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语文学习困难及解决办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对于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文无疑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但较为有利的是,学生一旦愿意走出他们相对封闭的小天地,便有了一定的使用环境,成为有利的一面。那么用蒙古语文授课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障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障碍,笔者在教学中作出了一些探索,在此加以论证,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学习障碍分析
1.环境制约所致。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学生,从小生长在边远的牧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因此,他们感受不到外面日新月异的大世界,认识不到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学生长在牧区,老一辈的许多人几乎不会说汉语,有个别迁入牧区的汉族人口也入乡随俗地学习使用蒙语,从语言到习俗都改变过来。这些学生上学之后,又全部是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加上他们的小学教师汉语程度低,而且从小学到初中多在基层学校就读,平常从课堂到日常生活,全部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没有学习使用汉语的环境。
2.心理作用所致。任何民族无论其人数多少,经济或社会发达与否,都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都认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字,自然会产生一种潜在意识。这就是表现在生产活动、日常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服饰及审美、民族意识等多方面的排它性。在我国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少数的几个,能充分体现民族特色最好的形式和内容,也是语言文字,因此在汉语文学习与使用中,这种排它性是很正常的。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小学阶段基本是在嘎查(村)中的教学点读,到了初中,则大多数到苏木(乡)中心学校或旗县中学,有的到了城镇。由于地区间文化发展的差异,人们使用汉语的范围不同,学生使用的程度差异便很大。有的学生自尊心强,怕别人笑话,因此,无论课上课下,一般都不多使用汉语,尤其是不愿意讲一口半生不熟的汉语。
3.母语的影响。蒙语文属于表音文字,属于斯拉夫语系,在会话中语调升降不同于汉语的四声。一般牧区的学生大多数在十岁之后才开始学习汉语。根据昆明外国语研究所黄波女士的研究成果认为,三到十二岁的儿童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而牧区的孩子特别是居住地分散的儿童,到学习汉语时已错过了这个最佳年龄段,因此他们对汉语的四声学起来特别吃力。而且,少数民族居住地全部在边远地区,那里周边地区又是汉语的方言区,他们接触的汉语也是方言,方言对他们影响也很大,对他们学汉语又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除此之外,母语的影响还有口型。蒙语的发音口型与汉语的口型差异很大,舌头首当其冲不听指挥,说出来就有点外国人说汉语的味道。而且蒙语语法与汉语语法差异也很大,最为突出的是汉语一般是动词在后边带宾语,而蒙语语法则是动词在后,类似汉语语法的倒装句。如“吃饭”用蒙语的词序则是“饭吃”,许多学生对学习汉语语法感到特别吃力。
4.要求提高,难度增加。用蒙语授课学生的汉语文其难度要求也有跳跃性。他们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后开始学习汉语,初中阶段的要求相当于小学高年级,高中阶段相对于汉授初中的要求。虽然从学习年限上说相差不大,但对于第二语言来说,其难度也就相当大了。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学汉语时又费时间又吃力,畏难情绪也就油然而生。5.知识水平影响。蒙授学生小学阶段大纲规定识字1300个,识词2500个,程度相当低,到初中也要求识字1300个,识词2500个。但在升学考试中却要求比较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低,而且听、说、读的能力较差,写和译的能力就更差,有的人很难造出一个完整通顺的句子,甚至连一个连贯的句子也读不出来。
二、消除方法探微
上述可见,高一学生学习汉语文,确实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倘若不消除这些障碍,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成长。那么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利用班会、团会等形式,或在课文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和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几种意识,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意识,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立足未来的发展意识等,使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观。其次,要教育学生具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大观念。人需要有交流,学习汉语文正是达到广泛交流的机会,也多了一种交流的工具,无论对国家、对自己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地方,这在我国历史上已形成客观存在。因此,必须借鉴国内外其它各民族先进的东西,汲取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达到提高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的目的。学习好汉语文,就是由贫困落后的地方走向相对富裕文明地区的桥梁,也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必要的过程。
2.创设语境。要培养他们学习使用汉语的兴趣,树立学习使用汉语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的认识,养成学习使用汉语文的习惯。学习汉语文不是丢掉民族的语言文字,也不是丢掉民族的本质特征,而正是提高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的举措。因此,学习使用语言文字是件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也就可以创设学生大胆学习、使用汉语的客观环境。其次,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制约因素,树立起正确的认识,即可有效地抵消潜在意识中的排它性。同时,在课内、课外,甚至在宿舍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形成多角度、全方位使用汉语的环境,并且要鼓励学生借阅汉文图书,阅读汉文报刊,提高学生读的水平。
3.全面推广普通话。中国地域广,因而方言很多,客观上制约了普通话的口头交流。在讲授会话等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学习使用普通话,带头推广普通话。这样,可以克服方言方音的不足,也可以克服声调的不足,还有利于体会培养语感,矫正口型,更有利于学生在校时或成人后的各类考试。
4.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含量与能力水平的双重效应。首先,我们要加强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课文时,教师示读,成绩较差的学生领读,指导学生朗读,分角色读,精彩片断背诵。学生在诵读中可矫正发音,体会语言环境,理解课文,掌握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其次,利用课堂提问,课文插图,课后练习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加强说话训练,提高学生使用汉语文的频率,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组织汉语文口头语言的能力。第三,在高一汉语及其教学中应以字词教学为重点,采用基本词以语音、词义、词性、词语等不同方式辐射式教学方法,扩大学生学习、掌握、辨析、使用词语的含量,掌握丰富的词汇量。第四,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句。我们在教学中,在课前、自习辅导、讲解课文中经常帮助学生抄录、背诵一些名人名言,诗词名句,精彩美文片断,指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他们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思想水平的优秀文字作品,结合学校广泛开展的“五心教育”、“五个一工程”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词句含量。
5.要不断激发兴趣。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方法吸引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好奇、好胜、好新鲜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课文,设计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逐步培养,从注入式教学走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学生既有思考的余地,也有陈述的机会,教学方法又不至于形成定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次之,我们要采用成功事例激发,适当降低要求。来自基层的学生,汉语水平和能力均较差,大约有50%—60%学生达不到大纲规定的小学毕业生汉语文水平及能力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适当降低标准与要求,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艰苦的学习中,通过努力不断取得成功,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精神。
6.适当的作文教学。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基层的学生,高中入学时的作文能力很差,有许多根本不具备作文能力。因此,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临写、仿写作文。开始时让学生照某一篇范文改头换面,象习字时的临摹一样写下来,逐渐过渡到依照范文及格式,内容要求,选取安排材料的特点写作文。第二步,记日记或周记锻炼。要求学生每周记二三篇日记,或干脆写周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从短到长,由简至繁,练习笔头子。第三步,写半命题及命题作文。我开始时给学生半命题作文,并且设计几种不同内容作文的具体要求或详细的提纲,让学生填充材料。然后逐步走向具体要求和简单提纲。最后走向命题作文。
7.全面提高汉语文素质。所谓汉语文的素质,除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译五种综合能力外,还应包括学习汉语文的心理素质,学习汉语的思想认识,学习汉语的方法,学习汉语文终身不弃的意识和长期行为等方面。如果具备了这些,那就可以说达到了汉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