“泛信息化”倾向。而建构主义理论则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模式,即:利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通过“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高海霞 段宏毅 寻云杰 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法与管理学院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