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语言文学运用性转变以及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我国高校当下教育思路转变的重要方向之一。显然,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的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于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人才的培养必然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从而忽视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而当下的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而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
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语言文学又是民族精神和艺术的精髓,因而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科研人才以及从事相关的文化、信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仍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
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特点和要求更突出、更紧迫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学科作为长线专业的弱势和不足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加之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也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学科,它的发展方向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探索并研究新的汉语言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就成为当下这一学科发展的迫切任务。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应用性不强。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能力。
面对这一现状,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都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或是改革实践教学,或是改革教学方法。这些举措都表现出改革的鲜明性,为当下的教育改革和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借签与思考。
事实上,这一问题并不仅仅是一所高校,一个地区的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全国所有开设汉语言学科的高校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会受到当下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与汉语言学科一样作为传统学科并深受当下时代经济社会影响的尚有文史类的其它学科。厘清这一问题,从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出发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也必然会具有对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启发意义。
2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3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的专业高置一直不外乎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不少高校由于传播学从语言文学学科中分离出去之后,无法再单独设立与传播学学科相关的专心,就只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些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新闻学的相关课程。而在传统的学科规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设立了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级层的专业的。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设置,但由于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把文秘只是定位于高职高专的层面,这就为高校本科增加了设立文秘本科的障碍。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需要,应进一步从应用性专业设置的可形性、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之上,但又要与之有区别。传统文秘专业更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与文件档案的传递与保存。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适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这样的行业需要的文秘显然不是传统的文秘。尤其是当下,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的文秘不只是文件、函电、调研报告等的写作与传递工作,更多还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公关与礼仪、企业形象策划等工作。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一个极其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必须有充分的形象宣传,不只是为了塑造企业形象,更是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的各个行业部门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确立大众对本行业或部门的正面形象。除了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几种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日益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文化意义上的宣传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灵魂。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培养有着深厚语言文字与文学及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又具备企业文化传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
基于以上两个新的专业增长点,我们也有必要建立合理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机制。一是要求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可以尝试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块,可以分层教学,促进教学内容精品化。二是在课程设置中要增设与经济活动、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有关的应用性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追求多样性、灵活性,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三是教学形式应追求灵活多样,尤其是重视实践教学在专业设置的比重,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时间去接触体验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在实际中的运用,并能更好应用应用性课程。四是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经济社会第一线参与、体验并实践。五是探讨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应与专业性质及课程定位相适应,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在找到新的专业增长点的时候,也能够使之很好地走向应用性的转型,从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