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众文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教育属性的文化简化形式。现代语文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课堂导入环节。相较于语文教育过程中经典科目的知识传递,大众文化具有多元性、时代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应加强大众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的有机联系,让大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成为一种常态化手段,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文化,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大众文化;现代语文教育;简化形式
大众文化是一种自带教育属性的文化简化形式,简化不代表其地位高低或繁易程度。在科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填鸭式的物理型记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建构发散性观点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从看似快速的死记硬背式技巧性学习,转化为自觉进入文本后的理解型感受,通过语文科目的学习,真正、主动地了解知识,是语文教育的宗旨。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探求欲望,通过学习,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大众文化是一种文化简化形式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将大众文化融入到经济产业中,人们购买一件商品不再停留在商品的实用性层面,而是在实用性基础上,更关注商品被附加的价值。“文化成了商业中心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它(这里指原有的文化)被文化了,同时商品也被文化了,因为它变成了游戏的、具有特色的物质,变成了华丽的陪衬,变成了全套消费资料中的一部分。”[1](P4)罗素在《心的分析》中指出:“我们永不安宁地活动着,知道某种事态变成了现实,而那时我们获得了暂时的平衡。假如我们预先知道这种事态是什么,那么我们的欲望就是有意识的;假如不是这样,我们的欲望就是无意识的。”[2](P34)现代传播媒介主要由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媒介构成。现代传播媒介视域下,大众文化被创作成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物,它不再展现各领域的深奥技术,只展现人们可以理解的形态。消费者因为与商品产生了审美关系进而接受商品,并将感情投入到其附属品———文化上,深化体验。大众文化是一种简化的文化传播形式。例如,中国古典诗词在专家的解读下成为热门综艺节目,流行歌曲由以唱片的形式集中出版,演变为以单曲或影视剧原声带发行,明星出现在荧幕上更多的是真人秀、访谈类节目,等等。大众对这种文化的简化形式的热情不降反升,在有意识的利益驱动下,消费者的无意识欲望正在被这些简化的内容所吸引。从知识积累角度看,相较于课堂知识灌输,显然,大众文化中的知识更易于为大众理解和接受。因此,大众文化对于语文知识探求也具有启迪作用,其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快捷性弥补了现代语文教育的不足。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运用大众文化策略,学生学习语文更方便、更轻松。
二、大众文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新课标要求教师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方法创新成为必然趋势。现代语文教育已经变为通识教育。在教学目标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为了改变课堂授课模式,大众文化的运用成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在网络媒介日益成熟的今天,教师可以轻松地选取影视剧中的片段、图片、歌曲以及语言类综艺节目,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以期用这种方式弥补传统填鸭式知识性灌输的不足。文学与艺术之间拥有互通的便利条件,将现有影视资源引入现代语文教育,在操作层面上看,简单易行。大部分语文教师往往选择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借用大众文化中的传播媒介进行语文教学。例如:流行歌曲《声声慢》是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的改编,电视剧《水浒传》剧集涵盖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高清图片分别展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等意象。感官刺激和新颖的教学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忽略了回归课堂后学生的心理落差,在导入环节,兴趣点并没有落在课文本身。在导入大众文化知识点后,再展开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犹如品浓郁的红茶后再去品清新的绿茶,即便绿茶的典雅沁人心脾,在红茶醇厚口感的强烈对比下,学生却完全无心体会。
三、大众文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特点
尽管大众文化在现代语文教育的课堂导入环节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对涵盖众多文化优势的大众文化的运用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应深化对大众文化特点的认知。
(一)多元性
大众文化由一个多元知识网格构成,看似凌乱无序的知识点恰好可以满足现代语文教育的基础知识储备。多元文化内容中蕴含着多元精神文化。学生可以在学习多元化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储备,拓展知识宽度,在认知层面实现单一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衔接,这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方式。
(二)时代性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创作者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精神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导入大众文化,可以将学生带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篇目,相应的大众文化作品有电视剧《屈原》,该剧集中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使学生理解“远古的所谓‘诗’,本来是一种世俗、部落、国家的历史性、政治性、宗教性的文献,并非个人的抒情作品”[3](P61)。再如,讲授李白《将进酒》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盛唐时期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体悟作者雄伟豪壮、不拘一格的感情世界。结合大众文化的时代性特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从“就事论事”逐渐演变为“知人论世”,这成为语文科目教学的新形式。
