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众文化对壮欢文化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对于这种冲击,壮欢的许多本土传承人也有深刻的认识。壮欢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一种审美形态,因而传统的壮欢在内容上也显得相对简单,节奏较为冗长缓慢,音韵和音律基本固定,散发着浓重的田园风味,这也是壮族民众对于本民族传统人格理想的寄托和审美情趣的反映。“在传统壮族社会里,一个人从降生即有摇篮曲相伴开始,直到其生命结束而有丧歌相送为止,包括出生、满月、成年、老年、逝世等在内的各个人生阶段,以及恋爱、婚嫁、居住、拜寿、生病、丧葬等各种场合,都分别有相应的歌,一生都是在歌的伴随中度过的。”但是进入当代社会之后,快速高效的生活节奏引发了一系列变革,以通俗化、短暂性、可消费性为特点的大众文化使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快捷、鲜明的节奏韵律,追求富有个性色彩和个人情感表达的歌唱内容,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普遍认为唱山歌既费心思又老土比较喜欢唱更时髦新颖的流行歌曲。一位民间文艺协会的理事分析此种现象时说过:“现在来唱歌的人少了,四十多岁的人家有小孩,做工又劳累,没时间来的。时代不同了。打牌、打麻将、跳舞、唱卡拉OK等,年轻人都不唱民歌了,现在培养都难了。”
可见,大众文化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入,挤压和剥夺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在大众文化的传播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标准也日益与当代主流社会趋向一致。据资料显示,壮欢曾多次被各级地方政府加以禁止,理由是壮欢歌唱的内容低俗,一些地方甚至使用武力来禁止壮人唱壮欢,然而最后还是阻挡不住,壮欢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壮族人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有关,因为壮族自古以来就有通过对歌来选择婚配对象的习俗,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下,男女青年为寻得心仪之人,必须利用有限的节日或劳动的时机通过唱歌来与对方相识,并建立感情。正是受到这种以歌择偶的观念影响,使得壮民学唱山歌的热情十分高涨,许多人从小就学,从小就听,耳濡目染之下甚至能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而如今随着电话、手机和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的逐渐普及,使得许多现代的观念和新的知识十分轻易且地就能给予年轻壮民们各种新鲜的刺激。年轻人特别容易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接受新事物,因而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如表达爱意,完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来实现,对以歌求偶的传统在年轻的壮民身上已经显得非常“过时”,年轻人不再愿意去学习、传承这样一种古老而费力的方式。
“大众文化是民有、民享,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对于大众文化的实质,有论者指出:“大众文化是充满感性的文化,它指向的是人们的欲望和需要,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世俗化,……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标准便是要看他挣了多少钱,以往所有的标准在这样的时代里似乎都变得简单化了,简化为钱”,于是在这样一种金钱为上,利字当先的市场经济原则下,在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族的浪潮中,少数民族那种传统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以农为本、不事商贾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传统思想观念也遭受到强烈冲击。商品观念和致富观念不断被人们接受乃至于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壮族青年男女走出家门,加入到都市的打工大潮中。在过去,壮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壮乡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而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热浪下,壮民对山歌的价值认同、歌者的认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山歌虽好唱,不能当饭餐,只有劳动是资本,哪有唱歌天过天?”
山歌不能换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精神上的满足换不来物质上的享受,而一个人如果只会唱山歌却不能挣来满足日常基本生活乃至于较高层次生活的钱财,那么会唱山歌也只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会被认为是一件浪费时光的事情。在大众文化的引导下,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中,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世界里,山歌已经被人们以顺应时代潮流的态度、以实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了。壮欢不受年轻人欢迎,不被年轻人传唱也就成为可以预料的事了。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壮欢作为壮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壮族社会最普遍、最典型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现象,它所承载和体现的是壮族民众的物质生活形态、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心理素质等文化特质,有其独特性和可保存性。然而,“民歌作为原始神话时代的一种文化形式,它的社会基础已被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所冲垮”,“民歌传承和延续着原始文化的表达机制,以及个体与他人交流的直接性。也许正是因为民歌的这个性质和特点,自现代化进程以来,民歌与社会现代化发展构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矛盾关系”,壮欢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可以说是这种矛盾对立不可避免的一种反应而已,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必然选择。
在大众文化影响日益强大的今天,农村文化、城市文化、民族文化不断地进行着融合,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城市文化的冲突、融合在所难免,包括壮欢在内的民族文化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然要从大众化、城市化中寻找契机,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必须要同时找到少数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的切入点。可喜的是,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颇为有效的措施。具体到壮欢,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壮族人民也正在寻求艺术化途径的多样化。大众文化与传统中以歌唱为主有所不同:“其一,在对歌唱文化抱有始终如一热情的前提之下,人们在生活中唱的已不再只是山歌,甚至主要不是山歌,而是包含了都市流行音乐、高雅音乐等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其二,在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艺术化的途径已经超越了歌唱,而扩展到戏剧、音乐、舞蹈等方面”。在政府相关文化部门的努力下,我们也看到了各种歌节、文化节的层出不穷,体现了活动主体整合传统民歌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努力。如今,大众文化热潮正浓,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全面的转型,作为一种典型的传统文化,壮欢的转变势在必行,它应紧紧随着时代的风潮前行,认真寻找出时代潮所指向的发展方向,将壮族儿女的歌唱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作者:包小玲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