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原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新闻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具有本真性即作为一种既成事实而无法改变,但新闻评论却可以以娱乐化的方式对新闻进行改造并进行二次传播,这就是新闻评论娱乐化的产生。在当代文化语境,新闻评论正借助大众文化的产生机制进行评论的娱乐化改造。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工业,从文化生产机制来看,文化的生产并不是大众主体,而是被文化工业操控下的运营商。在大众文化的土壤中,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新闻文化都不是最终指向人类的精神家园和深度价值,而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指使。在这种目标指向之下,文化自然容易失去了纯粹性和高雅性。因为只要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任何内容、任何形式的文化包括新闻文化都可以进入整个信息生成和传输的轨道内从而成为获利的一种途径。比如在当前网络新闻媒体网站中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专门为传播新闻信息而建立的原生新闻网站;一种是在传统媒体形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网站,如各类报纸媒体网站;还有一种则是由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或服务提供商设立的商业网站,新闻信息只是其经营的一个方面。在当前的网络新闻媒体中,第一种网站往往很难运营,因为成本太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精英化”特性,而后两种网站则发展势态更好,但在这两种网站中新闻及新闻评论往往并不是它们的唯一内容,因此也很难保证其专一性。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很多网站对新闻的获取并不愿意投入高成本,而仅仅以转载的形式来获取新闻。
在这样的运作机制下,要想获得网民的青睐就只能“另辟蹊径”,走新闻评论的娱乐化道路。甚至出现一些网站对信息的来源完全不加求证就滥作评论,如自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每年度评出的“十大假新闻”。假新闻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利益的驱使,而基于假新闻基础上的新闻评论则更是“借题发挥”、“夺人眼球”,为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在新闻界中形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新闻娱乐化中还有一些以大众参与为表征的生成方式即在鼓励和宣扬大众对新闻评论的参与。在日益繁荣、形式多样的媒介中,为了表现大众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信息制造者们以大众参与的方式来“制造”新闻文化的自主假象,如各种媒介中“读者来稿”、“人民论坛”、各类形式的“面对面”、BBS新闻论坛、“网友说话”、“观点碰撞”、“网友酷评”、“读者来信”、“谈话空间”、“街头巷议”等。这些评论方式从表面上看是推进了大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化包括新闻评论归之于大众主体,但文化工业的控制依旧是这种运作方式的幕后推手。这些诸多形式的大众参与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加了新闻评论的阅读量,提升了浏览量,积聚了人气,同时提升了消费者(即大众)的粘性(用户对某一事物的关注度或忠诚度)。这种形式不仅以“大众参与”为核心点,更是降低了制作成本,与费心求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相比,邀请一些民众、网友、读者来参加评论要更为简单和省力。借助“大众”的幌子,这些它们或者是千篇一律,或者是观点迥异,但无论怎样都会被大众被人接受和宽容,提高了信息接收的安全性。布迪厄指出:“媒介必须设法做到‘不冒犯任何人’,也不能提出任何问题,即使有问题,也是不会造成任何麻烦的问题。”因此这种形式的评论究其本质仍是新闻媒体借助大众之手来制造、传播新闻评论。在这样的形式中人们关注的并是不新闻评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而是更青睐这种参与的方式,成为“新闻评论的全民狂欢”。因此,处于话语权的并不是大众而是文化工业,大众不过是其推向社会的一个挡箭牌,由此很多学者认为“大众文化”的实质是“小众文化”,是文化产品的制造者和经济的获利者。
二、新闻评论娱乐化的传播机制
新闻评论娱乐化在当下的新闻媒界中越演越烈,这其中除了产生机制的根本性因素外,传播途径即技术力量支撑下的媒介也是形成其新闻评论娱乐化的重要方面。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信息复制是最为简单和便利的传播渠道。一些娱乐化倾向下的新闻评论由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使得其他媒体大量复制,这既能节省成本更能毫无风险的获利。在这种技术复制中,大众文化的技术力量无疑是最有利的推手,文化复制的本质就是技术复制,即媒介化新闻文化的复制。布迪厄“认为大众文化是批量的文化生产场域,其商业目的促使大众文化在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上都力图迎合大众趣味”。媒介生产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产形式。这种技术化力量支配下的文化复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单化的技术操作。即通过简单的复制和粘贴功能毫不费力的传播新闻评论。传统的新闻媒体如报纸、广播等大都已设立自己的网站,新闻评论的传播变得更加简单和有效。而同一则新闻评论只需要注明出处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毫无限制的传播,就正如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新闻和新闻评论不仅是内容相同甚至连相关链接也相同:搜狐、腾讯、雅虎、百度、网易、人人各大网站不断(实时)弹出的对话框让我们不得不去点开、阅读,同时又不得不接受这种“千篇一律”的新闻评论。