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众文化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学批评从来不是一项依附于文学作品、人云亦云的活动,相反,按照蒂博代所援引的布伦蒂埃的说法,文学批评要承担起判断、分类和解释的功能。尤其是在世纪转型之交的当代中国,新的文学现象层出不穷,如何对良莠混杂的文学文本进行筛选、评判和阐释,成为当代文学批评责无旁贷的任务。在文学生产日益繁多、文学传播愈加便捷的当今社会,为了更好地行使这一功能,文学批评必须坚守独立的精神和价值判断准则,引领公众一起去大浪淘沙,去筛选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魅力、探索文学创作的发展前景、总结文学创作的时代规律。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语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学批评逐渐受到大众文化的深入影响,呈现出平民性和世俗性两种发展趋势。从前者来说,近年来文学批评开始提倡尊重文本、尊重受众、尊重市场的平民精神。一方面,在充分落实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批评成为批评主体的共同追求。正如韦勒克所言,“历史上每个批评家都是通过接触(正如弗莱本人一样)具体艺术作品来发展他的理论的,这些作品是他得去选择、解释、分析并且还要进行评价的。批评家的意见、等级的划分和判断由于他的理论而得到支持、证实和发展,而这些理论也从艺术作品中吸取养分并得到例证的支持,从而变得充实和言之成理。”
在经过大量西方文学理论概念术语的冲洗之后,新世纪以来的批评主体开始意识到立足本土文学实践、解析本土文学文本的重要性:西方文论“的理论预设涵盖世界文学,可是他们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理论却一无所知,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他们的理论雄心是不相称的。西方文论失足的地方,正是我们的出发点,从这里对他们的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美国新批评,从文学虚无主义的解构主义到结构主义,从读者中心论到叙述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批评,在他们徒叹奈何的空白中,建构起文学文本解读学,驾驭着他们所没有的理论和资源,与他们对话,迫使他们和我们接轨,在文学文本的解读方面和他们一较高下,也许这正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大好机遇。”②甚至是一些致力于理论研究、以作品为例来证明所预设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的学院派批评主体,虽然很少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发言,但其内在的批评标准则是“只要选中一部作品来阐释,就等于是承认那部作品有着批评和研究价值,否则对没有价值的作品甚至都不屑一顾,对之保持沉默就等于对之否定,无须去耗费笔墨”③,这就意味着批评主体是在充分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来进行筛选的。相对于曾经依靠晦涩的理论术语来支撑门面、抬高身份的追求,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学批评呼吁的是立足文本、贴近生活的批评精神。这种转变,显然来自平民意识的崛起。如果说曾经有段时间,文学批评属于某个圈子内的学术交流的话,当今时代的文学批评俨然成为大众均可参与的一项文化活动,因此,任何脱离文本实际的理论空谈,都将失去生存市场和空间。
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批评文体的平民化转向。所谓文体,是指文本呈现出来的整体样式。“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可谓文备众体,举凡题要、论文、随笔、点评、选本、诗话、诗论、书牍等,形式不一而足,生动活泼,体现出一种自由性言说的诗性表达”④,随后,近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也涌现了鲁迅的杂文体、茅盾的社会剖析体、李健吾的印象体、胡风的主观战斗体等风格迥异但又各领风骚的批评文体。期间,文学批评和其他各种文化活动一样,几乎是一片死寂。之后,由社会时代的整体氛围决定,文学批评大多走政治意识浓厚的社会批评路线。之后,由于西方文学理念和批评方法的强势入侵,以及消费主义浪潮突然袭击所导致的批评主体的措手不及和失语现象,再加上职业考评机制对批评主体的约束,批评文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四平八稳的统一风格,批评主体意识渐次沉没。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⑤批评平台的拓展使批评文体逐渐走上平民化的发展路线。其中,作家批评的平民化表现主要体现为追求审美的、散文化的批评文体。学院派批评注意到高深理论与生僻术语所带来的与读者之间的隔膜之后,开始在批评中融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形成情理交融、自由审美、风格各异的批评文体。
