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7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事实上这种授课模式不太为高职学生所接受,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代课堂要求教师要适时转换角色,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生动活泼的教学体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因此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不应再把学生单纯地看做是“教育对象”,而应看做是课堂的主体,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质疑能力。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如能有效提出疑问又能在教师的协助下得以解决,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结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有些知识的延伸也需留给学生们自己去实践,以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品评鉴赏能力。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经常把诗词中所蕴育的美用现代音韵格律进行再创作,以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如欣赏陆游的爱情词《钗头凤》,在解读完词中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之后,趁着学生还没有从悲情中回过神来,插入用现代文语境和韵律创作改编的《钗头凤》:“你用那红润柔酥的手,为我斟来了黄封的美酒。全城内弥漫着春光,宫墙外摇曳着杨柳。无情的东风,吹散了美满姻缘的欢乐。几年的离愁相思,都一齐涌上心头。错呀!错呀!真是铸成了大错。今年的春光还似当年,可相思已使你变得瘦损不堪了。和着胭脂的泪水,湿透了丝绸的手帕。桃花纷纷凋落,亭台楼阁冷冷清清,你我纵有山盟海誓,也难以写信再诉说彼此的深情了。别想了!别想了!别想了罢。”如此用一种艺术形式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解读,往往会带给学生心灵巨大的震颤,对作品的悲剧意蕴有更深刻的领悟。鉴于此,我让学生对作品选上的另两首《沈园》诗也做相似的艺术再创作,当堂朗读。学生在原词美感意境的激发下,苦心琢磨,竟也能写出声情并茂的语句来。让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艺术再创作,是笔者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一大尝试,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及审美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乐趣和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平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辅助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是信息时代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最有效的途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功能,尤其对于高职学生,通过背景资料声音、图片、视频的使用,艺术性地再现古典情境,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感悟。因而这就要求古代文学教师要掌握一些课件的制作技术和制作艺术。制作的课件要集文学性艺术性于一体,当一幅幅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课件演示触动学生的视听神经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如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课件形式演示古典琵琶曲,再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情境,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受,这是任何一位优秀的讲坛大师都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再如讲李煜的《虞美人》,篇尾配以邓丽君的《几多愁》曲调,学生在慨叹词人悲剧人生的同时,亦会为词中泣血的故国深情而一洒同情泪的。多媒体课件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将文学知识与艺术欣赏互相映衬的功能和氛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精巧点拨,极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古代文学教师还可以把网络平台功能恰当地融入到教学中去,如鼓励学生创建班级QQ群,通过网络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把学生作业中的佳品贴到“经典诗词鉴赏贴吧”栏目上,让学生评论欣赏,教师则适时介入点评答疑。学生定会对这样新的学习形式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查阅资料后上网交流,交流中还往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达到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古代文学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大多最初对古代文学认同感不高,心理上有一种文学代沟式的“畏难”情绪,再加上某些古代文学教师教法不当,没有谙熟古典诗词教学艺术,往往用抽象的思维、枯燥的说教解释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词曲赋,导致学生对学习古代文学兴趣不高甚至厌烦,学习效率非常低下。赫尔巴特在《教育讲义纲要》中指出“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高职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古为今用,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因而,古代文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综合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情趣上多动脑筋,通过组织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体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清代诗人查慎行,要联系当代知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金庸小说仍是当今大学生最喜爱的作品之一。金庸本名查良镛,是查慎行的后人,他《射雕英雄传》中的每一回目,都引用的是查慎行的诗作,以示对先人的崇敬之情。如此学生会加深对查慎行的感知,学习起来自然是格外认真。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诸如组织一些有益的竞赛活动,教师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古典诗歌诵读会、古诗词背诵大赛、编排古代文学作品剧并让学生登台表演等系列趣味活动,将所学知识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的欲望。为加强高职学生的古文基本功,笔者管辖的古代文学教研室每学期初为各年级学生精选五十首经典诗词曲赋作为必背篇目,背诵测试成绩计入期末课程总成绩。三年时间学生共计能背诵近三百首诗词经典,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并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为激发学生背诵经典名篇的热情,教研室每学年都要搞一次全系学生参加的“古典诗词曲赋背诵大赛”,评出集体奖和个人奖。各班学生对这一活动都极为重视,纷纷参与,不仅获得了锻炼,还从中体味到了经典文化的乐趣。记得一位同学在展示才艺时,竟能将屈原的《离骚》从后往前背,其“倒背如流”的功夫着实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大呼过瘾,学生钦佩之余纷纷效仿,掀起一个以背鸿篇巨制为荣的学习高潮。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热情。
四、课程改革与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下,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多年来积极探索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培养;强化实践性环节,建立以古代文学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新体系。教研室近年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做了大幅调整,制定了切实可行、适合我系学生实际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方式。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实用性,删除那些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现实的内容,把古代文学和现代生活、现实社会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改变过去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更多的采用指导式、讨论式、赏析式的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为此,每学期的期末考核,我们都有量化标准。结业考试采用百分制,安排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占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作业及课堂实践成绩占20%,古代文学经典名篇背诵占40%。考核严把质量关,杜绝作弊。就拿古典名篇背诵为例,期中考核时,学生依次来办公室,在老师面前逐条背诵,篇目不过半者,成绩记为零分。期末背诵采用闭卷形式,将本学期所列经典名篇以填空形式测试,成绩不过关,期末总成绩就很难及格,按系里规定,本门课程未结业需跟下一年级学生重修。在这一目标要求下,学生起早贪黑地背诵古典名篇。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强制性举措,却为学生打下了一个深厚的古文功底。
平时的作业考核,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每学期教师都要求学生上交两篇有关古代文学欣赏知识的论文,严禁上网抄袭。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辅导,提出意见建议,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学期中和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开论文宣读会,评选优秀论文,成绩计入期末课程考核总成绩。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乐趣和积极性。近几年,我们还引入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每学期期中和期末,教研室都要搞一次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评议,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客观上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今天,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也已逐步实施。高职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在入学时相较于普通院校学生,虽然有其薄弱的一面,但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高职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只要把握好以学生熟读、背诵作品为前提,以作品鉴赏为核心,启发学生多思考,多创作,做到古为今用;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积极性,打好古文基本功;古代文学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保证教学质量。那么,很多本科院校学生能做的事情高职院校学生也同样做得出色。一句话,高职院校古代文学教学只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去实践,古代文学育人功能就会大有可为。
