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玻璃工艺美术实验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美术实验教学相融共求发展近年来,许多高校加强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方性特色艺术研究。以笔者所在的岭南地区而言,岭南地区文化特色课程已经成为广东各大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多以陶艺、雕塑广彩、广绣等工艺美术专业为中心进行授课。而目前岭南地区高校玻璃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刚刚起步,教师人才匮乏,发展水平也尚在起步阶段,因而在培养计划上也必然存在问题,专业内容设置方面如何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进行授课还属于摸索的初级阶段。在高校中开展实施非物质文化传承,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两者共同努力,缺一不可。高校教师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传播者与实施者,高校学生,比如在广东地区,属于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也是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主要载体。基于上述,本文将结合岭南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对玻璃工艺美术课程在地域性优势、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几方面进行思考,探究如何使高校玻璃工艺美术实验教学与地域性非物质文化相融,共同发展。
(一)设置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教学课程
岭南地区素有独具特色的玻璃工艺传统建筑元素——满洲窗,其形成原因之一源于早期西方基督教传教,将西方的教堂建筑风格传入岭南地区。尔后岭南古典园林受其影响,开始运用起了基督教堂建筑设计元素,在园林建筑物中置入彩色玻璃元素,即满洲窗。同时,岭南地区的教堂也多采用满洲窗进行装饰。满洲窗的图纹属于岭南地区地域性非物质文化,可以为玻璃工艺美术课程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因此必定成为岭南地区玻璃工艺美术课程设计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源泉。
1.双管齐下: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玻璃工艺设计是将美学原理与思维模式运用贯穿于设计制作程序始终。在课程的设置与具体授课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加强理论与实践两大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两者统一且科学有序地交替设置。课程总体8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32学时,实践部分为48学时。理论课程部分,可以借助具体的广州西关等地区民国时期古建筑门窗实例,讲授岭南地区极具特色的玻璃工艺——满洲窗的发展历史与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制作方法、造型训练、模具铸造、铸造烧制等内容,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从理论课程中获得满洲窗极具彩色玻璃形式的图案、色彩等方面的信息,提升自我艺术修养,陶冶自我艺术情操,为创作的实践阶段设计手法与理念的运用打下坚实地理论基础。讲授方法可以通过讲授、提问、启发、讨论、阅读等方法。比如在教学中,讲授应采取非平铺直叙地讲授理论知识,“以生为主、以师为导”,以问题为中心点不断提出有效地问题。组织学生出外走访做市场调研采风,拍摄广州老城区西关、二沙岛等地具有满洲窗特色的古建筑的门窗,亲身感受岭南地区满洲窗的艺术形式、形态,收集一手图片资料(图1、图2)。该阶段注重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寻找、自我探究的过程,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实践阶段做好铺垫。安排学生将取材照片或影像资料进行后期整理加工,做文字理论分析研究再发表成果,并整理成为市场考察报告,从而检验学生是否已熟知基本理论。在整理市场考察报告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各自对满洲窗的认识,提炼出艺术语言的精髓所在及其内涵,并激发学生思维,将构思物化于创作中,思考找出自己的创作方向,从而产生具备研究水平深度的优秀玻璃工艺品。此环节采取合作式学习法,学生3-5人为一组,互动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表。教师观察学生是否根据已有的知识具备分析实例的能力,如果分析阶段出现学生未能掌握的情况,或者未能统一意见找到答案的情况下,也可以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结合实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解,从而保证后续实践阶段的顺利展开。市场考察报告发表完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提出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做出初期设计制作方案与目标。针对共性问题采取合作学习与小组工作的方式共同探讨,个别问题则采用教师一对一的辅导方式。最后,每个小组形成有方向性且具备一定研究意义的满洲窗设计方案。玻璃工艺美术的单品作业要求不能千篇一律,而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满洲窗镶嵌这一装饰特点进行多种类型的尝试,或者各自对不同的满洲窗的优秀设计案例进行模仿制作,通过模仿制作掌握了镶嵌玻璃的基本工艺技法后,教师再加以讲授,并引导学生相互借鉴进行学习讨论,积极大胆地发挥想象力,主动地进行创作设计。这样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再进行创作,继而加深对满洲窗工艺设计产品的工艺技能的理解,增强对玻璃艺术的研究水平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设计作业的完成度,切身体会到非物质文化元素对设计本身内涵的提升作用,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玻璃工艺的热情。这样玻璃工艺设计实验教学课程也能更好地辅助玻璃工艺设计的专业教学,实现玻璃工艺美术产品从构思到成品的实践平台,并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的始终。通过上述培养计划,学生掌握了研究思路,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的思维方式。
2.循序渐进:设置岭南地区公共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对上述课程设置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的平台,挑选出有一定影响力的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作为理论课程进行讲学,课程内容可以选取岭南地区玻璃工艺——满洲窗等具有代表性、地域特色的材料优先授课。这样学生在玻璃工艺美术实验室进行实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后的理论知识课程继续再学习,将非物质文化元素加入其创作中。非物质文化传承是一个不断积累、循环往复的探索过程,课程的设置与对学生的引导,应当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完善,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非物质文化在高校玻璃工艺美术实验教学中的普及与提高。
(二)课程体系由“艺术型”向“时代型”转变
玻璃艺术发展至今,已经不单单是一件摆设装饰的艺术品,已经成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玻璃工艺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不乏一些教师多偏向于引导学生对审美性与形式感的追求,而忽视符合时代需求与社会需求的教学架构与知识体系。因此,应该突破着眼于单纯纯艺术美感的艺术创作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玻璃工艺美术教学体系,甚至可以与文化、历史等,甚至可以做更大的跨越,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创作。因此,在玻璃工艺美术教学中必须综合考虑,正确处理玻璃工艺美术主干课程与其他多个专业知识课程等的衔接关系,打造综合的“学习链”,使玻璃工艺美术课程充分与相关的学科结合,建设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促使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在创作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结语
高校玻璃工艺美术实验教学课程应该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与之相融,共同发展。导入非物质文化元素,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通过理论知识课程,贯穿于动手实践环节。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体验整个教学创作过程,感受玻璃艺术与非物质文化思想融合的魅力,理解并建构课程的知识点与切入点,激发学习玻璃艺术的兴趣感,培养创造力,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谌晓 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