最能体现这种平民化风格的,无疑是媒体批评。尤其是在追求短平快的网络跟帖式批评中,涌现了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批评文体,如“凡客体”,以“爱……,不爱……,是……,不是……,我是……”的句式,典型代表有韩寒的“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块的T-SHIRT,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韩寒为“凡客诚品”公司做的代言人广告,同时也是韩寒作为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抒发。这种批评文体追求的是个性鲜明、简洁明了地表明态度,拒绝模棱两可,拒绝精英意识,呈现出浓厚的平民色彩。又如“咆哮体”,多缀以“有木有”和“伤不起”,以及一长串感叹号,利用夸张的语句制造出怒吼般的语感,代表作是2007年网络上兴起的一篇帖子《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老子两年前选了法语课!!!!!!!!于是踏上了尼玛不归路啊!!!!!!!!!!谁跟老子讲法语是世界上最油煤的语言啊!!!!!!!!尼玛听的哪个外太空的法语啊!!!!!!!!!!!跟吐痰一样一样一样的啊有木有!!!!!!!!!谁再跟老子讲法语是世界上最油煤的语言老子一口浓痰咸死你啊!!!!……”随后,有作者用此文体推荐自己的作品———方世杰在猫扑上用咆哮体推介自己的小说《我的播音系女友》,有读者用此文体表示对所追作品的喜爱———max1025评《尘缘》:“有木有能有一天让我不痛苦地等待更新啊啊啊!!!”其情感宣泄之豪迈可见一斑。再如“梨花体”,因其过于通俗而被称为现代口水诗,曾有网友樱桃小丸子用此文体评《风野七咒》:“毫无疑问/我推荐的书/是起点网/最好滴。”……除此以外,还有“淘宝体”、“知音体”、“私奔体”等。这些批评文体随着网络潮流快速崛起又瞬间陨落,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参与者并不追求批评理念的高深、批评术语的更新和批评体系的完善,而是以极强的游戏精神参与其中,模仿、表述、狂欢,并在潮流退却时及时远离。这种尊重时代、尊重市场、尊重受众的做法,无疑是大众文化精神赋予文学批评的平民意识体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大众文化时代文学批评的平民化转向,一方面给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文学批评的“对话”意识。从前者来说,脱离了千篇一律的论说体的束缚之后,文学批评能够以更多元化的文体形式存在,或婉约、或豪放、或中和、或刻薄,不仅在思想内容而且在文体形式上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带给读者更多元更自由的阅读体验。从后者来说,平民化的追求意味着批评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具有更贴近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述,通俗的、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既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共鸣,也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众神狂欢的参与平台,使其在模拟、反讽、调侃等娱乐中欢快地展示自我、进行对话。学者陶东风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批判玄幻小说:“以《诛仙》为代表的拟武侠类玄幻文学(有人称为“新武侠小说”)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它专擅装神弄鬼。”⑥而网友在此博文下纷纷留言,有赞同此观点认为时代文学已成为媚俗文学者,也有反对此观点认为作者对玄幻小说并未深入了解且所持立场过于精英者,这种大众与学者直接对话、各持己见、争论不已的状态,及其所带来的鲜活的生命力,绝非曾经等级森严的文学批评所能比拟。
当然,与平民意识相伴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世俗意识。我们不能不看到,世俗意识的快速入侵给文学批评精神带来许多诱惑和难题:首先就是媚俗化。正如前文所说,无论是学院派批评,还是作家批评,抑或媒体批评,在消费主义时代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利益、人情捆绑,有些批评甚至会哗众取宠,专门针对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鼓吹低俗作品、制造噱头热点、大肆炒作。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在批评精神层面提倡批评主体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要求批评主体恪守独立人格,坚持在评论时从价值评判出发,进行客观公正、切实中肯的分析和阐释。其次,是距离感的缺失。因为过度追求平民化和通俗性,文学批评的视野和思路往往会受到限制,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有时随波逐流,有时无语缺席,有时浅薄,有时迷失……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站在时代和文学发展的高度进行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批评应该有更严格的精神追求,要求批评主体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履行自己的批评职责。
韦勒克和沃伦曾经说过:“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单凭个人好恶的最主观的判断。一个批评家倘若满足于无视所有文学史上的关系,便会常常发生判断的错误。他将会不清楚哪些作品是创新的,哪些是师承前人的;而且,由于不了解历史上的情况,他将常常误解许多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⑦也就是说,文学批评应该在充分尊重文本、尊重市场、尊重读者的基础上,恰当运用相关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对诸多文学现象进行客观合理的判断和阐释。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正是我们抵抗消费主义时代世俗化侵蚀的思想武器。
作者:张贞 单位: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