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佛教文化植物景观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佛教的诞生与传播多发生于户外,植物作为大自然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直接参与了佛教很多重要的时刻,并被记录于佛教典故,同时予以这些植物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寺庙园林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其植物配置除了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外,在植物配置的特色、物种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更增一层宗教的神秘色彩。本文着重解读植物的佛教文化内涵以及对湖北地区佛教文化植物景观的研究,以期为寺庙园林中佛教文化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寺庙园林;佛教文化;植物景观;湖北
1.佛教植物及其文化内涵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在与我国儒道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亦吸收了我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逐渐本土化,以适应在我国的发展,这种本土化的转变也直接反映在植物物种选择上。在此对印度本土的佛教植物和汉化的佛教植物进行分别介绍。
1.1印度本土的佛教植物及其文化内涵此类植物为与佛教发展相关以及具有特殊的佛教精神内涵的植物集合,对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多来源于佛教典故。释迦牟尼诞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两株娑罗树之间,这些记录佛祖人生重要时刻的树种都成为日后人们纪念佛祖的依托。佛陀涅槃后,其弟子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集结活动,将佛陀宣讲的教法刻写在贝叶棕的贝叶上,统称为“贝叶经”,其在佛典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佛祖涅槃后其弟子们第一次集结、统一经法的地方,因其周围长满七叶树,七叶树因此成为极具纪念意义的佛教植物。古印度的佛教徒没有固定的住宿之地,白日托钵乞食于市,夜晚就露宿在岩洞、树林之中,有位皈依佛教的豪贵,将自己的竹园捐献出来,修建精舍,由此,“竹林精舍”就成了佛教寺院的代名词。以上这6种植物均是与佛教发展直接相关的植物,其佛教精神内涵更为深厚。花卉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佛教发展过程中,随着信徒的增多,人们往往愿意将印度文化中意境美好的花卉植物与佛教相联系起来,以此表达心中对佛教美好愿望的寄托。佛教四种天花为曼陀罗花、摩柯曼陀罗花、曼殊沙华和摩柯曼殊花。《佛经》云,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华、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法华经》曰: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故在印度曼陀罗花向来被视为天界的花。彼岸花(曼殊沙华)则传说铺满去向西方极乐世界的路。印度文化中,莲花是生的再生,莲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征。佛祖创立佛教时,依据印度当时的文化习俗,便将莲花置于尊位,传说,佛教中的极乐世界中也遍布着美丽纯洁的莲花。
1.2汉化的佛教植物及其文化内涵印度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许多本土的佛教植物在中国的中部和北部并不能存活,如菩提树、无忧树、娑罗树、贝叶棕等,故各地在建造寺庙园林时,引入汉地植物,选择与这些树种形似或文化内涵相似、意境美好的树种代替,并赋予其一定的佛教文化内涵。六祖慧能有诗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而得道成佛,菩提树因此被佛教尊为圣树,亦称智慧树。由于菩提树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成功栽植,因此不少僧人根据当地的气候类型及植物特征选择不同的植物代替“菩提树”,意在传承其佛教文化精神。椴树因叶形似菩提树且核果可做“菩提子”,广泛分布于我国,多地称其为“菩提树”,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南侧的“菩提树”即为椴树,明清皇家亦将北京紫禁城英华殿中的椴树奉为“菩提树”。由于西北气候严峻,而暴马丁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西北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因此被誉为“西北菩提树”。自古以来,植物往往被寄予园主人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将植物人格化是我国古代园林造景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些意境美好、与佛教精神不谋而合的的树种也常常被运用在寺庙园林中。民间有“逢寺必栽银杏树”的俗语,皆因其形态秀丽,寿命长,更有“活化石”之称,意指佛教精神源远流长。松、柏挺拔壮观,寿命长而四季不凋,色彩凝重而肃穆,常常被用来彰显佛教空间的庄严肃穆之感。柳树可驱邪避害,观音菩萨手里拿的花瓶里装的就是柳枝;相传以无患子的木材制成的木棒可以驱魔杀鬼,因此名为无患。这两者与佛教慈悲为怀保平安的精神不谋而合。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它们自强不息、坚贞不催、高雅脱俗的品质,为世人所敬仰。此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清新淡雅的菊花、与僧人禅修息息相关的茶花、“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里所描绘的略带一丝仙风道骨的桂花和被用来雕刻佛祖雕像的香樟,也是寺庙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一抹亮色。
