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思考范文

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思考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派系林立、种类繁多,上至宏观的建筑、园林,下至微观的刻镂、刺绣,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伴随着古先民脱离蒙昧的穴居时代,一路欢歌,将整个中华民族装点得异彩纷呈、璀璨夺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作为人们谋生手段的民间工艺美术渐趋衰落,曾经随处可遇的老工艺师傅相继离世,传承人改行易业、青黄不接,许多古老的民间工艺濒临失传。振兴民间工艺美术,紧扣时代脉搏为民间工艺美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是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者的历史课题。拯救民间工艺美术刻不容缓。

20世纪80年代,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汹涌着商品经济的大潮,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中国的民间工艺美术被推到风口浪尖,一方面高举着继承传统的旗帜,一方面以经济为风向标,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民族村”“民俗村”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地。这种“大打民族艺术牌”的人为旅游景点的建设,确实为民间工艺美术打开了通向市场化的大门,给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间工艺美术;但另一方面,这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方式深深地伤害了一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短视行为使民间工艺美术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和内涵被媚俗猎奇,甚至陈腐落后的东西所取代。诸多民间工艺美术流于表面化、程式化,使人们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态度由起初的好奇演变成漠视,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民间工艺美术真正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一,对民间工艺美术要有正确的文化认同和艺术认知。笔者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民间工艺美术图片,面对做工精美、构思巧妙和乡土气息浓郁的泥塑、布艺等艺术品,学生并没有表现出热情,他们大多认为这些东西都过时了,远没有日本动漫模型和变形金刚有意思。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认同的缺失发人深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西方艺术观念的传播和渗透。学生从提笔画画开始,接受的是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严谨的造型、追求逼真三维空间效果的焦点透视的观察方法等,既武装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又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多元造型方式不了解,并缺乏深入研究的兴趣和动力,这势必导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思维模式和造型观念被边缘化。拯救民间工艺美术,不能拘泥在一时、一事、一物,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认知的颓势。只有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人们才会发现它的美、价值与存在的意义,才会在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和熏陶。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人们才会不分职业、年龄、地域,自发地、真正地关注民间工艺美术,对其进行珍视、保护、研究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流传于后世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承递,旧社会的人们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学;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出于个性追求,想学才学。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想学,意味着感兴趣,发自内心地走近、了解、热爱它;但想学的背后,也存在半途而废的可能。越是历史久远,越是变革缓慢,也许几代人的努力带给民间工艺美术的变革微乎其微、难于辨察。只有正确认识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认同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传承人才能勇于担负起沉重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将民间工艺美术发扬光大。

第二,善于甄别,敢于扬弃。艺术的传承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和文化特色。旧的社会体制下,生产力落后,百姓生活难以维系,人们难免在各式工艺品中流露出残留的封建迷信思想,反映出对钱与权的迷恋。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们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些反映古老的陈腐观念的题材已经无法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对这些题材进行新的文化解读和再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家相继走出大山,走出村寨,艺术视野不断开阔,作品关注的题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讴歌新农村、新生活、新社会,到纯粹表达内心世界,追求自由解放,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时代的巨变。同样,古老的哲学观念也愈发显示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如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体系中,追求“天人合一”是永恒的主题,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同样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这一题材的深度挖掘,永不过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于民间工艺美术来说,技巧只是“毛”。纯手工制作与大机器批量生产固然存在差别,但这差别并不足以与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核相提并论。相反,对于民间工艺美术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是“皮”,才是其存在的基石。认识到这一点,民间工艺美术创作才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取舍,让实实在在的民间工艺美术不再游离于百姓的生活,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猎奇或炫耀。换句话说,民间工艺美术要想生存,必须反映时代风貌。

第三,合理整合资源。我国民族艺术教育发展很快,学习人数众多,与传统的口传心授不同,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趋于学院派。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艺术家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艺人有很大的不同,在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传承和创新上,前者具有鲜明的当代性。以女红刺绣为例,不少接受过民族艺术教育的传承人不仅在技艺上功夫过硬,思维上也更具创新性,工笔绘画的构图、笔法、设色,以及西方写实绘画、摄影艺术都被有选择地吸纳到刺绣上。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紧扣时代脉搏,将新的认知、创造融入女红工艺的尝试,必将成为这一古老民间工艺发展中合乎艺术规律的创新。现代媒介已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受此影响,民族艺术的创作、传播以及活动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原生态民族艺术,点开网络,各种艺术信息涌入眼底……传媒的现代化无疑加速了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播和推广,但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担忧:艺术是不能复制的,现代传媒导致信息传播的加速和前所未有的广泛,会对质朴的民间工艺美术创作形成冲击。以泥塑制作为例,同一题材在不同的时间经过不同手艺人的塑造,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艺术特色。因为人们所处的情境不同、艺术素养不同,正所谓“十唱九不同”,艺术的趣味就在于这些艺术家不同的创作特色,而现代媒介会导致艺术创作的趋同化。当然,这种担忧似乎显得有点沉重。现代媒介已成为传播的主流,民间工艺美术不能因噎废食,单纯地排斥它,要注意因地制宜,合理调配,为己所用。“山高人为峰”,艺术的传承始终在于人本身。现代媒介与民间艺术教育为民间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使那些守在塞外边疆、大山深处的人们,端坐家中就可以共享最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成果。对于民间工艺美术来说,现代科技犹如一阵清风,将其种子吹到世界各个角落,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一边希望民间艺人依然保持着原始封闭的生存环境。艺术要得到传承,民间艺人的生活质量、交流平台有必要得到提高,二者并无根本矛盾。

第四,让民间工艺美术重返百姓的生活。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工艺美术根植于自然经济的土壤之中,一旦这种经济模式土崩瓦解,民间工艺美术便没了依托、无法生存。从某种程度上,这是某些民间工艺美术的宿命。今天的中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任何艺术都要遵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洗礼。以民间女红为例,目前只有少数地区还能见到穿戴传统女红成品的人,售卖的女红成品基本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今日的女红在实用功能上必然与旧社会不同,人们的衣饰早已多元化,女红成品只是其中的一支,受众群体有限。民间工艺美术品由实用功能转变为装饰美化功能乃是大势所趋。以十字绣为例,它能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得到推广普及绝非偶然:第一,十字绣制作周期可长可短,繁简由人;第二,十字绣材料简单,针法易懂易学;第三,绣制好的成品装裱以后赏心悦目,具有观赏性,可以带给人们精神愉悦,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第四,可以创收。由此可见,实现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并非天方夜谭,只需要找到恰当的切口,让民间工艺美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对于那些代表着民间工艺美术精华的手工艺,则需要一代代手工艺人潜心研究,从材料到技法,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地继承和发扬,相信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必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作者:吴华珠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