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成因范文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成因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成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任何广告的目标消费者和交流对象都是社会人,受经济、文化、受教育程度、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对广告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也不一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品牌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广告所面对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这种背景下,对中西方广告的对比研究越显重要,认识中西方广告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不仅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需要,更是市场拓展、跨国传播的要求。

一、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外在表现

(一)致敬传统与面向未来中国广告创作者热衷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比如广告中经常出现书法、水墨、剪纸、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代中国广告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创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其它大多数国家不可比拟的,中国广告创作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带给中国人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推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获得受众认可大有帮助。崇尚科学、勇于冒险、富于幻想和批判精神的民族个性决定西方广告更倾向于面向未来的表现,科幻、UFO、外星人等常常会成为西方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这在以青年人为受众的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样的广告表现可以给受众留下时尚、前卫、炫酷的形象。

(二)精准表达与自主推理中国广告大都会将广告信息说白点透,不管是为了产品促销还是基于品牌形象塑造,不管是采用说明证明形态还是选择故事情节形态,总是会相对直白精准地向受众表达信息。因此,即使发展到今天,文字仍然是我国广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因为它有直接说明和准确传情达意的作用。而西方则讲究留白式的自主推理,很多广告都不会直接点破内容,给受众留下足够的空间去体味想象。广告中直接说明性的文字较少,甚至整支广告没有一句关于产品的文案,主要通过情节的设计、画面铺陈或意境的塑造,让受众自己去发现关联,推导和感悟广告信息,进行准确解码。西方某语言学校的广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小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缸,一条金鱼在里面悠然自在地游着。突然,一只大猫破门而入,朝金鱼走了过去。广告音乐从舒缓变为紧张,鱼缸里的金鱼慌乱起来。正当猫准备扑向鱼缸的时候,金鱼发出了“汪汪”的狗叫声,猫闻声而逃。电视屏幕上呈现画龙点睛的字幕:“学一门外语非常重要”。另一个则更加简洁,一对情侣羞涩地坐在一起,女孩最终按耐不住转身与男孩接吻,男孩却在激吻中瘫软倒地,这一幕不仅吓到了身边的女孩,也惊到了电视前的观众,当最后的标板出现治疗鼻塞的某产品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三)动之以情与寓教于乐中国广告凸显了中国的内敛文化,重情、重义、关爱他人是广告表现的重要元素。动之以情是中国广告创作的重要切入点,从亲情、爱情、友情到乡情、同情等,针对特定的受众,附加到匹配的产品中,总会产生屡试不爽的感召效果。近年台湾大众银行推出一系列情感微电影广告,感人至深,引起了强烈共鸣。其中《母亲的勇气篇》讲述的是63岁的母亲蔡英妹,第一次出国,不会英文,没人陪伴,一个人独自飞行3天,3个国家,3万2千公里,历经波折去看望刚生产完的女儿的故事,让人们为她的坚韧、勇敢和爱而折服。当类似的广告陆续出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受众的情感和心灵时,人们开始坚信这是一家有情有义的银行,而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没有比获得用户信赖更重要的事了。相比于动之以情,西方广告创作者更热衷于寓教于乐,一贯崇尚自由开拓、喜欢标新立异的西方人不容易被感情牵绊,却非常享受幽默带来的愉悦。幽默风趣、诙谐逗笑,往往是西方广告创意惯用的手法。在国际广告大赛中,获奖作品中大约三分之二包含有幽默诙谐的元素,有的甚至不惜调侃总统和上帝来传播广告信息。曾在戛纳广告节获金奖的一则平面广告借克林顿的绯闻推销某种治头痛的药品:画面为克林顿头痛的表情,他的太阳穴镶着莱温斯基的照片,广告语为“TYLENOL,特强效力,医治特别头痛的问题”。这种结合现实的幽默既有合理性又有趣味性,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含沙射影与针锋相对对比可以直接形象的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这一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广告创意中,即使是主张和谐相处的中国,对比广告也日益增多。但在中国市场,广告中的对比更多是相对柔和的、间接的进行,含沙射影而非指名道姓是最主要的方式。在新盖中盖“一天一次,一次一片,方便又实惠”的广告播放不久,竞争对手盖天力通过各大媒体郑重提示“一天三餐不能一次吃完,补钙也是一样,少量多次,才是科学补钙”,广告虽然没有点名点姓,但是关注补钙产品的消费者也会心知肚明。西方市场中的竞争性广告更加常见,在具体的表现上也更加直接、明快、奔放,他们更喜欢针锋相对的直接攻击。比如温迪汉堡的广告中,其代言人跑到麦当劳里购买了牛肉汉堡,连咬几口都没见牛肉,开始惊呼“牛肉在哪里”。百事可乐的广告中,小男孩为了能拿到在双层售货机上部的百事可乐,不惜先购买两瓶在下层的可口可乐来垫脚;奥迪的广告简单却有震撼力,宝马、奔驰、沃尔沃和阿尔法•罗密欧四个世界名车的圆形钥匙扣组合成奥迪车标,传达出它集阿尔法•罗密欧的时尚、宝马的操控、奔驰的豪华和沃尔沃的安全于一体的信息。