作者:张国军单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院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①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与当前的教学环境相适应了,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是可以通过网络来弥补的。如今高校教学中所面对的学生多为九零后,对于他们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他们觉得枯燥、没有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查询,将教师所要讲授的某些基础性的知识,在课前进行充分的了解,而网络可提供的信息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比教师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传授的知识量要大得多,因为对于文学来说学术研究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而网络则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最便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很容易滞后于学生,而精心准备的课程也不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需要的是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讨论和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也都在积极地调整之中,但还有部分教师不愿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认为可以通过对教师情感力量的调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并非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做到的,那么就需要借助网络环境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课堂的需要。另外,与学生交流方面,也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完善现有的交流形式,面对面的交流毕竟会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但如果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就不会被束缚在课堂上,即使在课后也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还可以将与教学相关的网站、文件在网络上分享,以便及时更新学术研究的前沿信息,还可以获取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情况。
二、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是有很大优势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教学模式打破了固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随地地进行沟通,获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辅导答疑。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的课后学习,针对学生不同的接受情况进行个别交流,学生通过这种沟通方式,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交流方式也弥补了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之处。其次,网络教学模式为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捷途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资源的共享方式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专业信息也只能局限在某一范围之内,而那些优秀的资源和新信息,只能被一部分学生利用,无法做到普及,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目前的网络技术可以通过链接、网络文件和信息库等方式将这些专业信息分享给学生,这样教学资源就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也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最后,网络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这种形式获取的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藉此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总结学习地规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在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种挑战也同样存在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当中。在探索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今天,高校教师更要将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从而建构出一种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教师方面来说,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教学活动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当中,那么,相应的教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课件、作业等都要进行重新的安排和梳理,使教学活动能够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适应。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主导方,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设定进行自我学习,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本常识,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授法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而在与网络技术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通过提问设计、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点评来完成教学活动,注意力要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方面,而不是停留在对教材和材料的分析和单纯的讲述上。由于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所以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和学术观点也就更加丰富,这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确保在课堂活动中,针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正确的解答和评判。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运用网络创新教学模式时,教师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取学生独立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水浒传》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其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在分析作品主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学生根据个人所查询的资料,详细阐述个人对主题的看法,然后选取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客观评判,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掌握正确查询资料和独立学习的方法。课后再布置与其相关的作业,加深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逐渐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所谓的互动式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课堂互动,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古代文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拓展,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QQ群和论坛等网络交流方式与学生沟通,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分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文件和网络链接,以此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足,对于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来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多学科交叉式的教学方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并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它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某些课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古代汉语、语言学、文学理论、写作等课程,通过对相关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的做法是邀请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加入QQ交流群和论坛,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从所讲授课程的角度,提供更专业的意见,使学生可以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达到更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知识的目的。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能只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小部分,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作为高校教师更要善于把握这个机会,根据这一变化做出相应地调整,创新教学模式,更快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何雨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第三篇:文化传承与古代文学教学
