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众文化在语言类教科书中的运用范文

大众文化在语言类教科书中的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众文化在语言类教科书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众文化在语言类教科书中的运用

【摘要】大众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横空出世,在整个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与此同时对整个社会文化、生产和消费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社会性、包容性和大众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教育研究者的目光,但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学科文化、社会文化和科技文化等领域,站在科学文化的角度对大众文化展开研宄,无论是在学术课程资源方面还是在社会文化研究方面,都乏善可陈。本文就大众文化是否应该被纳入语言教材尤其是主干课程这一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从大众文化的概念、内容、影响和发展趋势这四个方面对语言类教科书内容的修订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为未来英语课堂教学的转型做好铺垫。

【关键词】大众文化;语言类教科书;运用

西方学者通常用Popularculture一词指代大众文化,就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中国学界与国际流行的观点保持一致。路易•多洛认为,大众文化是共享文化的另一种形式,它具有传播性和倍增性[1]。英国学者约翰•斯道雷介绍了“大众文化”是“广受欢迎、深受喜爱的文化”,是大规模、成批次生产的消费文化等六种不同定义。国内学者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众文化的概念才渐趋明朗统一。黄会林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消遣性的“原始魔术”。陈刚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喻春兰认为大众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一定国家新近涌现出来的人们普遍关心、接受、喜爱的文化。而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形态下,为了适应信息变化的日新月异和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导向,以大众传播为媒介,使大量普通民众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社会理性的知识和感性上的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其目的是让广大民众的认知水平达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效果。英语教育领域中的大众文化是以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为蓝本,筛选出适应学生文化品位的、以反映大众日常生活作为课程价值取向的文化。从“时间”维度看,英语教育中的大众文化存在历史追溯性和根源性;从“受众”维度看,在英语教育中大众文化的受众人群是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国内学者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学者曾鸣指出要适当选择有价值的大众文化内容进入课堂。徐鹏认为大众文化的开发途径有三种,并主张将优质的大众文化内容直接引入课程。关于英语课程中的大众文化研究,Allende认为大众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价值和学术价值,教师利用大众文化知识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在文化课堂进行传播,利用大众文化的知识体系来改变学生们的文化认知现状,从而改变学生们的学习现状,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乐趣,进而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非常好的成果。国内一些学者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开始尝试将大众文化引入英语课堂。黄庆朝通过将大众文化引入英语课堂,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辅助教学功能,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傅先辉从外语课堂教学和社会文化及流行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欧阳洁指出报刊教学、音乐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是大众文化引入的三种主要方式。不难发现,已有的关于大众文化引入英语课本的研究,大都是以大众文化在英语课堂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英语课本中的转化形式作为研究内容。总之,国内教育领域缺少大众文化的深入研究,教育领域对大众文化概念的理解也仅仅源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其缺乏实质的文化底蕴。当下,大众文化与教学成为一大热点与难点。如何改善外语教学的环境,把大众所喜爱的,尤其是青少年所喜爱的文化内容融入到教学当中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也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大众文化一直以来是大多数研究学者们所研究的内容,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学科文化、社会文化和科技文化等领域,站在科学文化的角度对大众文化展开研宄,大众文化在学术课程资源方面的研究乃至社会文化研究方面还寥寥无几。

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开展大众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实际意义。首先,英语课本中引入大众文化,在英语课本的改革史上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以大众文化为媒介,在课堂内和课堂外搭起一座桥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相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们对于书本知识的消化,更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大众文化引入课本便于英语教育工作者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大众文化相糅合,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大众文化,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最后,为英语教科书中大众文化内容的编写与使用提供借鉴。在英语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上,注重大众文化的思政性、合理性和新颖性,再适度和本体文化相结合,选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大众文化内容并使之符合学生经验。在改进英语教科书使用方面,主张大众文化在英语课本内容的运用、把学生经验当作大众文化课程资源、提升课程再开发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开发。

(2)理论意义。首先,拓展了英语教育领域的大众文化研究,大众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横空出世,在整个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荡,与此同时对整个社会文化、生产和消费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社会性、包容性和大众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教育研究者的目光,但不难发现,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学科文化、社会文化和科技文化等领域,站在科学文化的角度对大众文化展开研宄,大众文化在学术课程资源方面的研究乃至社会文化研究方面还寥寥无几,在儿童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尝试分析英语教科书中的大众文化内容,拓展了英语教育领域的大众文化研究。其次,本研究是对现有研究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英语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拓宽了英语课育人功能,还细化了研究视角。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引入无论是对课程内容的变革,还是对未来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转变都有一定的冲击:

(1)灌输型教学向情景式教学转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在整个课堂当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备课、演板和文章的分析,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总结,学生们则被动地对听到的内容进行接收和记忆,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并没有最大化地开动大脑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吸收,相反,他们只是机械地记忆所听到和看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经过任课老师的“过滤”而得到的,仅代表老师的观点和想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让学生加入到课堂的思维活动当中去,学生作为学习的最终主体也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思维积极性,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思维空间受到限制、想象力受到局限,创新能力没有受到培养,严重违背国家对于大学生课堂学习培养的准则,是非常不可取的。相反,大众文化之所以吸引大众的目光,为大众所接受,皆因为其大多数的内容是贴近生活、紧靠生活前沿、寓教于乐的,它们大多数的内容在社会和身边都能找得到“原型”,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由此,把课堂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在课堂中创设出与课本和生活相似的情景,让学生先入为主,找出课文内容的梗概,深挖课文所表达的含义,升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课文所表达的真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使得整个课堂富有活力,学生收效颇多。

(2)线下型教学向线上线下相结合型教学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课堂教学的手段不断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迫切需要注入一些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来辅助课堂教学,其中新型教学器材和工具必不可少。当前,教育部大力推行微课、慕课等一系列以大众文化为传播媒介的新型教学方式,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线下教学是一线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等方式把每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串联起来,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来圈定上课的内容,由于老师个体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的不同,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缺失或是学生理解上有误区等问题。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的课堂传授为主导,用一些新兴的教学模式为之补充,把大众文化和课本相连接,把大众文化通过新型授课工具和课堂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弥补老师上课内容的缺失,又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与课本相关联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3)提纲型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变。随着许多学校向应用性本科高校转变,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也应向大众能接受的市场化转变,大众文化作为新增的内容使得原有的课本内容更进一步地向市场靠拢,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会随之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为目标,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得到一定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能独立进行日常的交流和对话的水平。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英语课堂在完成大学英语的一般培养计划的要求外,更为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对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为未来英语的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大众文化的加入,不仅能达成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目标,也能很好地调节课本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作者:胡丹 单位:南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