(三)开放性
素质教育要求语文科目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逐渐向语文能力教育的方向发展。语文科目的教学内容涵盖了社会科学、政治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这奠定了语文科目的基础性地位。现代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语文技能是将语言和文学思维融合的活动。朱绍禹指出:“在学校里,文学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安排的,它和社会上的自由阅读不同,既不容选择,也不容任意变动,它需要经过严格的阅读训练。”[4](P8)学校教育任务繁、难、重,大众文化却呈现出简单、娱乐、耗费脑力少的开放式学习局面。学习形式上的差异对比只是大众文化开放性的其中一个表现。随着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不同层次的体验者沟通、交流自己对大众文化的体验或感受。在批评鉴赏中,使用感情真挚的语言,与欣赏者无边界交流,成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活动。在情感投入和组织语言的过程中,语文技能的锻炼和语文知识的迁移、整合、联想,取代课堂上被动的模仿和生硬的照搬。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大众文化的创造者。简短评价是利用语文技能的一次微型创作,大众文化作品中的开放形象将学生无障碍地领入,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真挚地表达情感的舞台。
四、大众文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一)独立文化系统全面覆盖
大众文化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依靠传统媒介传播转变为拥有独立文化系统的完整体系。当传播媒介将海量信息呈现在大众眼前时,将不同的文化形态独立成章,成为解决信息冗杂问题的有效手段。这进一步提升了在语文教学中介入大众文化的可能性。例如,电影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电影独立于文本,突出体现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从而使观影者在唯美的视觉冲击下,将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本情感领入内心世界。网络文化构成了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超文本”为生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接收方式。虚拟界面提供的新奇信息和便捷的交互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完成从接受者到探索者的转变。流行音乐作为带有独特个性和强烈感情色彩的载体,轻快的旋律配上鲜明的节奏,由艺人独特的嗓音展现出来,其通俗、快节奏的形式自然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独立文化系统全面覆盖功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二)从简化知识角度切入
面对一篇孤立出现的课文,学生往往难以全面掌握知识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简化形式,对大众文化知识的合理运用,是克服这种机械式学习模式的一个有效手段。在一个陌生的领域,简化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探究,首先要有感性认知。人类是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在意识当中包含一个潜意识,它可能是我们觉察不到的,却可以表现出我们原始的本性。面对一篇新课文,学生更希望先从简化知识的角度来接受和理解课文主旨。大众文化从简化知识的角度切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求欲望,改变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内心抵触学习的低效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从以往的机械式学习模式转变为体验式学习模式。
(三)运用多种文化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大众文化拥有全面的文化系统,具有简化知识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平衡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接受差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同一种文化形式,也不是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电影、电视、歌曲等大众文化范畴内的诸多文化形式,必然有一项可以唤醒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能自主地行动”[5](P23),是当下国际社会对核心素养的整体概括。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使学生熟练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要利用大众文化等现有资源,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将大众文化引入现代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单纯地注重技巧,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新形势下,现代语文教育要求学生最终形成“走到哪,学到哪”的终身学习模式,构建“想的到,做的到”的文化自信。
将大众文化引入现代语文教育,有助于教师将语文课本中的文学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学生因此拥有多元化的语文知识结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技能,通过知识积累和理性认知,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大众文化的流行,为现代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即时学习的平台。学生拥有的语文知识越多,他们就越会将提升语文素养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大众文化是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变为语文能力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实现大众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的有机联系,让大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成为一种常态化手段,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文化,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金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英)罗素.心的分析[M].贾可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毕研文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