目前,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已经继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后而成为高校第四大职能,其与前三个职能一起构成了彼此相互联系的高校职能的逻辑统一体。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第四大职能的确立,既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高校各项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形势,各高校都在尽力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当然,高校开展文化传承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层面的宏观构想与实践,还应努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各授课教师结合教学、科研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创新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化育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古代文学课程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与职责。
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涵盖了古代文学史、文学作品及鉴赏、作家、文学现象、文学知识等内容。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之一,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是经过时代淘洗和读者选择之后的文化精品,饱含丰富的社会、人生底蕴”,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以及以人文关怀为最终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富含人文精神,有学者就曾指出:“一切文化之精神,都是人文精神。”古代文学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非常丰富的,内容庞杂,涉及广泛,主要包融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道德修养、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等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已经潜入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构成之中,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形成中国文化鲜明、独特的民族性。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整体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无数的志士仁人与民族英雄身上,还充分地渗透在古代文学作品之中。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明志,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从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遗恨,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从杜甫“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的吟咏,到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誓言;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到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言……爱国情怀成了贯穿古代文学之始终的主旋律,历代爱国文人围绕这一主旋律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至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培育了优良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表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主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忧民之美德;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之美德;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仁爱之美德;有“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的孝悌之美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学之美德;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之美德;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忠诚之美德;有“知耻近乎勇”的知耻之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早已成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古代文学作品常常提及道德修养之论题。孔子教育弟子注重德才兼备,《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孔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并未忘记育德。孔子还提出提升道德修养在于自身,《论语•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主张个体人格的完善,也即通过自身约束而提升道德修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提升道德修养完全在于自身,不必仰仗他人。孔子所强调个体需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完成个体人格的完善,从而达到仁者的境界。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人格的升华。孟子还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韩愈《答李翊书》提出:“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文中的“根”“膏”就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作文之根本,需积久之功,不可速成。道德修养至于一定境界,方可作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对生命短暂及时间紧迫感的认识。如孔子面对飞逝的河水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感叹时间之紧迫:“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汉代人尤多感叹生命之短暂,《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此外,由对生命短暂及时间紧迫感还萌生了对生死的认识和对死亡的哀叹等。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故子路问死,孔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庄子平等地看待生死,其《齐物论》说:“夫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汉代民歌《蒿里》则直接表达了对死亡的哀叹:“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面对生命的短暂,有的还萌生了及时行乐的念头。《古诗十九首》就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之句,求仙不成,转而及时行乐。当然,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较高层次的、积极的生命意识。他们不仅意识到生命之短暂,还意识到要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实现生命之价值。屈原面对事业不成、功名未立的遭遇而感叹:“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但他没有彷徨,为实现抱负,明知“路漫漫其修远兮”,还要“上下而求索”。司马迁在遭遇宫刑之后坚持以“立言”的方式实现了生命的不朽,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名著。曹操在感叹生命之短暂的同时,唱出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而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道出了自己的信心。李白面对人生道路的艰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没有气馁,而是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比自信的强音。
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念是发展变化的,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众多的文学审美观念中,“文以载道”与“中和”二者影响较大。“文以载道”是宋代周敦颐提出的,其《通书•文辞》云:“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其意思就是说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其中之“道”,主要就是指道理、道义、正义等。“文以载道”是由韩愈“文以明道”的观点发展而来的,成了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中和”,其内容就是反对“过犹不及”、“固执一端”和偏激片面,《论语》所提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其最好的注脚。“‘中和’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之一”,强调为人处世要遵循“允执其中”的准则,其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较多启示。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古代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在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人格养成、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树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值得人们为之传承创新的。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所选用的古代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经典之作,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是先秦至近代每个阶段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代表着各个时期先进的文化。朱自清先生曾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古代文学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感受经典,感受文化,从而引发学生自觉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并为当代文化建设服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创造、积淀下来的光辉灿烂而又生机勃勃的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无一不深具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品格影响、制约着当下的生活和教育。”因此,作为当代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古代文学教学与文化传承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将古代文学中所寓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
