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词汇文化意象比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文化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的各个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文化意象。这种文化意象与词义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说者、听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其文化意象差别,就不能完全表达一个词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及外语教学中,对于文学词汇的文化意象的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达到真正交际的目的。
二、文学词汇与文化意象
意象是一个审美范畴,其源头可上溯至《周易•系辞》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是作家自我表达、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文学意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意象,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那些蕴含着独特意念而让读者获得言外之意,是作家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与感情的复合物。”意象的产生有意生象、象生意、意象共生三种常见的形式。举个例子,杜甫的《春望》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触发了“感时”“恨别”的情思,这种情思又生成了“花溅泪”“鸟惊心”的意象,最终出现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意与象并生的意象。文学词汇丰富多彩,充满了文化色彩浓郁的比喻和意象。譬如,在中西文化中,我们都使用诸如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地主(Landlord)、野心(Ambi-tion)、劳动(Labor)、礼貌(Politeness)等很多词语,然而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的文化意象,就不了解其深层意义。
三、文学词汇的文化意象之对比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及其文化意象差异,我们可以把有关词汇概括为以下几类进行对比分析。
(一)指示意义相同,文化意象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即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意象。例如柳树在汉语中通常被赋予分离、思念的联想意义,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描述。它比较形象地概括了戎边战士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借柳树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的很多,如李白的“奏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温庭筠的“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柳树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文化内涵,是因为中国汉字文化中的谐音造成的。“柳”与“留”谐音,在上期的文字使用过程中,将“挽留、离别、思念”等这样的涵义赋予“柳树”也是很自然的,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喜欢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崇尚自然的文化意象。而willow在英语中却与中国文化中的“柳树”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它常能使人联想起悲哀与忧愁,失去心肱的人等。如在莎士比亚《奥赛罗》(Othello)中,戴斯徳蒙娜(Desdamona)就曾唱过一首“柳树歌”,表达她的悲哀,同时暗示了她的死。在《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ofVenice)中,Lorenzo提到女王Dido因她所爱的人Aeneas遗弃了她,柳树象征悲哀,她过度悲哀而自杀。众说周知,《圣经》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willow的文化意象,在《圣经》Psalm第一百三十七篇中这样的描述:“BytheriversofBabylon,therewesatdown,yea,wewept,whenwerememberZion./Wehangedourharpsuponthewillowsinthemistthereof.”因此,柳树在汉语和英语里所具有的不同的联想意义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这些带有感情色彩,形象生动的意象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了解目的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指示意义相同,文化意象部分相同的词汇。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这类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意象。就文化意象相同的方面来说,它们反映了不同名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意象说明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有关rose的成语如underthe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这一习惯源于希腊神话:Cupid给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枝玫瑰以防止他泄露Venus的不检点行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owl和猫头鹰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意象。“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指的就是猫头鹰带来厄运。这是两种文化对于猫头鹰的共同意象,但在英语中的owl又常常是聪明的象征,可以说是aswiseasanowl,这种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
(三)指示意义相同,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象,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这类词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例如“竹子”这种植物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表达自己坚定、正真的性格,如欧阳修的“竹色君子徳”,李和的“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邵渴的“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等等。竹子所具有的这种高尚的文化意象使历代文人赏竹、咏竹。与之相反的是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象,甚至bamboo一词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来的。因为竹并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因此英国人对于竹并不像中国人那样熟悉,也就决定了bamboo一词贫乏的文化意象,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英语里也有许多具有丰富文化意象而汉语中却没有的词汇。如daffodil,汉语里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里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一些文学家、诗人都以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心情,例如莎士比亚在《冬之歌》中说:“Whendaffodilsbegintopeer/withheigh,thedoxyoverthedale!/Why,thencomesinthesweeto’theyear...”由此可见,daffodil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民族文化意象。
(四)各自文化意象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词汇缺项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在翻译、阅读中常会碰到这类词即只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词汇。如汉语里“客气”就很难译为英文,英文中的polite很难准确表达它的意义。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和英语中的“relation”一词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表示一个很具体的概念,譬如“他的关系很硬”,是说明他在某一部门有认识人,因此可以做某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一词则表示抽象的概念,和汉语中的“关系”所代表的意义不同。又如汉语中的“阴阳”也很难确切地译为英文,在英语里没有合适的对应词。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或价值观念与西方的不同。“阴阳”本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相克相生,互相转化。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理解,而对西方人来说却不知所云。反之,英语中有些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也是很陌生的,像“hippie”和“punk”虽然被译成汉语,但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并不能确切知道它们到底指什么。由于对不同文化词汇意象缺乏了解,在翻译中犯文化错误、笑话百出事例很多。中国某家的橡皮底帆布鞋商标是“大鹏”(Roc),大鹏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大无穷”。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oc”一词却全无“力大无穷”和“鹏程万里”的文化意象,可以讲,“Roc”一词已全失其施为之力。又如,中国国内有一种“芳芳爽身粉”向外做广告时,商标被译为“FangFangPowder”,然而“Fang”这英语词并不意味着芳香,fang是指(毒蛇的)毒牙、犬牙等义。显然,命名为“毒牙”的婴儿爽身粉是不会被母亲们接受的。
四、结语
总之,一个词语总会具有其文化意象,它揭示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的意象。文化是一个有着丰富意象的综合体,它从物质到观念,从制度到个体,从习俗到心理,构成了整个民族、社会,也包括语言所赖以生存的庞大文化的生态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分子,都可能在词语的身上体现出来,可见认识和掌握文学词汇的文化意象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