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汉语文学改革的出路范文

汉语文学改革的出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语文学改革的出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汉语文学改革的出路

我们知道,医生看病,首先是要找病因,之后还要对症下药,这才是治病之道。近一年多来,各界人士对语文教育展开了激烈的批评,表明了人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愿望。语文“病了”就应该治疗。但是我们看到,一些人不闻不问,上来就开药方,人参,鹿茸等,都是些威猛无比的药。这是在给语文治病呢,还是欲置其于死地?显然这不是关心语文教育。那么,语文教育究竟有没有问题呢?应该如何解决呢?让我们从现代语文发展的历史上找找原因吧。古代,语文同史学、哲学、伦理学融为一炉,语文教育的因素渗透在上述各科里。古代语文的教学内容,大致有儒家经典,如《六经》和《四书》;有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诗歌,如《千家诗》;有文选读本《古文观止》等。从上述读本可以看出,古代语文教育几乎涵盖了整个社会学的内容。1903年开始,语文单独设科。当时《奏定中学堂章程》设定了“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初级小学设有“中国文字”的课程。其中的“读经讲经”主要是讲读《春秋左传》和《周礼》,说明语文教育仍然是附着在政治、历史和伦理教育之中,还没有真正的独立。到了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取消“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而统一称为“国文”。至此,语文才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中完全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学科。

从语文分科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从语文科分出去的是哲学和伦理学,保留下来的是语言文字和文学,也就是说,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程里应包含语言和文学两门课程。在新课程建设初期,由于只重视教材内容的革新,忽略了语文自身的技术训练,因此,在二三十年代展开了一场语文教育任务的讨论。针对语文技术训练的问题,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撰文说:“国文教育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其他科教学是不负责的,全在国文教育的肩膀上。”在这以后,俄国语言教育专家普希金批判“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由此引起了后来的汉语文学分科。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这是一次旨在加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并使之适应发展的可贵尝试。时间不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1958年停止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语文课又成为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工具。

1959年,在关于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的讨论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把语文课讲成繁琐的文学分析课或政治课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特殊任务。这次讨论为形成1963年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奠定了基础。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主张文道统一,这是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但是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彻底摧毁了在久经波折后业已形成的语文教学体系。结束后,1978年语文界再次展开了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的讨论。这次讨论,明确了语文教育的基础工具性性质,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此期间,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了语文工具说,叶老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02页)这是叶老提出“工具论”的背景。其实。叶老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工具说,叶老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来说,是心思的工具,是表达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思想务求理解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这样看来,学习语文的意义更大了,对于从事工作和培养品德都有好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83至184页)现在有人反对叶老的“工具论”,实际是没有理解其精髓所在,这是题外话。

从以上的几次大讨论和变革来看,语文教育所走过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在这几十年中,语文教学基本得到了肯定,并且逐步形成了体系。但是,自从语文分科以来,它所承担的另一项任务却被忽视了,这就是文学教育。为什么文学课没有受到重视?这与文学课程和体系不健全有关。1956年开始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到1958年结束,仅仅只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就夭折了,除了政治原因以外,也与文学课目标不明确有关。当时的文学课上成了繁琐艰深的分析课。因此,人们认为分科是失败的,以后就再也没有提及。当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文学的内容,但由于文学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体系未建立,文学教育就变得可有可无。从整个语文教育来看,文学承担着人文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而文学教育的削弱,也就使得语文教育丧失了人文精神,这是语文教育遭受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看,语文教育的出路在于返璞归真,即要两条腿走路———汉语和文学并举。文学教育要在中小学教育中立住脚跟,出发点是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教学的体系和评价机制,而不是打倒语言教学。汉语和文学好比语文教育的两条腿,我们要立起文学这条腿,而砍去语言这条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此下去,关于语文的争论会永无休止,最终受害的是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文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从古代语文教育看,文学教育有着很高的地位。由于文史哲分家,文学教育散落在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就使文学教育在量上有了足够的保证,也使教育的质可以得到落实。从现当代语文教育看,学生接受文学教育主要在中小学期间,能够到大学接受文学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说明中小学的文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语文独立设科以后,语文教学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为了保证文字教育得到落实,文学教育失去了以往的时间优势,也就是说,文学教育已不可能以量来换取质。这时,如果文学教育还是漫无目的,没有体系,效率不高,就难以实现其教育的目的。文学教育的失败,导致了语文教育的缺陷,也使得语文教育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解决文学教育的出路在于制订出适合中小学生的明确的文学教育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比如,小学的诗歌、散文朗读和背诵,初中的文学作品阅读,高中的作品欣赏等等。只有建立完整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文学教学和评价体系,语言和文学这两条腿才能真正站立起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历尽沧桑,其中,痛苦多于喜悦。我们应该知往鉴今,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建立语文分科教育的体系。风雨之后便是彩虹,我们应该像呵护婴儿一样,给语文教育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帮助,从而使她健康地走进新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