首先,教师要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树立文化传承创新之理念。理念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集中表现。文化育人首先体现在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上。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活动、教育方法以及学生的成长等产生直接影响或施以无形制约。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文化传承创新之理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坚持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统一起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古代文学教学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完美结合。其次,教师要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建立文化传承创新之标准。古代文化内容庞杂,各种思潮,各种观点层出不穷,那么在文化传承方面就应该注意运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要做到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对文学作品中积极的、优秀的、昂扬向上的、有价值的东西,如上文所提及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道德修养等,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一定要传承下去。而对那些消极的、及时行乐等观点要加以批判继承。也即在文化传承创新时,要鉴别什么样的文化是优秀的、先进的、值得传承下去的,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之目的。同时还要知道当今到底要创新什么样的文化,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只有建立文化传承创新标准,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将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地负起责任才能完成。再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还是屡见不鲜的。在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古板,缺乏生机。有的教师本末倒置,过度热衷于科研,课堂教学则常常是疲于应付。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疲于传授文学常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不到本属于文学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美学内涵及文化价值等,而且还视这样的课堂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从而失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因此,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古代文学教师,还是应该将传道授业放在第一位。在课堂上,应该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淡化古代文学知识的灌输,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内涵等进行充分挖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作品人文精神与美学内涵等的感悟上,使大学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传承与创新。
同时,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之时,要求学生既要能真正进入文学作品之中,又能跳出文本之外,将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延伸性阅读。学生真正进入文学作品之中,是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而且也是关键一环。“但是,文学文本的解读既不能完全停留在文本本身,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纯粹个人化的反应。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还要求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这必然要求我们借助文本以外的更大的意义系统。例如:只有将《红楼梦》放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准确、深刻地认识这部长篇巨著为我们展示的社会生活、人物命运,以及包蕴于其中的复杂的审美内涵”。可见,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文本与文本之外的东西均要兼顾,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基础。
最后,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教师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古代文学作品文本解读与文化阐释的指导者。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对审美内涵的挖掘,都需要通过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通过感染而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共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真正领悟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之精神。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完成。这样的素质表现为多方面,它既需要教师自身科研水平作支撑,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探求课堂教学艺术,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等。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的解放,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中领悟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之目的。总之,“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要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要以自己的艰苦努力,挖掘古代文学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陈功文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四篇: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革新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著名作家高尔基指出:“文学是‘民学’,即人学的最好源泉。”文学着眼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倾注了作家对人的独特感受,其目的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完善。古代文学的教学也应从人性的角度体味古人的喜怒哀乐,寄寓古人一份“了解之同情”,并挖掘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
1.把“文学学”还原为“文学”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开卷和掩卷》中假设了一位十八岁中文系的X君,在学期间学过国文、文学史、历代文选等多门课程,但他也许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是“文学学”而非“文学”。何谓“文学学”?“文学学是指文学的周边学问,例如修辞学,例如理则学,例如声韵训诂。”文学则是人学,有生发,有感动,有喟叹,有沉思。中国古代文学在与古人的精神交流与对话中,还原古人的生活,了解古人的思想,体味古人的修养,感受古代文学独特的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学习既是一个知识汲取的过程,又是一个自我人格修养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者须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真正完善学生的人格。如笔者讲诸子散文之《孟子》时,谈到孟子的人生理想,板出《孟子•尽心上》选段“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请学生朗诵,细细观察他们,发现学生念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皆连连点头,表示赞同。笔者再拓展开去,询问有多少同学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菜?多长时间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孝在小细节中,孝亦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又如在古代文学的专题讲授中,笔者认为应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立起来,与他们对话,不可当他们为古人。当遭遇李白时,即使沾酒便醉,少不得也得饮酒两杯,也许太白之诗读来更觉飘逸。当遇上杜甫,可能我们得搬个小凳,耐心坐下,听他絮叨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也许唐代风云如在目前,沉郁顿挫更觉刻骨。再如读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当年轻的王勃带着满腹的失意,巧遇南昌滕王阁,注定会引发文学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滕王高阁,巍峨庄严,毗邻江边,登楼远眺,似听鸣鸾之车马,佳人之清歌。回首沉思,而今唯有清晨观云栖画栋,黄昏睹珠帘卷雨,繁华如斯,寂寞如斯!闲云倒影,物换星移,阁中帝子杳然无讯,唯有滚滚长江水无语东流。一座滕王阁,寄寓王勃不可言说的人生失意,一泓长江水,启示王勃宇宙之静穆与永恒。