2.寺庙园林植物物种选择—以湖北地区为例
2.1植物物种选择原则
2.1.1生态性植物配置结构合理,形成功能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提升当地生态系统功能,顺应自然环境条件,强调植物群落的美感和生态性。
2.1.2地域性以乡土植物为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以及长江中下游亚热带常绿与阔叶混交林地域植物景观特色。
2.1.3宜人性以人对景观的需求为出发点,将植物的遮阴功能与休闲设施、交通设施设计相结合,并与功能性场所和建筑相协调,形成舒适宜人的环境。
2.1.4艺术性充分运用植物的形、色、质、姿、韵等多种观赏特性和植物的文化特质,以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方式,自然式设计理念,烘托寺庙园林庄严肃穆的景观氛围。
2.1.5宗教性强化与宗教相关的植物文化主题,特别是围绕古树名木的景观营造,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性,通过植物造景烘托、表达和再现历史人文景观。
2.1.6针对性在充分运用佛教文化植物的同时,适当地配植清新雅致、高贵脱俗的植物。不同种类的乔、灌、草依据功能和景观需要合理配置。
2.2植物物种选择
针对不同场地的功能需求,笔者将寺庙园林整体上分为山林绿化、道路绿化、广场绿化、草坪绿化、湿地绿化等5类场地植物绿化。
2.2.1山林绿化以生态性绿化和丰富林相为主,保持山体原风貌,形成自然生态的山体景观。植物物种可选择青冈栎、栓皮栎、黄连木、重阳木、香樟、悬铃木、枫香、椴树、乌桕、盐肤木、白檀、映山红、牡荆、六道木、荚迷、黄栌、檵木、沿阶草、吉祥草、葱兰、马蹄金、酢浆草等。
2.2.2道路绿化主要考虑安全性,转弯处视线开敞,形成简洁明快的景观效果,同时兼具两侧画面美感和遮阳效果。植物物种可选择椴树、无患子、香樟、白玉兰、银杏、悬铃木、枫树、腊梅、桂花、海桐、杜鹃、珊瑚树、小叶栀子、南天竹、火棘、八角金盘、沿阶草、葱兰、彼岸花、玉簪、马蹄金等。
2.2.3广场绿化以满足广场的集散要求和休憩功能为目的,利用植物的色(叶)相,姿态变化进行布置,尽可能大量铺植地被,适当孤植或丛植乔灌木。形成开阔、整齐、有序,且富有生机的景观效果。植物物种可选择椴树、无患子、银杏、白玉兰、桂花、腊梅、桃花、樱花、海棠类、山茶、茶梅、南天竹、火棘、红瑞木、连翘、葱兰、菊花、石竹、三色堇、美女樱等。
2.2.4草坪绿化在地被全铺的基础上,周边列植高大乔木,适当搭配灌木,草坪中稀疏点缀孤植乔木和丛植灌木,形成相对绿色封闭、疏朗、闲适的景观效果。植物物种可选择松、柏、无患子、刺槐、枇杷、白玉兰、银杏、竹类、枫树、悬铃木、腊梅、桂花、桃、山茶、珊瑚树、小叶栀子、南天竹、火棘、鸡爪槭、蔷薇类、海棠类、吉祥草、马蹄金、酢浆草、美女樱、一串红、玉簪、彼岸花等。
2.2.5湿地绿化通过将水体中、驳岸和护坡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生态优美的湿地景观,达到净化水体、涵养水源、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植物物种可选择水杉、池杉、垂柳、枫杨、乌桕、无患子、紫叶李、碧桃、龙爪槐、云南黄馨、南天竹、杜鹃、木槿、木芙蓉、鸡爪槭、吉祥草、麦冬、鸢尾、水仙、络石、鸭跖草、菖蒲、芦苇、水葱、花叶芦竹、旱伞草、荷花、莲花、玉蝉花等。
3.寺庙园林中典型佛教文化植物景观研究
植物配置必须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和谐统一。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生存适应性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原理,体现出各种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笔者试图分析几种寺庙园林中不同环境空间里的植物景观及其意境的表达,力求揭示园林艺术如何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自然的植物人性化。位于阳光充足的寺庙庭园空间,上层选择白玉兰和桂花,中层选择含笑和小叶栀子,下层选择葱兰和迷迭香,寓意禅友妙香。位于阴面的草坪空间,上层选择樟树和女贞,中层选择八角金盘和杜鹃,下层选择麦冬和吉祥草,寓意嘉荫。于通幽小径处,上层选择含笑和桂花,中层选择紫丁香和小叶栀子,下层选择薄荷、兰草和麦冬,寓意寻芳香径。于寺庙园林中的滨水湿地处,选择耐水湿的水杉、落羽杉等乔木,水生植物则选择香蒲和荷花,寓意杉影渡鹤。
4.总结
佛教文化植物景观是由植物文化、佛教化与植物景观三者的理念相结合而形成的,其不仅丰富了我国统植物文化内涵,而且为寺庙园林增添了无限的韵味。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两者相辅相成,铸就了寺庙园林。
参考文献:
[1]蒋维乔.中国佛教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5]金荷仙.论寺庙园林及其植物造景特色[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1995.
[6]王小玲.中国宗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7]白文.佛教中的树和花[J].文博,2007,04:70-73.
作者:王丹 单位:武汉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