(五)直接的性明示与艺术的性暗示性以其独有的神秘感和诱惑力,能轻松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广告大师奥格威在多年的广告实践中,把“性”称之为对视觉和思维最具冲击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广告表现中吸引注意力的犀利武器。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为了让广告信息脱颖而出,打性元素牌的中国广告已屡见不鲜,大量与性有关、无关的产品都试图以此途径进入消费者眼帘,就像被约束多年的野性突然释放,很多表现大胆又直接,诸如“**肾宝,他好,我也好”“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吗?”等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同时,中国大量的性表现手法广告喜欢借力女色,广告界甚至出现了“广告无创意,美女来顶替”的现象[1],各种广告中身体局部裸露、动作诱惑等表现随处可见,车展、楼展、商场“秀”等总把穿着性感、风姿百态的女性和展出的商品捆绑在一起。西方社会在性的问题上相对于中国更加开放,但现在西方广告人运用性元素进行广告创作已经超越了直接的表现方式,为性而性的情形在西方广告中并不多见,大部分作品谨慎而富有技巧,讲究艺术、巧妙的性暗示运用。英国某安全套广告,画面是一只宽大的男式皮鞋和一只小巧的女式皮凉鞋69式倒扣在一起,没有文字说明,只有该安全套的品牌名点缀在一侧,十分简洁,新颖,含蓄而不落“性教唆”的俗套,避免了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而目标受众看后则心明意会。

