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艺美术审美表现形式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董茜单位: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
艺术作品具有感性直观的审美特征
艺术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它首先以感性形象的方式来把握世界,与客观自然和人类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带有感性直观的特征。
工艺美术的审美功能也具有这种审美直觉性的特点。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感知审美对象,对人们审美感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不仅在人们创造和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从感官到全身体会到一种审美愉悦感,而且使人的审美感觉变得丰富敏锐。工艺美术的形式特征既是这种感性直观的特征的表现,也是实现审美愉悦感的反映。固然,工艺美术的形式特征不是纯粹形式主义的,它服从于特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仍然体现了民众对审美感知的关注。
一架普通的民间纺车,结构的对比均衡与和谐,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苗族的竹编背篓,造型或饱满有力,或纤巧优雅,而且还编织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南北方不同民居的屋檐,除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气候,屋檐画出的线条或舒畅潇洒,或敦实严整,颇具美感,更不消说附着其上具有寓意象征的脊兽;而至于剪纸、年画、皮影、玩具等则更是以悦目的视觉美感形式幻化出一个审美的世界;供奉的纸扎、面塑、神像画虽然意在表达人们祭祀祈禳的心理,却仍然以缤纷绚丽的艺术形式,传达了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
民间各种技艺口诀,除了人们对选材、加工技艺等的总结,以审美为内容的记录也是人们对视觉形式规律的感性把握。“文人一根钉,武夫势如弓”;丫环则“眉高眼媚,笑容可掬,咬指弄巾,掠鬓整衣”;贵妇人则“眼正神怡,气静眉舒。行止徐缓,坐如山立”。
这是塑造人物的规则。设色规律则称,“红间黄,喜煞娘”,“黑靠紫,臭狗屎”,“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这些视觉形式规律都表达了人们对审美愉悦感的追求。
工艺美术具有教育性意义
艺术对人类的意志、价值观、思想倾向以及行为方式等也都会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具有某种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意义与法律道德的政治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它以艺术形象的形式诉诸人的感性知觉、情感理智,将社会性的理性的内容倾注于艺术作品中,使欣赏主体在艺术欣赏中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地接纳其中的某些内容,并自然而然地影响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工艺美术所具有的这种艺术的教化作用有着更为坦率的表现,特别是表现在年画、剪纸、皮影、刺绣以及许多游艺和祭祀供奉活动中,内容多种多样。
有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戏曲小说、时事内容等,形式也不拘一格。如年画中的《二十四孝图》《谎言无益》《孟母三迁》《男女平等》《日德青岛交战图》《齐桓公举火爵宁戚》《水浒故事》《三国演义》等;剪纸中的《老鼠嫁女》《岳母刺字》《挂角苦读》《秉烛夜读》《张良纳履》等都以此来劝诫教育世人祛恶向善、尊老爱幼、知书达理、发愤图强、维新自救等。当然,其中也有某些封建伦理思想和旧观念,但这种“成教化,助人伦”,“明劝戒、著升沉”的教化作用较之其他形式却是最直观、简易、形象的手段。抗战时期,解放区新题材年画运动的兴起也是这种宣教作用的充分体现。
当然这种教化并非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教育,同时也有思想理性认识的教育,与工艺美术的认知功能有交叉之处。工艺美术这种教化功能的实现也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交流中,使主体与艺术作品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并体会到一种生命的亲切感,从而在交融中审美地把握了某种普遍的社会内容。当这种教化作用一旦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总之,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产生的全面整体的作用不同于宗教、哲学、法律、政治等对人的精神的作用。这种精神作用是以感性审美的形式出现的,审美功能是艺术首要的基本的精神性功能。同时审美作用又不是艺术的唯一功能,但它却贯穿于艺术精神功能的各个环节中,并伴随着其他精神功能同时进行。马克思在论述人类艺术掌握世界时也认为,艺术产品的根本价值是以审美价值为主导价值的多样统一。
工艺美术的特殊性质和形态以及功利性的审美意识更大程度地决定了这种精神价值功能的混合性。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不仅是审美愉悦的,其真和善的内容以及其他价值功能也具有广义的审美价值和意义,并同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