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想政治教育大众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为拥有的信息量和掌握的技能都比学生要多,因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始终处于一种权威地位并易于得到尊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制定教育计划来确保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大众文化的资源共享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使大学生通过网络也能获取大量信息。甚至一些时候学生比教师掌握的信息还要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不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教育活动将难以开展,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丧失传统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能力,从而使其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大众传媒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权威。现代传媒的发展所产生的信息民主化打破了原有的由上至下一级一级传播信息的途径,每个人在世界的每个地方在同一时间都能获得同样的信息,对思想政治道德信息进行层层封锁和垄断的时代已经远去。任何大学生都可以通过大众传媒非常便利地了解到世界各地各方面最新、最深的资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
(二)大众文化对教育对象———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大众文化使当代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建立在技术之上的现代传媒正在修改着人们的现实感。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媒体来获取信息。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儿童从4岁到14岁之间,总共要看一万多个小时的电视节目,青少年的价值观,90%以上的内容是由媒体给予的”。[2]大众文化摒弃“严肃”、“神圣”、“深刻”等意义,追逐平面化、零散化和享乐化,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特性的文化,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缓解了他们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压力,因而它倍受人们青睐。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大众传媒中一些内容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学生沉湎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重金钱而轻理想,重知识而轻品德,重享受而不愿艰苦奋斗,甚至出现了大学生犯罪事件,把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都抛诸脑后,更不用说什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娱乐至上”在整个社会中引导着消费文化、享乐文化的流行,使一部分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影响和扭曲了社会价值观,造成了价值观念的混乱,使得一部分学生厌倦学习、玩世不恭,这种不良心态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巨大危害。
2、大众文化使当代部分大学生精神出现庸俗化倾向多元文化形态下面对人生价值选择的多样性,部分大学生陷入对现实价值选择的迷惑、终级价值迷失的困境中。大众文化带来了精神享受的满足,然而大众文化是张扬个性的文化,在大众文化所创造的狂欢气氛中,大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自我意识凸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价值取向日趋世俗化和现实化。同时,狂欢中的一些大学生更容易在享乐主义的影响下变得懒惰、浮躁。一些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对个人本位的价值追求日益凸显、价值标准的功利色彩日益浓厚,他们的人生理想失衡、个人主义在他们的价值观中抬头、思想道德滑坡、拜金主义蔓延。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注重现实与实用主义,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上,把现实的物质利益、舒适的生活、职业和地位当作了人生的唯一追求,对经济利益日益重视,把商品经济利益和效益观念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我国的传统美德“尚勤俭、戒奢惰、戒骄浮、尚谦逊、克己奉公”在当代一部分大学生心目中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是更加倾向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感官享乐、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偏重于物质衡量,由此产生了奢侈、功利、纵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价值观念偏移、道德扭曲、功利主义盛行的倾向,个人主义得到张扬的同时出现自我异化倾向,并带有浓重的个性色彩和随意性,变得自私和迷茫,“唯我独尊主义”受到一些大学生的热烈推崇。
3、大众文化使当代部分大学生审美观异化审美需要就是美感的需要,是在对美的客体欣赏中所获得的主体快感的需要。“人总是按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都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情感最为丰富、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他们对一切美的事物充满了热情,追求新奇,然而他们的社会认知和人生阅历单薄,鉴别力尚差,大众文化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不管伦理道德,如在当今的一些电视节目中,为了提高收视率,一些娱乐节目不惜迎合观众,提供一些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节目。节目里不良话题的泛滥,大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这会直接强化他们不良的欣赏心理和审美心理。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某些旧的道德规范正在被遗弃,但是有些大众文化往往在调侃、讥讽旧观念和旧习俗的同时,排斥和销蚀着某些崇高的道德信念和理想;在一味追求享乐的同时,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审美趣味一味朝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美”从理想精神的高峰回到了人世生活的享乐之中。”[2]俗的东西经过广泛的传播,会使人们的价值观遭到拉低、扭曲或者冲破社会道德底线。所以在审美观上,大众文化使得当代部分大学生审美意识低俗化。“低俗化的内容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不良的影响,知性美感荡然无存,只有感官上的放松,精神上得不到一点收获,导致了一些大学生逐步丧失对精神感召的渴望而仅仅迷恋于外在的感官刺激,快感取代了理性。”[3]部分大学生审美情趣低俗,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庸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他们中流行,网络小说、偶像剧成为时尚。一些大学生不再崇尚含蓄俭朴,反而推崇享乐主义、物质主义、颓废主义,一味追求男女和金钱关系。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正义、道德的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人生目标出现偏差。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选秀节目对大学生的审美观造成了不可低估的不良影响,一些选手以着装怪异、前卫、夸张的服饰,作为吸引评委的筹码。参赛时演唱的歌曲很大一部分是网络歌曲、甚至是酒吧低俗歌曲,这些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观。除这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还受到了一些隐性影响,这些隐性影响会淡化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弱化他们的思维能力。泛娱乐化潮流下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艺人们取代了大学生儿时的英雄模范,成为了许多大学生追捧的偶像。娱乐圈虚虚实实的事件占去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在本该潜心学习,努力上进的时候却做着不实际的成名梦,把“一夜成名”或者是有朝一日能大红大紫作为奋斗目标,而最终往往是荒废了学业,也因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娱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中心。而更有让人揪心的是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侵蚀,造成了对他们身心极为不利的影响,被以颠覆传统观念的“畸形美感”误导,使一些大学生的审美观出现错位,走向了世俗化、功利化甚至庸俗化,丧失了自我判断能力。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应该是以“真”为美、以“善”为美、以“内外和谐”为美。
4、大众文化使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与崇高的意志、态度,是与人的理想、志向与价值观高度统一的,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一种巨大的驱动力。大众文化消解了精神向往和理想追求,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跟着欲望走,跟着时尚走,人生无主导目标,人们可以随心所欲、不顾原则地说话、做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相对不成熟期,自制性较差,泛娱乐化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在他们头脑里形成不好的印象,使他们责任感降低并怀疑个人的定位。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则有可能使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抬头,淡化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值青春年少的一些大学生到处追随那些影视歌星身影,他们的世界中只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只会关注偶像的生活,不去思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没有人去“仰望星空”,甚至连脚下的事情也不去关注,而只是沉溺于对偶像的迷恋中。致使他们放弃了学习、置父母师长的期望于脑后,丢弃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也助长了投机、浮躁和不负责任等歪风邪气。
