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阐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以其辉煌的成就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在3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发展中,诗、词、歌、赋、散文、戏剧和小说等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从孔孟、老庄到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再到罗贯中、曹雪芹等,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和这些卓尔不群、精神伟岸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的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博大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及诚挚浓郁的至爱亲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三个层面的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一、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源泉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总原则,千百年来是中国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孔子较早的认识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重要性而且有诸多的论述。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他的弟子曾子曾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些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明以健,中正而就,君子正也”。《易传》把刚健作为一种品质,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坚持原则。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有名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斗志和刚毅不屈的坚强意志。这些精神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精神源泉,也是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竭动力。贵和尚中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和谐思想进行探讨的思想家是西周末年的史伯。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这种价值取向肯定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这种贵和尚同的观念使中国人民能够正确处理和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二、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是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行善,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时他认为人对自然可以“制天命而用之”[3]289,但他又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人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化解今天由于无限制的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的矛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义务。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达到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子程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隆礼重法是荀子把孔孟的礼发展到一种规则层面,在重礼的同时提出了法治。“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者,所以正身也”[3]246。“法者,治之端也”。荀子主张要把礼乐教化与法制刑相接合。“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一方面注重道德建设,发挥“礼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法制建设,强化“法度”的职能。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思想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健全人格的手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努力方向。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从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们心系天下苍生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努力奋斗。特别是宋代,随着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创作的主旋律。“精忠报国”的岳飞在《满江红》中吟出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喜论恢复”的陆游在《诉衷情》中道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以英雄自许的辛弃疾在《破阵子》发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成为体现这一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些用热血和生命谱写成的诗句,悲怆激奋,大义凛然,洋溢着浓郁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励起中华儿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美德是在性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特别重视诚信的品德。“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既是天道的根本,也是人道的根本。以诚为基础,形成了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多种相关的品德。如以诚待人,忠诚于事业等。“信”与“诚”含义相通。《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所以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德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即“朋友有信”。仁爱孝悌是中华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种道德标准在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得到普遍的奉行,如《读经•蓼莪》、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等,其浓烈的家族亲情对维持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其核心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即“夫仁者,已欲立则立人,已欲达则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忠恕的道德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胸怀及和友善的社会风尚。中国古代文学以最完美的形式保存了中国古人的历史,虽然过去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为历史,但中国古代文学是宏大、真实而又深刻动人的中国古代人生的历史,只有在古代文学中才能看到古人的生活图景,感受到古人心灵的律动,从而有可能在根本上续接中华文化的传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和“古代不朽心灵的对话,是和无数个不朽心灵构成的历史传统对话,对话的过程是还原,更是创新,是‘我注六经’,同时也是‘六经注我’”,完成这个过程的中介是中国古代文学,“经由作品,从感动过古人的美和古人所获的感动中获得新的感动,从启迪过古人的思想和古人所受的启迪中获得新的思想”①。他们的这种感动和思想启迪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动力,获得这种感动和思想启迪的过程即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今天,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普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和学习无疑对人性和个体人格精神的不断完善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人性和人格精神放大而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作者:罗翠梅 梁俊仙 班秀萍 单位: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