2.改革课程,因材施教潘懋元教授说:“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其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可见课程直接影响学生,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院校既有二本的学生,也有独立院校的学生。如何满足各个阶层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如何把握古代文学知识传授的尺度?如何根据实际设计教学过程?这些都对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提出挑战。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在大学教育中,课程占据重要地位,但教材又是课程的核心。《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授课的实际,另一方面要满足时代的需要。《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直通用的教材是袁行霈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但随着课时的缩减,科目的合并,学生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袁本《中国文学史》对于学生可能存在内容庞大、知识过深、学习比较吃力的问题。笔者所在的院校将教材换为马积高、黄钧两位先生编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可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当然,对教材的宽容不是简单的更换教材,笔者在讲授古代文学绪论时,特别讲授《中国文学史》的编写问题,介绍《支那历朝文学史》、林传甲《中国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中国文学通史”系列10种、陈文新《中国文学编年史》,并辨析各部文学史的优缺点,方便学生自由选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基础的牢固,引导学生重视对作品的诵读,以鉴赏为核心,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课后注意知识与诵读的落实。在夯实学生古代文学根基的基础上,对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予以一定的介绍和延展。如笔者鼓励学生阅读原典,在讲到相关专题时,携带相关原典给学生传观,如《诗经译注》、《楚辞》、《春秋左传注》、《史记》、《古诗十九首》等,激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不少学生拍下书籍的封面,表示要去团购相关原典。同时,笔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诵读古代文学作品,临时抽背学生。在期末时,教师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阅读学习情况作为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对古代文学基础的强调,使得学生立足作品,贯通文学史。笔者课下检查的时候,发现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作品选上认真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标注不认识的词,划出自己疑惑之处,甚至有同学专门准备了抄写本,将一篇篇的古代文学作品用繁体字抄写下来。对古代文学基础的重视,既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又让他们在学习时树立信心,找准方向。最后,精选教学内容,注意延展阅读。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古代文学课时量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在授课时,采用专题讲座形式,选出典型性的作家作品予以重点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为既要贯穿文学史,又要突出重难点。在重视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对课堂没讲到的内容自学,并以阅读书目的方式将研究前沿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如笔者在讲解《史记》时,详讲司马迁的游历与李陵案,希冀学生对太史公寄寓一份“了解之同情”。在重难点部分,笔者特别突出“发愤著书”的知识点,在《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的学习中提炼司马迁及《史记》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从文学与史学方面对《史记》的成就予以重点讨论分析。在参考书目中,笔者列出韩兆琦《史记通论》、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等参考书目,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除了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教学手段的丰富也是重要的改革内容。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多媒体环境成长下的大学生,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启发式教学《论语•述而》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思想即具有启发的因子。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原则,具体可以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创设问题,触类旁通,拓展学生思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发明创造的火花,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巧设问题,触类旁通,为学生设置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如在讲解汉乐府诗《战城南》时,笔者有意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设置了以下问题:请回忆梳理先秦文学中战争诗的发展轨迹。《战城南》中人与乌的对话有何深意?怎么理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在诗中的作用?从《战城南》可见乐府诗的哪些特点?另一方面是适当让出讲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怎么给学生提供施展自我的空间?怎么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落到实处?在适当的时候把讲台让给学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如笔者在讲授完《离骚》后,组织一次课让学生自己讲解《楚辞》相关作品,篇目有《湘夫人》、《山鬼》、《国殇》、《橘颂》,学生主动建立自己的团队,在准备中分工合作,有专门做ppt课件的,有朗诵文章的,有负责讲解的等。在学生讲授中,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发挥无穷的潜能。如学生在讲《山鬼》时把“山鬼”的渊源详细追溯。如学生在讲屈原《橘颂》时,将之与张九龄《感遇》(江南有柑橘)对比赏析。如学生在讲《国殇》时,将之与汉乐府《战城南》进行比较阅读。如学生在讲《湘君》《湘夫人》时,重点关注湘夫人形象。让学生参与教学,不仅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而且寓教于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自主性的开掘。
2.古今结合,贴近当下古代文学并方堆。古代文学课程不仅要还原历史,而且要探究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古代文学与现实的结合,既可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又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笔者在讲《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专题时,以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做导引,老题新解,激发学生对李白的探索和追寻。如在讲李白《与韩荆州书》时,不仅注重其文学性,而且关注其现实性。在讲授时,笔者先请全班同学推举一性情豪迈,朗诵颇有功底的男生朗诵此文,然后请学生设想他们都是韩朝宗,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推荐李白?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愿意推荐李白,因为他忠贞爱国,才气过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学生则表示不愿推荐李白,因为他过于傲气。笔者引导学生,韩朝宗最终没有推荐李白,再让学生找寻深沉的原因。一方面是李白过于自负骄傲,无谦卑之姿。有用世之心,无政治之才。如文章名为《与韩荆州书》,本为恳求长官,不用“上”而用“与”。另外,“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实有迫人表态之嫌。另一方面是恭维不得体,夸大不实,反惹人反感。如李白恭维韩朝宗“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实为太过。从而提醒学生在应聘时,特别是求职信的写作中避免犯李白式的错误。
3.合理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是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而且能使课堂生动活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图片的运用。仅有文字的ppt课件仅是电子黑板,但加入图片后,能使整个文字活泼起来。如笔者在讲王维的诗歌创作的时候,特别贴出《辋川图》、《雪里芭蕉图》等。《辋川图》群山环绕,林木掩映,静雅端方。别墅外,云水悠悠,舟楫偶过,给人隐逸脱俗之感。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图画的品赏中落在实处。《雪里芭蕉图》又称《袁安卧雪图》,图画的出现,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与讨论,他们对雪里芭蕉作出种种推测,笔者亦在教学中缓缓引出对王维佛学修养的讲解。比如音频的运用。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文学即“诗乐舞”一体。乐府词曲皆能吟唱,快意吟诵亦能起舞。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若教师仅采用讲述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如笔者在课间十分钟不仅播放叶嘉莹先生、霍松林先生等名家诗词吟诵,而且播放《雨霖铃》、《独上西楼》、《钗头凤》、《长相思》等音乐给学生听,引领他们在音乐中回归一片古典的缠绵宁谧。在课堂上,笔者也注意音乐的效用。如当讲到《诗经•蒹葭》时和学生一起唱《在水一方》,在讲到《红楼梦》时给学生唱《红豆曲》等。音乐的熏陶一方面能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心灵。比如视频文件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中最具有冲击力的应该是视频文件了。视频用生动具体的声音画面展示文学形象,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一种直接的感动,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如在讲授魏晋南北朝文学时,笔者插播《三国演义》片段,学生反映《卧龙吟》胸襟开拓,健朗大气,让他们感受到诸葛亮拳拳报国之心及“建安风骨”的内蕴。如在讲授杜甫诗歌创作的时候,笔者插播《大唐诗圣》杜甫吟诵《佳人》片段,发现有学生黯然垂泪,获得一种心灵的感悟。多媒体的适当运用不仅增强课堂趣味性,拓展学生知识面,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陶冶了学生的身心。
