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美术教育APP中交互设计的应用范文

儿童美术教育APP中交互设计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童美术教育APP中交互设计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儿童美术教育APP中交互设计的应用

摘要:为了使儿童获得更有效的线上美术教育。以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相关理论知识,探究儿童美术教育类APP中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方式。得出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美术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策略。基于儿童审美心理理论,可以为今后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类;APP;交互设计;儿童审美心理

引言

由于中国一批“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艺术教育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新中产”将艺术素养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点,收入越高的群体对子女的投入越多,而陪伴时间却越少。因此过分依赖于线下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对艺术的多元化需求,互联网和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使人、事、物之间的交互方式变得更加多元,这些都为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出现创造条件。家长和孩子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进行学习。因此,给儿童使用的美术教育类APP中的交互设计就变得尤其重要。

一、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现状。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选择一个艺术学习机构来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而由于艺术培训行业从业商家多造成行业运行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用户在选择时处于信息薄弱的一方。据统计,中国2至12岁的儿童人数目前已经超过2.2亿。2~12岁教育市场规模约为2600亿元,2~12岁教育市场规模约为2600亿元,在愿意为儿童艺术素养培育投入资金的家庭中,超过50%的家庭平均每年支付2000-5000元,不到10%的家庭支付超过8000元,支付小于2000元的家庭占比小于20%,平均每年支付学费在2000-5000元区间的群体最多。少儿艺术教育的竞争市场内,美术是第二大细分市场。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各种儿童美术培训机构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源和影响力,会在线上线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宣传,这些层出不穷的广告对家长们的选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校外艺术教育机构、老师和产品内容的无从选择、无法信任,已经成为用户们的一个集体痛点。

(二)产品现状。通过在苹果应用商店中搜索发现,美术类APP大致可分为工具类,如:素描大师、Sketches等;教学类:宝贝计画、美院帮等;娱乐社交类:童画秀秀、艺术狗、美术宝等。工具类主要实现在移动端上进行绘画创作等需要,教学类主要提供线上教学的功能,满足线下受时间地点制约的痛点,例如宝贝计画以视频教学和直播授课为主,娱乐社交主要以社群的形式提供用户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主要的儿童美术教育APP——宝贝计画、童画秀秀,则提供了线上教学视频以及用户沟通的平台。然而在线上学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家长可以节约人力物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接送孩子去兴趣班的路上,同时充分利用孩子课余零碎的时间通过观看线上的视频课程和直播课程来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年龄较少,经常观看电子屏幕影响孩子视力等健康,以及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虽然可以寓教于乐,但同时也容易沉迷互联网,对孩子身心健康产生威胁。由此可以发现,相较于庞大的儿童艺术教育市场,线上的儿童艺术教育产品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存在线上线下不联动,各种产品同质化严重却内容质量不高,缺乏对儿童自身审美发展规律的研究,价格不透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线上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儿童(国际《儿童权利公约》界定为18周岁以下)作为一个普遍又特殊的群体,生理和心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儿童的审美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婴儿知觉期(0~2岁)、符号认知阶段(2~7岁)、写实高峰阶段(7~9岁)、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9~13岁)、审美参与危机阶段(13岁以上)。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审美心理特征可以对后续进行交互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婴儿知觉期(0~2岁)。这个阶段儿童还无法与艺术或说是艺术品产生关联,主要还是靠本能中的知觉能力去分辨周围的人和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但同时一些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偏爱,这种现象对之后的审美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此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类APP应更注重向家长传递正确的美育方式,简化家长与APP之间的交互行为,增加与儿童的互动,以情景等方式让儿童产生比较强烈的感知。

(二)符号认知阶段(2~7岁)。从这个阶段开始,儿童可以慢慢掌握多种符号意义,如图像,手势,声音,数字,形式和语言,有了自己的辨别能力,但由于年龄较低,缺乏相关知识的积累,儿童很难掌握艺术品的整体特征。于是家长开始带儿童参加一些艺术培训来进行艺术启蒙,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一周一次的课程难以满足审美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要求,上课结束后,短时获得的审美能力也将很快下降或消失。此时家长可以通过儿童美术教育类APP来辅助现在的学习成果,其设计应以美术欣赏为主,来培养儿童的洞察力、想象力等。

(三)写实高峰阶段(7~9岁)。儿童的审美认知发展到这个阶段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开始独立思考并希望尝试创造。由于绘画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不够,掌握程度不高,所以描绘的事物常常与所看到的事物偏差较大。这个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类APP可以以教学为主,通过设计与此阶段儿童审美认知相匹配的课程,如涂鸦、黏土等创意课程来进一步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开拓儿童的视野。

(四)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初期(9~13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启发,开始渴望以更多的表现形式来创造,即使是针对同一事物也希望用不同的色彩来描绘,渴望打破原有的认识和规则。临摹绘画开始注意到到线条的粗细变化、色彩色调、构图、黑白灰关系和透视等因素,可以通过更专业的儿童美术教育类APP来加强训练,如以素描、色彩等课程为主,不同的课程体系满足儿童不同的绘画需求。

(五)审美参与危机阶段(13岁以上)。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完全成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逻辑推理能力,向外的社交意愿也明显加强,更希望能与他人通过绘画来建立联系。内容+社交形式的儿童美术教育类APP通过一些专业课程,系统地帮助儿童提高绘画技能,同时儿童通过分享的形式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策略

基于儿童审美心理,针对家长和儿童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半开放式访谈的方法,并结合APP交互设计范式的四个层面提出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策略。