人们似乎有很多媒介可供选取阅读的信息,但最终的结果却都是一样,这正是文化工业的复制结果。二是新闻评论的“泛化”。与传统的新闻评论相比,当下的新闻评论正拥有着更为宽泛的内容,这些评论不仅是实时新闻评论,还包括相关内容的评论如某些新闻的相关链接,不仅对一客观新闻内容进行评论,还间接通过历史回顾、专家解读、观点碰撞式的链接让评论更为“泛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在新闻娱乐化过程中,除了这种文化复制之外,大众文化中视觉因素的“推波助澜”也将新闻评论娱乐化变得更加“生动”、“真实”、“便捷”。“一方面视觉文化以强大的技术力量为支撑,为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另一方面,视觉文化的感性、直观、追求视觉快感大有将文化深度推向平面化的趋势。”[4]在新闻评论中,视觉文化也呈现出强大的传播力量。各类新闻评论节目中将主持人明星化、搞笑化、平民化;评论内容借用电视或电影的拍摄手法,将评论内容以直观、形象展现出来;评论方式以听觉、视觉交融的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欲望,更满足了人们好奇甚至猎奇的心理。在较为传统的新闻评论传播媒介中也尽量以图像的形式来吸引读者,彩色照片、大标题都大大增强了新闻评论的娱乐化。
三、新闻评论娱乐化的接受机制
新闻评论娱乐化除了在产生机制、传播机制上有着大众文化的影响之外,在接受机制上也是暗合大众文化的接受属性。大众文化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审美文化”,如姚文放就指出用“审美文化”代替“大众文化”更合适,但毫无疑问的是“大众文化”的名称却更多的被人们接受和认同。这是因为“大众”一词本身就包含着某种倾向,是一种“形上而下”式的文化追求。大众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下里巴人”式的文化,受众群体从原先的“小众群体”走向“大众群体”,文化接受层次也随之扩大,接受水平也随之变得参差不齐。接受大众并不关心文化的深度模式、终极关怀、理想价值等精英话语,对思想深度与否并不在意,相反更加注重文化表现的形式。因此,新闻评论中的“多元”解读,“调侃式”、“插科打诨式”、“旁征博引式”等评论方式大大消解了新闻的信息本身,新闻本身成为一种“引子”,成为“缩水”式的信息,人们不关注新闻的真实性、知识性,而以莫大的兴趣对“另类”的评论方式进行接受、再传播。也正因如此,人们对在虚假新闻、复制新闻的基础上形成的新闻评论等也变得格外宽容。
这在一定程度更助长了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新闻评论娱乐化之势愈演愈烈。有的新闻制片人则公开号称“新闻是快乐的”,其实新闻是无所谓快乐悲伤的,“快乐”的是新闻评论。将大众文化的接受定位在“快乐”的目的上就是文化接受大众的本质属性。新闻评论娱乐化还满足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心理。在大众文化语境中,消费文化心理最为直接的表现即是将文化包括新闻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对象,追求时效性、新颖性、时尚性和娱乐性。新闻及新闻评论本身所固有的严肃性俨然消失殆尽。这种心理追求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将新闻文化作为消费品来进行消费,满足的是身心的放松而不再仅仅是获取某种知识和信息。从社会机制来看,这种消费文化心理的产生无疑有其发生、发展的社会土壤。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却难以宣泄。在消费文化时代,传媒趋向多元化和快捷化,人们并不缺少信息的获取方式,而是缺少身体解放和心理舒缓的渠道,即便是较为严肃的新闻也在新闻评论的遮掩下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正因为有这样的消费心理,新闻评论娱乐化轻松的完成了人们的情感调节。新闻评论方式的搞笑、语言的活泼、风格的幽默、视觉的呈现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途径。
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状。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娱乐化倾向呈现出越演越烈之势,新闻行业的道德自律、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新闻媒体的肆意滥觞、受众群体的日益扩大等等都是其出现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大众文化的兴起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中,发展于文化的环境中,受制于文化的运行机制中。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新闻评论娱乐化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无疑是触及其根源的。当然新闻评论娱乐化也并非毫无价值,在某种程度上看新闻评论娱乐化也具有“民生”的意义,更接民百姓的认知方式。比如在对一个科学成果进行评论时,如果结合人们生活的角度来评论就远比仅仅从科学价值的“盖棺定论”进行评论要更为新颖、活泼,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对新闻评论娱乐化进行大众文化理论的剖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判断新闻评论娱乐化是否有价值的一个根本方法即是探求其目的性,即这种新闻评论娱乐化是以“媚俗”(迎合大众的某些嗜好)为目的还是以“传道”(以通俗可感的方式传达新闻信息)为目的。目的不同必然会使方法不同。在文化工业的控制下,新闻评论娱乐化以文化消费为目的,信息失去意义而成为获取利润的“噱头”,这样的娱乐化必定成为赫胥黎笔下令人担忧的“美丽世界”,但若是以新闻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为目的的话,娱乐化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和策略,这样的新闻评论则更容易使人们获得新闻信息和理解新闻信息,从而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王雅琴 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