5、大众文化使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低下、道德情感滑坡大众文化中的庸俗化信息的泛滥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滑坡。在全球大众文化的浪潮下,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一览无遗的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是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学术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种不同的文化汇集交织,导致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非常突出,孰是孰非、孰真孰假一时间很难判断。大学生“被动”接受着各式各样的娱乐喜好,缺乏互动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长期下去,便会使他们产生被动的依赖心理。他们用“看”和“听”的方式来认知世界,排斥用“想”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自制能力差,易受诱惑,它使一些大学生在充满诱惑的满足中趋于麻木和沉沦。网游是不少大学生的最爱,一些大学生在网游的世界中不能自拔。网络游戏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表现出机器的冷漠,机器的程序死板而规范。另一方面,它又体现出机器在模拟人性时的张扬,特别是为了追求刺激、渲染效果而设计的网络游戏,情节夸张跌宕,人物残暴冷酷,画面血腥。网络游戏这种娱乐性暴力使网络沉溺者将游戏中的放纵和冷漠带入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形成对现实的冷漠与社会道德感的丧失,导致一些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低下、道德情感滑坡。
6、大众文化使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商业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已逐步扩展到高等学府这片净土,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模仿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得校园文化的发展更具功利色彩,大学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来自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如一些高校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成为社团最时髦的活动,导致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部分大学生头脑中存在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他们把金钱、权力和声望看成是人生成功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依赖于物欲的满足以追求世俗的幸福。
7、大众文化助长当代部分大学生浮躁心理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性的文化。消费社会是一个矛盾着的社会:物品丰盛但需求永远无法满足,新的东西不断涌现但人们的厌倦感来得更快。消费社会讲求快节奏,当人们的精神家园也被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文化”所占领时,浮躁心态的蔓延就在所难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起到积极作用。
(一)大众传媒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覆盖面扩大改革开放前,由于传播技术低下,信息源单一,传统媒介如报刊、书籍等含载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编辑、出版、发行,信息更新较慢,教育信息量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并不能满足德育教育各个方面的需求。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大众传媒具有传播信息量巨大的特点。大众文化借助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制作和传输大量的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超越时空性,能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可以借助和选择各类不同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获得跨越所处群体之外的各种信息。同时,大众传媒的受众群体也十分广泛,在每一个角落,在不同年龄、教育背景、职业、阶层受众之间也能形成共享的信息系统,与教育对象接触的频率大为增加。大众文化传播以其通俗易懂、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征服了大众。通过大众传媒,教育对象能够明确目标方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观念,这种作用是其他载体形式无法替代的。正是因为大众传媒这种信息量巨大的特点,所以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二)大众文化丰富了文化发展的格局大众文化的出现加速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丰富了文化发展的格局。当今的中国是大众文化兴盛的时代,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并行,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在压力剧增的时代,人们更乐于追逐大众文化。正是大众文化加快了文化的世俗化进程,并最先显示出其发展的个性。大众文化以感性、娱乐的方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一种平民文化,它打破了文化阶层对文化的垄断,使文化走向民间,走向家庭,走向亿万普通大众,使文化成为普通大众日常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
(三)大众文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民主意识与开放心态当代大学生是在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众文化以消解神圣、张扬个性、强调自我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姿态为大学生所认可和接受,当代大学生独立的理性精神,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大众文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民主意识与开放心态,能够使他们树立创新意识,能够以更加民主、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文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四)大众文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大众文化是一种娱乐文化,它以其丰富性、娱乐性、平等性给人们制造快乐,为当代大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人们需要娱乐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大众文化零距离地进入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拓宽了他们思维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性的充分发展。
(五)大众传媒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社会渠道与传统的灌输性教育不同,大众文化通过现代媒介在传递信息之时,通过图像和声音真实地展示表情、感觉和情绪等表象信息,而这些是过去需要亲临现场才能得到的。这种文字系统与表象系统的“共谋”具有即刻进行视觉和听觉报道的潜力,令个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参与感。“这种多样化的信息方式能够把德育内容蕴含在看似价值中立的信息之中,在向个体传递信息、提供娱乐之时进行教化和引导,增强德育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3]这方面,大众文化常常能够比抽象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从情感上打动人,使受众群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大众文化的这种具有成本低、渗透性强和潜移默化等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使其成为一条极其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渠道和途径。
(六)大众文化的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育人的地方,是通过语言形式、文字形式灌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受教育者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育者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使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太明显。大众文化的兴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工作方式。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大众文化具有感官刺激的特点,具有图、文、声、动画、触觉等并存的特点,大众媒介包括电视文化、网络文化、广告文化、书刊杂志,等等。这些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愉快、轻松的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实效性。
三、结语
在大众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斗争已从武力斗争转变为信息交锋,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间断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改革单一的、不适合形势发展需要的陈旧的教育内容,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变化、调整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以适应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和行动发展的新要求,从而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把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合理地统一起来,学术性的精英文化应该占主导地位。要牢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因此,大众文化条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选择和接受各种正确的影响,使大学生始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者:邹立莉单位:昭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