二、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价值取向不明确、基础学科地位下降、教学模式陈旧等困境都是不容回避的。因此,作为古代文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把“文学学”还原为“文学”,改革课程,因材施教,在教材选用上持一种宽容的态度,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精选教学内容,注意延展阅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古今结合,贴近当下,并合理运用多媒体。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双重改革,以冀使这门传统学科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雷斌慧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第五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融通———群辩”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融通”指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现代汉语词典》对“融会贯通”的解释是:“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的全面的透彻的领悟”。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类似的表述,南宋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偊b学三》中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会能融合贯通,以至于此。”“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就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广泛联想和比较,从而深化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在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梅贻琦校长就强调大学教育在通而不在专,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着重于通识教育。所以,他重建了文科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独步全国,享誉世界。我们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知识交融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代文学知识,适当联系诸如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内容,将其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并结合当代社会生活来分析问题,从而让学生对古典文学现象的领悟更为全面透彻。培养学生有较为宽阔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触类旁通,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就文学学科而言,“融通”也主张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比较进行研究。“群辩法”是美国的戈登(WilliamGordon)及其同事提出的,最初用于工业生产,后来推广于课堂教学。“群辩法”指在集体中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见,运用移情、想像和情感的能力,利用非理性的力量理解新的知识,此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用于集体之中,鼓励不同学科与观点的交流融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阐释文学作品,学会质疑教材观点,培养创新思维。同时,鼓励文学创作,提高写作能力;参与项目课题,增强创新能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融通—群辩”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立足于古代文学学科知识,在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多种知识的基础上,尤其是在与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知识的比较中,游刃有余地授课,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敢于质疑,重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融通—群辩”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具体实践
2012年5月,“中国古代文学‘融通—群辩’教学模式的研究”被学校确立为教改项目,时间为两年。2012年秋季学期以来,先后在2011级文秘与现代文秘班、2012级师范班和文秘班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现分为几个环节来总结具体实践。
(一)课堂教学讲授环节教学中注重体现项目的内容要求,将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与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知识结合起来,并打通古今中外文学界限,在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时适当联系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如,元代和清代因为当政者是蒙古族和满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就要介绍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学知识;讲杨玉环与林黛玉形象中的任性、怨妒的因素,就结合心理学知识来讲解。又如,讲解元杂剧,讲关汉卿《窦娥冤》的复仇主题时,就将其与曹禺的《原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比较:认为《窦娥冤》写了封建社会里鬼魂的复仇,以幻想的方式体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有民俗文化色彩;《原野》的故事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体现的是农民的苦难与狭隘复仇心理;而《哈姆雷特》则反映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进步思想,带有近代思想启蒙的性质。在讲王实甫的《西厢记》时,比较了曹禺的《雷雨》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三部戏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周蘩漪与朱丽叶比较分析,以拓展知识容量,效果良好。三个形象的区别是:崔莺莺是举止幽静内心热情的大家闺秀;蘩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无视世俗,但性格偏执;朱丽叶则有西方女性直率开朗、感情热烈的特点。布置的阅读思考题也体现了“融通”的思路。再如,讲唐宋文学,将王安石的诗歌《明妃曲》与现代诗人朱湘的新诗《昭君出塞》比较分析;将陆游的爱国诗歌《关山月》与闻一多的《死水》比较,使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古代文学内部的知识,视野较为开阔。
(二)学习小组讨论环节开学初,任课教师将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课堂上经常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观点,教师再加以点评引导。讲授先秦文学,布置了关于《诗经》中的情诗与现代和外国诗歌、流行音乐歌词的比较讨论。大家选取的诗歌和歌词有:《静女》与《粉红色的回忆》、《关雎》与流行歌词《情非得已》、《蒹葭》与歌曲《在水一方》、《慓有梅》与《盛夏的果实》;讲解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学,布置了关于课程论文写作提纲的讨论。这些讨论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改思路中的打通古今文学限制的“融通”意识。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在学习小组中组织了关于“古典六大名著”的讨论。主要请学生针对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或者质疑教材观点;或者补充教材的不足;或者深化教材的说法。有人认为,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四)第19页,写奸雄曹操“其残酷、奸诈的性格和刘备也是鲜明对照,”说法不够客观,认为小说过于拥刘贬曹,对曹操的优点概括少了,比如他也重用人才。也有人认为,教材对《西游记》里唐僧的评价偏低,说他“一见到妖怪,就吓得滚鞍下马,涕泪交流,”其实,唐僧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能抵住各种诱惑。这些观点是言之成理的,反映了学生读书肯于思考的精神,对深化专业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体现了“群辩”意识。
(三)课外指导学生学习的环节教改项目的顺利进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加以具体的指导,这不仅深化了学习,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效果良好。1.平时的作业指导书面作业一学期布置两次,要求写出课程论文的文献综述与写作提纲。教师共拟定了近80个题目供学生选择,题目体现了“融通”意识,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比较。并在课余时间里,对每个学生的作业一一面批指导,学生在写作原稿后又加以修改,形成了作业的改正稿。如,《从萨特存在主义看贾宝玉与哈姆雷特的生存困惑》《李清照、林徽因、白朗宁夫人情诗的比较》《简析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对<红楼梦>的评价》,这样的作业有“群辩”意识,是对现有教材观点的评价、质疑,也为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讲宋元明清文学,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中国文学史》(游国恩)后,找出说法不够完善的地方,发现和解决问题。有人认为教材对南宋诗人杨万里评价不高:“他的诗大都是‘斧藻江山,追逐风月’,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和他相处的万方(是否是多灾)?多难的时代显得很不相称。”为此,写了作业《质疑诗歌必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观点———以杨万里的诗歌为例》。有人针对教材认为王维“这些诗艺术上的成功,并不能掩饰他思想上的严重缺点,”写作了《质疑教材中关于王维思想评价的观点》。有人在郁贤皓的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也发现了问题,如注释李白的诗《蜀道难》句子“问君西游何时还”的“君”,郁贤皓注的是“征人”,而朱东润的《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的是“泛指入蜀的人”,认为朱东润的注释更切合诗歌的原意。对这些作业,任课教师在课外指导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课程论文的写作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学这部分内容为考查课,要求学生完成一篇4000-5000字的课程论文,选题与写作也体现了“融通”意识。完成较好有从文学与文化学结合的角度研究问题的《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吴文化》;将古代与现代诗歌作比较研究的《一样离别两样情———李白<送友人>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比较分析》。此外,还有《<李娃传>与<茶花女>女主人公命运的比较》《李商隐与舒婷朦胧诗的比较》《不同领域下的人性共鸣———李白与普希金诗歌的比较》,这些课程论文的选题符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课题的要求。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都利用课余时间加以具体指导,保证了论文的质量。3.毕业论文的写作人文学院实行导师制,每位教师都要在课余时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对大四的学生来说,主要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笔者不仅指导学生撰写作毕业论文,还带领学生积极申报相关的科研课题,培养科研能力。如,学校毕业论文重点资助课题《清初小说<林兰香>的接受学研究》,用西方的接受学理论研究古代小说创作。再如,本科毕业论文团体课题《“古典四大名剧”四个情节的跨学科研究》,4个子项目的内容分别是:《西厢记》吟诗情节的文化学研究;《牡丹亭》还阳情节的民俗学研究;《长生殿》怨妒情节的心理学研究;《桃花扇》骂贼情节的历史学研究。
