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立梵净山佛教文化园思考范文

建立梵净山佛教文化园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建立梵净山佛教文化园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立梵净山佛教文化园思考

1建立梵净山佛教文化园的重大意义

梵净山在生态、生物、地质、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是其它名山不可比拟的,特别是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及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发展,为整个武陵山区、全省仍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建立梵净山佛教文化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推进武陵山民族团结模范区建设。建武陵山民族团结模范区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铜仁作为武陵山典型集中连片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从区位优势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来看,建武陵山民族团结模范区铜仁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从目前全省民族工作的大局看,各民族团结和谐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还相对滞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上,铜仁处于挂末,特别是市内少数民族聚居的乌江沿线石漠化山区贫困问题突出,腊尔山民族语言障碍区的特殊困难群众多,群众特殊困难多,其发展与全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梵净山佛教文化园建设,全面履盖了这两个特殊困难的民族地区,其建立有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1.2有利于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作出典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党在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也就是要引导宗教界发挥积极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建立以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为重点的梵净山佛教文化园建设,有利于研究深挖佛教中的积极因素,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佛教文化中“依正不二”、“缘起论”的朴素思想,有效促进了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每年如期举办,正是充分利用佛教中的积极因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成功典范。

1.3有利于促进形成全省经济连接渝、湘,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性发展格局。梵净山属武陵山脉的主峰,横跨贵州省武陵山片区,整个区域即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一脚跨三省(市)之地,与湘渝毗邻地区,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宗、业同系,生态、环境、文化禀赋相同。是长江中上游及武陵山旅游资源富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建立梵净山文化产业聚集区有利于深入推进武陵山片区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加快推进全省经济连接湘、渝,融入长江经济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立梵净山佛教文化园的资源优势

梵净山属武陵山脉的主峰,横跨铜仁市的10个区(县)。全市所辖10个区县中有松桃、玉屏、印江、沿河4个自治县和德旺、和平等38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70.45%,同时市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并存,重点以梵净山佛教为主。在全市登记开放的108处宗教活动场所中,位于梵净山区的佛教场所就达50多处,40多万信教群众中,信佛教近40万人。

2.1佛教文化历史久远。梵净山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MAB)成员,同时还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弥勒道场”。明清时期,梵净山区寺院遍布,海内信众如云,佛教活动极为兴盛,逐渐形成以“四大皇寺四十八觉庵”为寺院部局的人间佛国净土。明代万历年间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把梵净山与帝王封禅之所的“东岱、西华、南衡、北常”四大名山并列,称之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全面落实,朝拜恢复和旅游发展,梵净山区域内的寺院逐渐得到恢复。梵净山“四大皇寺四十八觉庵”中的承恩寺、护国禅寺、大金佛寺、龙泉寺等30余处佛教寺院得到复建,交通基础条件也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梵净山佛教文化苑(大金佛寺)正式供奉世界最大的金玉弥勒佛像。至此,梵净山形成山上有“金顶”、山下有“金殿”和“金佛”的世界一流弥勒文化胜地,组成丰富多彩的弥勒佛教艺术世界。

2.2生态资源优势。铜仁气候适宜,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森林覆盖率超过95%,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最高值达12万个,有“动植物王国”、“天然氧吧”之称。梵净山因历史久远,生态优越,吸引高僧、名僧前来修行布善,佛教文化的传承有力推动了梵净山生态的保护,使生态文化与佛教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共进。

2.3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羌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梵净山下生息繁衍,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享有“中国传统龙舟之乡”“中国绝技绝活之乡”“中国土家山歌之乡”“西部名城”“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等美誉,是长江中上游及武陵山旅游资源富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建立梵净山佛教文化园的对策建议

3.1建设思路。按照考察贵州时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指示精神,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引领、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以佛教“和谐共生”的先进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建设思想,将梵净山佛教文化园建设成为以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3.2战略定位。

3.2.1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利用梵净山丰富独特的山水生态、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的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重庆、湖南、湖北、贵州及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等省际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建成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3.2.2全国宗教和谐示范区。依法加强对梵净山寺庙的管理,积极探索景区管理与寺庙管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效途径。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工作方面,力争全国作出典范。继续举办“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有效促进“生态文化与佛教文化和谐共生”成为梵净山旅游的新亮点。

3.2.3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发扬梵净山片区域内各民族团结和睦、休戚与共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3.3建设主要任务及内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推进梵净山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按照“山上做品牌、山下做容量”的要求,以外、内、顶三个层面的建设布局,递次推进梵净山佛教文化园基础设施建设。外,即在环梵净山公路沿线以外。重点规划建设梵净山文化旅游“养生”区。创新打造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元素相融合的“四大天王寨、十八罗汉村”共22个特色民族村镇建设(覆盖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江口县的4镇18个村)。内,即梵净山下、环梵净山公路以内。规划建设梵净山弥勒文化广场,并将“三世同体、佛心永存”,“三身一心、普度众生”的佛教艺术精品打造融入广场建设,迁建龙泉寺露天弥勒佛像,规划建设“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永久性会址、佛学院、弥勒文化博物馆等。顶,即梵净山上。规划建设梵净山文化旅游“养心”区。重点在加大梵净山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严格按照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的有关规定,保护、恢复寺庙建筑及标志性景点,充分利用梵净山山顶(红云金顶)的自然奇观,规划设计合理区域,打造具有佛教文化元素的“兜率天宫”摩崖。

在宣传打造方面。继续推进梵净山生态文化与佛教文化论坛活动。在配套产业建设方面。将江口县双江街道办事处、太平镇政府所辖范围划定为梵净山生态养生大健康产业园区,并串联梵净山周边的云舍、佛教文化苑、寨沙侗寨、江口太平风情小镇、亚木沟等景区景点形成大景区,抓紧规划在熊家坝建设新景区大门及游客服务中心,扩大景区游客承载量。

作者:田松明 单位:铜仁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