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代文学的意境研究范文

古代文学的意境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代文学的意境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古代文学的意境研究

这篇散文出自蒲松龄的《聊斋》,描写的是一个名叫婴宁的人,他所居住的山村中的环境,在该文中“空翠爽肌”中的“空翠”写的恰到好处,其中“空”字写出了当时天空晴朗,万物清新,此处不仅描绘出了该山村的幽静,犹如世外桃源,也体现了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摒弃世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而“翠”字则描绘出了一种漫山遍野的绿色,在山间雨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山中的青松,绿草在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中越发显得青翠,令人心旷神怡。

文中“豆棚花架满庭中”也给静静的山野增添了鲜活的生命气息,由此也表现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文中“满庭中”,也表现了人们在休息放松之余喜欢养花,体现了人们生活惬意,无忧无虑。陶渊明诗句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过是对美丽自然的留恋,融入自然,与大自然浑为一体。而“皆茅屋,而意甚修雅”,也体现出了人们高雅的情操。简短的言语不仅勾勒出了一副欣欣向荣的山间美景,也更为突显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内心世界,意境中的“意”应该也就如此吧,这篇散文用简短的几个词就将重山、乡间小路、村庄、茅屋以及花架描写的极为优美,瞬间就将一副欣欣向荣、恬静、和谐的意展现给读者。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在古代文学创作中,作者常把意赋予一种人生韵味,通过描写山河美景来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人生感悟等。在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这一特点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是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中。“盈盈秋水”是比喻美女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此处是一种近景的描写,而文中通过“目穿北斗”四个字,刻画了在黑夜之中,一个人终日以泪洗面,遥望远处的天边,期盼心中思念的人,作者用了短短四个字就表现出了悲凉、忧郁、凄切的感触。此文着重刻画人物内心期盼思念之人的殷切心情,同时也对意的美进行了更深刻的阐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文学的创作中,不仅有意的灵活运用,更有对境的形象表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并不是意凌驾于境之上,而是通过意来表现出人生的意蕴。更准确的说,意是在古代文学创作上应运而生,而境则可以超脱于作品,甚至超脱于文学。

意境中的“境”在古代文学中既可以是具体的某一个形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思维形式。而“境”的原意则是疆土的边界,后来人们将其延伸为某一个区域里的事物。《庄子•逍遥游》“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则是将“境”的意思作为最早延伸之用的。但是“境”的新意还是来自于僧人,当佛教进入中国后,僧人们用“境”来指代人们意识的等级高低。这也最后成为了古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学的批评术语。在王昌龄的《诗格》中,分别是“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通过这三句话,给我们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境”被理解为一种评定等级范围的方法。二是人们不在意这个等级范围的内在实质,而是在意由一连串的“象”所组成的这个等级范围的整体状态。就好比“物境”就着重于某一个物体的“形似”,“情境”则看重的是“声情并茂”,“意境”则注重“反映其真”。以个人观点来看,“境”相对于“言”,“象”而言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种最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是由许许多多的鲜活形象所构成的一个集合,在这个集合里可以随性抒发,寄托情怀,从而升华为对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无限情怀。任何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其背后都有一个浓郁的文化色彩。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体现了意境的相得益彰,从而对人生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在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时,应积极挖掘每部作品中的意,通过这些意来深刻领悟作者的境。从而达到意境相辅相成,更加深刻的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所谓境由心生是指世间变化皆由内心的意念而起,有怎样的心境就有怎样的环境。王昌龄说过:“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这里面的心境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大自然的境或者人生的境,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深处的较高心境。白居易的《文苑诗格》中展现出了不同的意与境,这些意与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由意生境,由境生意。

针对人们现在对意境的两种解释,一种是将其解释为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一种是将王国维的“意境”看作是集大成之说。不少学者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王国维的“意境”可以理解为现代“意境”的起源,与古代的“意境”毫无关系。在笔者看来,更加赞同后者的说法,因此文本也是立足于这个观点来对“意境”进行理解与阐述的。(本文作者:谢卓辰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