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儿童文学中审美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儿童读者对文本有着自身的审美期待与接受能力,儿童文学文本追求契合儿童欣赏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美学特质。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以认识儿童审美意识和儿童文学审美特征为基础,遵循翻译美学原则,在转换文字和传递原文本的遣词排句、情节描绘、人物塑造等方面尽量契合特定读者群体的审美心理并贴近原文本的审美追求,成功译介文学作品。
关键词:
儿童文学;翻译美学;读者审美期待;文本美学特征
尽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读者及其读物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分支,依然有其整体特点。儿童好奇好动,天真烂漫,儿童文学在语言上以短句为主,多用修辞;故事情节简单,有明显的线索,多以儿童的生活经历为题材;人物特色鲜明,画面感强,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因此,儿童文学翻译不能忽视儿童的审美意识与接受能力。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翻译美学原则。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过程中应该在用词、句式、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应遵循儿童文学的特点,为儿童翻译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1儿童文学翻译的审美观照及其必要性
自以来,大量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开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新时代。但在儿童作品翻译实践中,译者有时也会忽视儿童的智力发展、理解能力以及审美视角,而从成人的世界观出发来翻译儿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看,目前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依然处于边缘地位上,有待获得更多的关注。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知识的状态。如果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1],并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潜在的审美期待,儿童读者也不例外。有鉴于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当顾及儿童的审美期待,将美学原理巧妙运用其中。
2翻译美学及其审美翻译理论
翻译美学是关于翻译的一门艺术。“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2]。审美翻译是跨文化语言的意识性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审美理解、审美转化、审美加工、审美再现。“理解指对审美对象的认识”[3];译者既应理解原文的理性内容,也应发现原文之美。审美转化是分析两种语言间结构和审美信息的关键一步。“转化的基本机制是移情感受”[3]:221,亦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获得他人的体验的能力。移情又分情感移情和认知移情,前者指以恰当的情感回应他人的感情状况的能力,后者则指理解他人的视角或心境的能力。审美加工指对所获审美信息进行取舍甄别,包括基本构建和精加工两个层次。加工的首要目的是保证翻译的内容忠于原文,基于语言结构进行语言优化。精加工是为追求更好的具有美感的译本。“审美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所有内省的理解(SL)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3]:223。倘若译者不能从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对应的适当表达形式,他对源语的理解都无助于其审美体验的成功转换传递。原文的审美信息包括四层次:声音、词汇、句子和段落。声音的节奏、拟声词、头韵、尾韵、反复等,可以满足读者听觉上的审美需求;词汇的搭配、成语、词语、词的重叠等形式能够满足读者的审美情趣。词的恰当性、生动性和完整性对于准确、形象、简洁地传达信息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句子和段落中的审美信息涉及其完整性和统一性、重复结构、句法偏差等,省略句、倒装句、圆周句、对偶句等各种句式的合理调动和综合使用可以为目标与读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审美信息。从翻译美学可见,译者在接触到审美客体时进行的所有审美体验和所获的审美信息对译文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整体而言,“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艺术特征的,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4],其显著特征体现为:一,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于想象力。二,结构和形式符合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三,具有教育引导意义。
(1)语言风格与词汇句式
儿童文学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它在词汇短语使用、语序安排及故事情节组织上都应该符合儿童的特征。儿童喜欢阅读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有节奏和韵律、朗朗上口的语言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流畅精简的表达风格能够使儿童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简单生动是儿童文学对词汇使用的最基本要求。儿童不喜欢词汇生僻晦涩的文字,浅显易懂的词语能让他们很快了解作品的大意并逐渐融入其中,否则会让儿童产生阅读的挫败感,逐渐失去对作品的兴趣。再者,这样的语言能让他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会有更好地了解。儿童更喜欢阅读短句。研究表明,适合儿童阅读的句子平均长度在7-7.5个词语左右,以不超过9个词为宜。句子简短的作品语义明晰、语音上口,便于为儿童理解。
(2)故事情节
与人物角色简单的故事情节也是儿童文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儿童的心智尚不够成熟,难以理解相对复杂的故事情节。因此,儿童文学往往故事情节简单,线索明晰可循,而且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唤起儿童的自身体验与共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常泾渭分明,或为正面形象或是反面角色。作者总是惩恶扬善,指导孩子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综上可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儿童文学自身的美学特征。
4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边缘性状态
中国儿童翻译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追溯到时期。在这一运动前后,包括安徒生童话、拉封丹寓言和爱丽丝漫游奇境在内的一些著名外国儿童文学被译入中国。它们使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童话故事、神话、传奇、插画、儿童诗歌、儿童剧和科学小说等各种体裁的译介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儿童文学。然而,“如果把翻译视为文学这个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翻译研究属于边缘领域,儿童文学翻译无疑就处于边缘领域里的边缘地位”[5]。鉴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这一边缘领域无疑需要获得译学界更多的重视,需要他们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性有更好的理解,以译出更受儿童读者喜爱的文学读本。
(2)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案例分析
综上所述,成功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一定是符合翻译美学原则、全面关照了读者欣赏心理与文本美学特征的译本,叶君健版《安徒生童话》译本便是一例。举例而言,原文有一句话:“...andthenwewillflyawayfromtheuglyoldmoleandhisdarkroom,farawayoverthemountainstowarmerclimes,wherethesunshinesmorebrightlythanhere,wherethereisalwayssummerandbeautifulflowers”[6]。叶版译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离开这丑恶的鼹鼠,从他黑暗的房子飞走——远远地、远远地飞过高山,飞到温暖的国度里去;那儿的太阳光比这儿更美丽,那儿永远只有夏天,那儿永远开着美丽的花朵”[7]。首先,作者使用排比句式“那儿……”,使文字富于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之美,提高了对儿童的吸引力。第二,译文使用易于儿童理解的简单词汇;温暖的国度、美丽的花朵等都是儿童熟悉的意象,营造了温馨愉悦的氛围,满足了儿童的心理期待。第三,译文使用短句。如前所述,儿童能够阅读句子的长度平均在7-7.5个词汇左右,译文对短句的使用无疑有助于儿童读者理解译本内容。在上述案例中,译者在语言、词汇、句子等方面都遵循了儿童与文学固有的特点和要求。分析可见,译文的成功与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审美观照不无关系。
5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美学理论在中西文化中都有较长历史,在现代社会也将继续发展,为翻译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特性及其审美能力与期待,在译作中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段,使文学作品更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外国儿童文学译作是儿童文学的重要部分,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应该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1.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5]张鲁艳.儿童文学翻译简述[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16(5):94.
[7]叶君健.安徒生童话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74.
作者:李颜伟 张诗婕 单位: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