二、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内在成因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广告创作人员,其本身就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成长和成熟,思想和行为无形之中受到固有文化和以往经验的影响和限制,所以不同文化区域内广告创意人员所创作的广告在整体风格上会有较大的差别,而他们的广告也往往会更适合本文化区域内公众的接受习惯。中西方文化因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发展历程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仁、义、礼、智、信和集体主义,“重群体、轻个体”的意识非常突出,多数广告作品带有明显的“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等价值倾向。喜欢营造合家团聚、喜庆温馨的场面,常常将个体的喜好与家人、朋友或集体的价值标准密切相连。非常可乐自豪的宣称“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荣威W5激情的主张“你不必拥有一辆中国车,但必须拥有一颗中国心”;“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理由是“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麦斯威尔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也入乡随俗的变成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这些都无一不是群体意识的鲜明表现。而西方社会更追求个人主义,注重人的个性,渴望表现自我,主张独立而非依赖性[2]。深谙此道的西方广告创作者很好地将这一特点反映在广告文化中,强调自由的氛围,更多的塑造个性、张扬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凸显个人价值,从而有效地迎合目标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如耐克的“Justdoit”、锐步的“Fityouwell”等品牌广告都在诠释着西方的个性价值观。再比如,“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要达到“和”,需要每个人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论语•尧日》中所说的“允执其中”,这就是我们长期沉淀下来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以,与之对应的中国广告作品也特别重视和谐美、强调统一感。我们也才会看到有为竞争对手进行“广告宣传”的广告主,长沙的华银旺和超市就曾在店门口挂出横幅——“热烈欢迎沃尔玛入驻雨花亭商圈”,这种大气、宽容、友善的形象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自然也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形象的提升。西方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铸就了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广告中常常会表现强烈的征服欲和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丹麦Borsen日报的广告以“新经济,新竞争规则”为诉求点,直接点出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阅读Borsen日报。广告用一组触目惊心的图画演绎了“弱肉强食”的事实,比如羚羊将猎豹叼在口中,雄狮在羚羊的撕咬下悲惨地哀嚎[3]。这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可能过于直接和血腥,但却能赢得西方受众的共鸣和认同。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对广告创作非常重要。首先,广告创作只有迎合社会文化环境和公众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因文化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其次,公众文化背景影响他们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解读,迎合公众文化背景才能实现广告信息的顺利传播,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第三,把握公众文化特征才能将文化有效延伸到产品中,成功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产品同质化趋强的背景下,文化内涵成为差异化营销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划分也是以经济条件作为主要参照因素。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和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对产品、品牌以及广告的认识与需要有较大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人均角度来看还有较大的距离。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2013~2014年全球72个国家(地区)月薪排行榜,中国大陆为656美元,仅为美国3263美元的五分之一。现实中,很多产品的绝对价格,比如汽车、电子产品、汽油、肉类、服装等在中西方国家的差别并不大,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各阶层工作者所获得的报酬与商品价格的比率要比中国高出数倍。比如,一个中等收入美国人的月薪可以买5台iPhone6,而在中国只能勉强买到一台。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拥有不同社会财富的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地位是不同的,对购买这种商品的动机和心态也有很大差异的。同样是iPhone,在多数美国人眼中它只是个通讯工具,选择时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少,而在不少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却还包含着财富、气质和个性魅力这些概念在里面,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即使在自身收入不支持的情况下也会购买,所以才会出现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极端事件。广告是商业行为,以是否有较好的营销效果为评价标准,而效果的形成取决于能否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公众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意味着中西方广告在策略、创意、媒体投放等方面必然会形成差异。

(三)公众文化层次的差异广告要产生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消费者看懂广告,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判断下决定自己的购买趋向。如果消费者对广告本身都无法理解,所谓广告效果就成了天方夜谭。普通的广告受众不是企业主、不是广告人,大部分情况下广告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对广告的接受大多是无意识状态,几乎没有普通大众专门去钻研广告。所以,广告信息要顺畅的传播,发送者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编码工作,而且还要考虑考虑接受者的解码能力和水平。如果接受者的解码出现障碍,信息的传播就无法顺畅进行[4]。影响受众接受能力和解码能力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成年人的平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限”进行了统计分析。当中,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成年人平均接受正规教育均超过12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而我国仅为7.5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我国的相关数据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8930人,不到10%,文盲(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却超过4000人。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不同的文化层次就意味着不同的信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也意味着中西方的广告创作必须考虑本国受众的文化水平,以他们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为创作基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各自国家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四)广告发展阶段不同西方广告在累积了2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后,已进入成熟期。而中国广告业相对起步较晚,特别是二战之后的三十多年,在这个全球工业与科技突飞猛进、西方广告业大发展的黄金阶段,中国广告业却几乎是空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广告业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起步的,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中国广告很多理论都在借鉴西方的成果,中国广告实践活动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起步上的落后,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广告差异的一个原因。

三、结语

中西方广告在外在表征上有多样化的差异,对这种差异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广告受众和广告创作者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有限,中国广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些因素是客观的,复杂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这决定了中西方广告必然会存在差异,而且会长期存在,同时差异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会走出本土走向国际市场,跨文化广告传播将成为中外品牌的常态。当中,必须考虑当地的文化和环境,考虑当地受众的信息接受特点以及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从而使广告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者:孙丰国 单位: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