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众文化特征与发展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同时出现了大众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而非具体的文化形式,在当前背景下,具有时代性。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大众文化,从大众文化的概念,特征以及与精英文化的对比等角度阐述大众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阈下,试图探索发展大众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
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社会转型;特征;发展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的著作《民众的反抗》中,主要指某一地区、某一社团、某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1]从根本上说,大众文化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特定阶级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前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文化具有广泛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加之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大众文化也随之产生,与西方背景下的文化不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既具文化的普遍性又具有它的特殊性。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的概念是我们研究大众文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文化”是英文里最为复杂的两三个词语之一。[2]从字面意思上看,大众文化限定在“大众”的范围,指的应是人口上的大多数,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指的是人民群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3]大众文化的概念具有多样化与不确定性,对大众文化概念的分析也是由研究者所处的价值观角度和方法论立场来决定的。通过分析以上众多学者对大众文化的定义,我们发现难以得到明确的范畴。因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不同时代,受到不同学派的研究争论,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尤为深重。然而,在塑造中国大众文化的面貌时,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语境定位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大众文化并非用精神文化贬低物质文化,用精英文化贬低大众文化。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是一种体制文化,针对当时的法西斯主义。因而中国在研究大众文化时,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避免大众文化发展方向发生偏颇,解决在研究大众文化概念时,所面临的不同文化和语境转化的双重困惑。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大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不是偶然暂时的发展,而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广泛传播,商品经济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不断开放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大众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同时,大众文化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的等级文化,消解了等级形态,转向平等的文化形态。
(二)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大众文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蓬勃发展,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发展,抢占了广阔的文化市场,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更是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一系列改变。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转型的历程,这种转型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大众心理等都受到了多层次、全方面的转变。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基本动力,市场经济使得文化市场自由发展,大众文化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其次,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逐渐形成,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消费群体受到大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第三,电子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传媒的进步,为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前提。传播媒介的广泛发展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第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对文化的意识形态要求不再像以前那样严苛,放宽了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标准,这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政治条件。第五,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在此社会基础上利用其优势迅速发展起来。[4]从对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文化的市场化与产业化,是大众文化兴盛的重要原因。社会转型不仅带来经济技术层面的发展与改革,还存在于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大众文化由原先的单一模式的发展向产业和文化共存的发展迈步。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在传入我国之前,曾为法兰克福学派大肆批判,在当时的发展语境下,大众文化指的是一种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的现代文化体系,代表了文化工业化的体制。法兰克福学派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它试图摆脱意识形态控制,突破阶级奴役和极权统治,是对特定历史对象的批判,表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用。在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总结了大众文化的特征。突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物化的特点,文化艺术与商业经济紧密结合,文化失去原有的特点,不再是艺术,而是作为人们消费的产品,具有虚假和欺骗的性质。大众文化又是技术化、产业化的,可以为统治阶级所强制操控,更加压抑了大众文化的本性,成为政治统治的阶级工具,呈现出文化的异化特质。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有其局限性,但为当代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大众文化研究状况有一定借鉴意义。我国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也具有上述的特点,但是在我国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因其价值角度与主体角度的不同,我国的大众文化是对等级结构的消解,结束了唯一中心的消极局面,建立了多元共生的民族精神,反对某种文化的自尊自大,建立了文化的新形态。广阔的人群都能够享受文化所带来的精神的愉悦,逐渐实现了文化的民主。同时,大众文化也并不是失去了对高雅的追求,而是摒弃了贵族的文化,低俗的文化。其次,大众文化虽然能够批量生产,但能够承载更多的新的观念和知识。如今时代变化迅速,对人们接受收集信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众文化满足了这一需求。最后,文化生产是朝阳产业,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在如何发展大众文化这个问题上,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大众文化,也就是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在对待中国大众文化的问题上,对于前人的观点要进行批判的吸收,也就是一种辩证否定的观点。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是一种精英式的批判,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用大众文化引导推动精英文化,将两者恰当的结合起来,如果一味提倡大众文化最终也会导致“文化沙漠化”。自大众文化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与其息息相关,文化反映生活,更影响生活。因此,我们应不仅看到大众文化的层面,更应看到文化背后我们社会人民生活的方面。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群众发声,处理好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让人民大众支持的文化真正成为意识形态。文化与生活的密切相关,要求文化体现生活实践,大众文化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文本发展,要求回归到广大的劳动实践中去,继而使多元的文化相互渗透,使之成为流动的活的文化,充满发展动力。只有当文化真正成为生活的存在及表现方式,即文化生活化,文化的上层建筑才能愈加稳固。大众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条件的多样复杂性,也会出现其局限性,大众文化回归生活也就不可避免的离不开娱乐性、消费性,也许会悖离民族精神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道德传统,但这并不是发展大众文化的目的,要求我们应该辩证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在发展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防止两种倾向:防止将娱乐文化替代文化娱乐的倾向,要倡导文化的娱乐性但不能娱乐文化;防止将文化当成静态的知识生产,要坚持精英主义的思想,创新发展大众文化。
参考文献:
[1]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M].刘训练,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1.
[3]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王德胜.扩张与危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李凤亮.大众文化:概念、语境与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季水河.关于大众文化概念与性质辨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高洪福.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11.
[5]李陀.“文化研究”研究谁?[J].读书,1997(2):20-21.
作者:刘佼文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