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多元智能观下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范文

多元智能观下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元智能观下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多元智能观下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系统的逐渐完善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授课视角的拓宽,《儿童文学》课程成为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本科专业(师范类)的必修课程之一,相对于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科建设中研讨的关键点。多元智能观将学生作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重视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高校儿童文学课程中引入多元智能观,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课堂评价形式。本文对多元智能观下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多元智能观;《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够为儿童提供精神食粮。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以培养小学语文教师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能够把握《儿童文学》相关知识点对其日后能够出色的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儿童通过教师了解学习儿童文学,语文教师则通过儿童文学的内容,向儿童传递富含价值观、情感观等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说儿童文学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但是在高校教学课堂中,《儿童文学》课程常常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方面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过分重视,没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没有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教学情况呈现出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儿童文学》课程的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以致于教学效果不佳。

一、多元智能观的概念

多元智能观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发展心理学家HowardGardner,他是用心理学实验数据以及个别案例的分析后得出结论。Gardner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职能并非是一元的,而是多元化的,人类具有多种智能,即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等等。按照多元智能观的理论,人类不同智能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组合,形成了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由于人类个体的智能之间的组合是唯一的,所以人类个体的智能也是唯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引导大学生对《儿童文学》课程的深入理解。此外,多元智能观认为,在讲述《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全方位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多元智能观突出儿童之间的个体化差异,关注智能的整体性,注重儿童智能的实践和开发。所以,将多元智能观应用于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儿童文学》课程当中,可以显著提高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开发儿童的智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表现形式与改革的意义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智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简单的模仿。多元智能教学观的实质,是在尊重每个主体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化智能差异。在《儿童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上,《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常常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针对存在诸多个体差异的学生讲授相同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所以将多元智能观和《儿童文学》课程相融合,将不同的智能类型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可以丰富教学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不同智能潜能。例如,在儿歌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这样能够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音乐智能指的是人对音乐、韵律、节奏等的辨别能力,由于儿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明快的韵律,对于开发儿童的音乐智能非常合适。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应该鼓励儿童对于我国和国外的儿歌进行收集,不仅仅能够将儿歌朗诵出来,还要理解其中的含义,朗诵的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的教学能够在实现提高儿童朗诵水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节奏、韵律的掌握程度。

此外,小学教师还能够通过活动积累儿歌教学经验。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学生,在进行儿童故事、寓言、童话等文学类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讲故事的活动和对儿童故事的转述,对儿童的语言智能,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进行开发。讲故事的艺术传递的是历史文化的意义和语言的美感,故事创编体现的是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创造能力。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和创造活动,能够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儿童文学的题材特征和优势,能够更加真切触摸到个体内心深处的童话世界,在精神上和自身的童年对话,和现实的孩子对话,从而提升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沟通的能力。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专业课程,《儿童文学》完全按照我国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儿童教育低龄化的特点,旨在全方位地帮助基础教育者掌握所学文学知识与理论,使其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很好地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学生知识面的发散与拓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对《儿童文学》的教学,可以加深基础教育者对于常见的文学文体和写法的了解,从而提高儿童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欣赏的能力,对未来学生学习更加深奥的文学课程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多元智能观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当中的应用

1、采用多元智能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课堂上,引入多元智能观的教学理论,为我国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依据多元智能观的理论,每个儿童个体都存在自身更优秀的智能领域,有部分学生的音乐智能更优秀,有部分学生的绘画智能更优秀等等。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学生们,应该对儿童文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鉴赏水平和创作儿童文学的水平,同时,对于通过儿童文学课程,提高和培养儿童智能发展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合适的环境,将学生的突出智能和儿童文学内容相融合,提高《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2、课堂内的实践

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创作。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学生当中开展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能够提高本专业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能够对儿童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接受审美熏陶。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主要有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感想交流会、儿童文学作品读后感等等;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够鼓励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的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包括对原有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增加新的变现形式和元素。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多鼓励学生利用多元智能观,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模仿、续写、扩编以及改编等创作活动。

3、学校内的实践

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案设计和儿童文学作品模拟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并非是单一的活动,而是一种包含有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活动。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学生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不同优秀智能,针对不同的儿童进行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方案设计,例如针对同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开展多种教学方案设计,包括游戏教学方案设计、户外教学方案设计、环境创建方案设计等等。将所有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教学设计方案在组内进行公开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将确定的教学设计方案,组织本专业的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并对其进行评分和点评。

4、采用多元智能观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一般而言,在我国以往的《儿童文学》课程评价当中,更加侧重于对于理论知识的测评,对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测评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将《儿童文学》课程测评与该专业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分离。依据多元智能观的教育理念,由于智能具有多元性,相对开展的教学评价就应该也具有多元性,需要对该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应该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侧重评价教学的动态性,注重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学生的整体发展过程。评价不是孤立的,也绝非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有呈现,但是也应该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发展历程纳入其中,评价的第一目标应该界定为助推学生的发展。应该将本专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均纳入对于学生的评价当中,包括学生学习当中参与的活动、在活动当中的表现、取得的成果、教学设计的质量等等,将过去的评价标准和过程性评价标准相融合,对学生的动态性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评价多元化,避免单一化评价。从评价内容来讲,可以对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主要评价内容有:儿童文学教学设计方案、儿童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儿童文学作品创作能力、使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的能力等等。从评价主体而言,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应该开展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邀请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侧重评价的情境性。注重评价的情境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价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的发展。加德纳认为真正有效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社会角色作为参照。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创编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诗歌朗诵活动、讲故事、戏剧编导演、围绕儿童文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等都是该专业学生真实而具体的学习情境和生活情景,所以,这些活动步骤都应该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之中,体现评价的情境性。针对情境性,对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的学生实施客观真实的评价行为。

结语

本文从多元智能观视角,对我国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Gardner的多元智能观为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将多元智能观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可以使用多元智能观能够丰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表现方式,使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可以使用多元智能观来进行联系,能够提高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提高儿童文学作品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多样化。用多元智能来评价,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全方位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当中,引入多元智能观教学理念,能够将《儿童文学》课程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可以提高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类)的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国玉.多元智能观下的高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4,(01).

[2]杨俏凡.对《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2).

[3]吕丹.基于岗位的学前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6).

作者:于慧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