(四)期末考试考查环节在课程的考试和考查方面,也注意体现教改项目的内容。在试卷中有16分的作品比较分析题,要求阅读3首女作家抒发爱情感受的诗词: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席慕容的《渡口》和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一首(当你我的灵魂带着勃勃生机),读后回答两个问题,每个8分:一是指出这三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二是分析三首诗在艺术表现技巧方面的不同。从答卷情况看,回答较好,这是体现了“融通”意识。考查会给学生出一些能培养其联想和想像能力的题目,如将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改写为抒情散文,或者,选取《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一段故事情节,为人物设计内心独白,这是体现了“群辩”意识。学生的回答充满了情感与想像力,内容很丰富。
三、研究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育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生动地创造,中文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正因为教无定法,才彰显出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才体现出教师驾驭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这是教师内涵发展的‘助推器’。”1.知识的“融通”:拓宽专业视野鼓励主动求知我们注重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课程视野局限,教学内容单一。我们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适当联系同类题材的现代与外国作家作品,可以审视古今中外文学的整体创作,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开阔,加大了课堂教学知识容量,使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新颖,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素养。“融通”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大学的学习氛围,它与中学课堂教学的区别。这种学习,既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单纯获取知识,而是使学生突破教材有限内容的束缚,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广泛联想,充分交流,甚至突破文学知识的范围,延伸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广泛读书的求知欲。以毕业论文的课题为例,主要是从“古典四大名剧”的每部戏剧作品中选取一个典型情节,采用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目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旨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这是教改项目内容的一次成功实践,既有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又有古典戏曲与现代戏曲的比较,还有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深化,是“融通—群辩”教学模式的体现。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比较注重内部、局部的研究,视野比较狭窄,如研究《西厢记》,以往主要是关注王实甫的生平思想、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只就戏曲论戏曲。而我们的课题打破了人文学科的界限,立足中国古代文学内容,适当联系古今中外的相关作品,并加以比较,试图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方法和思路。2.能力的“群辩”:增强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思维项目注重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在学习小组里经常交流学习体会,利用好手中的教材,用质疑的、反思的眼光分析作家、作品,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内容,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更好地体现大学宏通开放的学习理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中文专业学习,使学生们收获更多,他们的学习态度也从以往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当面指导、批改作业,这种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看,只会死背书本知识的大学生不受人欢迎,而表现出色的是视野开阔能力突出的青年。而“群辩”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习惯。“群辩”要求运用联想、想像、移情等非理性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文学创作正体现了这一点。教学中鼓励学生们积极写作,发表作品,并适当计入平时成绩。如2012年春季学期,2011级文秘班就有多名同学在校报上发表作品,并有征文获奖;笔者也身体力行,在《常熟日报》《常熟理工学院报》上发表了文章。与毕业论文资助课题有关的文章也公开发表,如《<长生殿>中怨妒情节的心理学研究———兼及京剧《贵妃醉酒》的有关情节》,从文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角度用古今戏曲比较的方法分析《长生殿》。这些项目与成果都体现了教学模式中“融通—群辩”的意识。综上所述,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要从知识的“融通”和能力的“群辩”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这段话分析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病,指出了高校课改的方向,这些思想是我们教师从事课程改革的行动指南,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作者:王菊艳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第六篇:古代文学教育的价值
一、情感教育
1.亲情。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所以在中国亲情的歌颂是被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有着重视亲情、伦理的传统。爱母崇父的思想在古代诗文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呈现。例如小学课本中的《游子吟》,其中就表达了孟郊对母爱的珍惜,以缝衣的动作从细节展现了母子间的骨肉情深。在诗句淳朴素淡的字里行间中表答诗人对亲情的珍重和爱惜。再比如手足之情,王维于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诗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家乡兄弟的怀念。这些力显亲情的作品烘托了亲情的珍贵,让学生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2.友情。中国有兄弟如手足一说,兄弟一词在现代代表了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兄弟,更多的是形容关系好的朋友。现代网友评出的男人一生要保护的三样东西:家中的父母、爱你的妻子还有便是身边的朋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的歌颂也多不胜数。最著名的文章要数《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的俞伯牙的故事。俞伯牙擅琴,钟子期会赏,二人互为知音。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感叹世上再无处觅知音,于是碎琴于子期墓前,从此不再弹琴。这段友谊也被传为千古佳话。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文学史中并非独树一帜。现代教学中通过对这类古代文学内容的讲解并加以引导,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还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友情观,领悟到友谊的真正意义。3.爱情。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有赞颂爱情的篇章,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认识健康、美好的情感,从而正确地认识爱情。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在当下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内涵经过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学,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无论政治、文化等诸多都在其中有所体现。无论是千古传颂的《道德经》《资治通鉴》,还是引发红学热的《红楼梦》,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二)阐释价值通过对古代文学内容的研究和拓展。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古代人的真实想法。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由此看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其中的理论,不仅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一次寻求发现,更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思想文化价值毋庸置疑的是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论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促进人类对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在我们认识自身的过程起到了作用,很多其中的价值观影响至今,成为了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正能量。