(一)更具针对性的功能设计。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审美认知水平的发展状况不同,在功能设计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儿童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对一位6岁儿童家长和一位10岁儿童家长的的调研中发现,虽然这两位家长都重视儿童的美学启蒙,但行为却截然不同。6岁儿童家长主要陪伴孩子一起绘制涂鸦、做手工以及阅读有声绘本,而10岁儿童家长则让孩子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技能。这说明,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功能设计需根据儿童审美认知发展的阶段进行分龄,做到有针对性、有重点。同时,相同年龄段的儿童也会因为家庭影响的因素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调研中两位同样是8岁儿童的家长,同样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但家庭收入差距较大,于是造成前者的主要用户行为有:①只要孩子喜欢绘画,会在试听后送孩子去口碑好的培训班;②在空余时间会带孩子看全球各地的美术展,并关注美学相关公众号;③会让孩子参加多种培训班(英语班、主持人班、游泳班等)。后者的主要用户行为有:①找朋友咨询多家机构,并比较他们的性价比;②在空余时间带孩子看免费的画展;③会买书让孩子临摹,在孩子不会画,自己也无法指导的情况下,会带孩子去培训机构(以中小机构为主)。所以在进行功能设计也要结合用户场景进行充分考虑,着重解决核心用户的痛点。

(二)更“扁平化”的结构设计。窄而浅的信息架构更利于儿童理解,即使大部分儿童从7岁开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但理解复杂事物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外部的辅助。APP设计中的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保持简单,因此可以采用扁平化的信息架构方式来降低儿童和家长的学习成本,从而增加易用性。所以,从信息层级上来说,最合适的区间在1到3个层级之间,超过3个层级以上便会造成儿童理解困难等问题。只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根据儿童各个阶段的特点,才能设计出能最快速有效抵达儿童头脑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例如《黄铅笔》,产品定位为“将科技美育带回家”,功能聚焦,信息层级在3层以内,如图1所示,简单的信息架构大大降低了儿童的学习成本,让儿童可以更快理解和使用。

(三)更自然高效的交互设计。伴随儿童审美认知心理的发展,儿童的生理也在不断发展,灵活的肢体运动为交互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儿童可以通过手、脑、眼的协调配合来与周围事物产生交互。相关研究表明,儿童从两岁起肢体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动作,到六岁左右便可以完成相对复杂的动作了,因此,各种电子设备触控屏幕常用的交互手势,如点击、双击、缩小、放大、长按、滑动、拖拽、等动作都可以轻松实现。但由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复杂的交互方式会带来儿童操作的困扰,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从而失去玩的兴趣。所以交互手势应尽可能精简,操作要简单,在操作完成时,及时给予反馈,这种反馈需避免打扰到儿童当前的操作,以非模态提示为主,同时可以增加语音交互,给予更多的鼓励式反馈,增加儿童使用过程中的成就感。图2是由网趣宝贝出品的《宝宝早教美术训练APP》,主要功能是让儿童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主要与屏幕交互的方式为单击,得到的反馈信息和提示信息为语音交互,交互方式简单,避免了交互过载的情况。在儿童填色模块中,填入正确的颜色语音提示为“真不错”、“真棒”等,填入错误的颜色则语音提示“再试试吧”、“不对哦,再试试”等,作为自然交互方式之一的语音交互的方式与当前儿童的操作及心理配合,让儿童的操作更流畅、更有沉浸感,同时,带有鼓励语气的提示音也增加了儿童的成就感,让儿童更有继续学习的冲动,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四)更情感化的界面设计。根据儿童审美认知心理发展的阶段,即使高年龄段的儿童已经有逻辑推理能力,但儿童的逻辑思维与成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在设计儿童美术教育类APP时,更要采用共情和移情的方法,充分考虑儿童的情感因素。从布局上减轻儿童的认知负担;从色彩上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审美偏好;从图形上可以更贴近生活增加沉浸感;从文字上更趣味化,避免说教式文案,增加角色带入感。例如《在家画画APP》,界面设计的整体风格比较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行为心理,采用给人活泼生动的黄色为主色调,可以给儿童愉悦的心理暗示,瞬间抓住眼球,如图3。对于课程封面设计也别有用心,采用儿童插画的形式,减轻课程给儿童带来的负担感,通过鲜明形象的插画来吸引儿童点击观看。情感化的界面设计可以说是儿童美术教育类APP设计中点睛之笔,界面与用户直接接触,符合儿童审美情绪的界面设计将极大提高用户体验。

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突破。由于美术教育APP发展时间还较短,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很多APP在结构和功能上还趋向于单一,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正因如此,为我们带了很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儿童美术教育类APP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儿童美术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策略,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浩,张言林,周婷婷,向梦飘.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20:113-117.

[2]王馨,王峰.反思层面的儿童教育类App情感化设计研究[J].装饰,2018,07:95-97

[3]黄瑞.基于沉浸理论的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18,10:177-181

[4]程冉,聂睿,蒋雯,桂元龙.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交互设计研究[J].设计,2016,29(5):132-133.

[5]马小丽.基于ipad的学前儿童教育类应用软件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4

[6]耿珊.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类APP的现状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7]殷佳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的儿童互联网产品界面视觉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8]王雨彤.基于“互联网+”的儿童早教绘画产品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7

[9]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李嵇扬,刘韬,杨蕾.郑娟.信息时代视野下的儿童移动智慧产品创新设计策略[J].设计,2016,29(19):98-99.

作者:方竹馨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