现如今社会上仍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古代哲人思想。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历史、是经历、是情感、是传统、是宗教,更是时展的剪影,是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的理论、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是现代世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教材,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以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文学史,更渗透性地传导了正能量、国家的精髓,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潜移默化未被挖掘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者:常征 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一、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调查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加以应对、加以解决呢?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三大途径,一在于教师的督促,二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三在于教给学生方法,包括查阅文献的方法和读书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问卷中,调查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间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进度是否一致,69.69%的学生晚于教学进度,24.65%的学生与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只有5.66%的学生进行超前阅读。这说明教师对作品的介绍、对书籍的推介起着重要作用。而如何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值得思考。笔者认为,从方式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写读书笔记的形式督促阅读,也可以通过开展小组阅读讨论活动推进深层阅读,还可以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课堂点评的方式深化阅读。而这些灵活生动的促读方式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一旦学生阅读的习惯养成,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电子古籍进行阅读也是一条促进课外阅读的便捷之径。相对于纸质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源在检索方便快捷、阅读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是,在古籍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电子古籍在研究中的作用,而在现行本科古代文学教学中,古籍电子化的趋势并未对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纸质平面教材的同时,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中丰富的电子古籍扩大阅读量,加快阅读进程。在当今信息化资源共享的时代,网络上有海量的电子古籍,从普通读本到孤本、珍本,资源不可谓不丰富。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在网络查找电子古籍的方法,比如介绍《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等电子资源,让学生学会使用。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增加课堂互动、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首先,教师在深度备课、强化知识点传授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增加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怎样增强课堂互动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然后提出某些主题或话题让学生们课堂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将知识点作碎片化处理,精心分割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像玩通关游戏学习、互动,既刺激他们思考,又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背诵竞赛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除了增加教学互动,教师在上课时还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吟诵式教学、小组试讲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插播影视作品、插播“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音译简称)网络视频等。古代文学的教学离不开吟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定的音频朗诵资料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声韵谐美、适合吟诵的佳作,教会学生“诵”与“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吟”和“诵”的区别,可以利用“慕课”平台,插播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古典诗词之诵吟歌唱》的视频,让学生在风趣幽默的王教授的精彩演绎下,轻松愉快地弄清“诵”“吟”“歌”“唱”的区别。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合作试讲,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建设,老师只扮演点评嘉宾的角色。试讲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老师备课的艰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大量搜集资料、阅读文本熟悉教学内容,然后在网络上寻找合适的图像、视频,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制作出声像兼容的精美课件与同学分享,并在课堂上用流畅的语言讲授知识,这个过程不但让试讲的学生进入深度了解知识的层面,也让在课堂上听同伴试讲的同学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有,情景式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张生、莺莺、红娘等角色进行表演,既活跃课堂气氛,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灵活变化讲课方式可以持久地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关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文的调查与分析,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依然是深层推进教与学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馈,采用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教师也需要更上一层楼,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反思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环节,创新地进行教育实践,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以为,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关键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时代环境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古代文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当然不能停留在过往,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先进的思想、开放的姿态、积极的态度思考古代文学的改革与创新。比如,“慕课”的出现和迅速风行给当今教育界带来了地崩山摧式的震荡。“慕课”以大规模、开放性、“翻转课堂”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优化、更灵活的学习模式。面对“慕课”来袭,高校教师既不能故步自封,一味排斥“慕课”,也不应该过分推崇和神化“慕课”,而应该客观审视“慕课”带来的创新意义,以“慕课”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改革,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向纵深发展。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慕课”的制作和应用中,也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实施传统课堂的改革,还可以进一步推出“微信课程”让古代文学的学习更便捷。目前青年学生使用大屏幕手机浏览网络资源已经非常普遍,因此开发适用于手机平台浏览的时间短、容量小的片断式微课视频很有意义。除了传统的网络课程和近两年推出的“慕课”课程“,微信课程”等新生事物的开发将令学生的在线学习往前推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不但可以丰富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而且可以调动更多的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参与古代文学课程的共建。其次,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具体体现在教学环节的优化上。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设置精巧的问题———加强教学互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深思熟虑、精益求精。以课件的制作为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优化课件,让课件从简单的电子教案发展为集思辨性和唯美性于一体的精品课件。在做课件时应深入思考图片与文字的契合点,在图像和影视资源的选择、鉴赏和评价等方面精心设计,试图从不同角度直观反映古典文学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提供与古代文学关系密切的文化常识,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对于巧设问题,增加互动等环节已见前文论述,此不赘。由此可见,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归根结底还是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立足内涵发展,凭借新媒介新技术的推力,古代文学这一传统课程必然会焕发出新的活力。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增加课堂互动,变化教学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惠玲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