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电影艺术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范文

论电影艺术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电影艺术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电影艺术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

【摘要】后现代主义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经启蒙运动至20世纪50年代逐步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基本成型。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在建筑和诗歌领域,后期与大众审美相结合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反传统,叙事结构追求不稳定性和偶然性,利用解构主义消解现实和历史;在题材上,更多地关注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旨在打破英雄主义,拉近电影艺术和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和新意。文章重点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审美价值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审美特征;审美价值

世界电影艺术诞生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的咖啡馆里放映电影《火车进站》。此后电影经历100多年的发展逐步完善,成为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并列的第八大艺术门类。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兼容的多种形式,如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同时,电影也是一门造梦的艺术,可以被看做“幻境里的现实”。在现代社会,电影艺术凭借独特的视觉效果和雅俗共赏的特性,融入人们的生活。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概述

20世纪60年代后期,工业社会催生新的消费理念,后现代主义相关理论应运而生。作为一项思想活动,它对当时的西方社会乃至全球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变革的大态势之下,身处文化层面的国内电影工作者也在努力展开各个类型的摸索。在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语境下,后现代主义电影应运而生,它秉持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折衷主义、怀疑主义,倾向于打破求同,对抗传统的观念和表现形式,提倡追求个性。后现代主义电影模糊了高雅和世俗的界限,追求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在人物、情节、主题、题材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解构和探索,用新的方式和视角追求原始故事的新意。后现代主义电影不是一种流派,也不是一种思潮,更不是一个电影类型。本文不是为了探究后现代主义的具体定义和分类,而是通过分析其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指导真正的实践。后现代主义电影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81年,由英国导演、编剧艾伦•帕克执导的影片《迷墙》上映,其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影片的首秀,从此,电影的后现代主义序幕正式拉开。《迷墙》讲述了一个在母亲的过分呵护下长大的男孩陷入疯狂状态的故事。该影片的总时长为93分钟,而从始至终没有一句台词,更不用谈贯穿其中的情节、情景。整个电影所展现出来的是连续变幻的场景,借助镜头来透视主人公的情感与作者试图传递出来的观念与看法。场景同音乐的绝妙交融无疑是其令人称赞且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两者的强强联合,立足于一定的层面对每个环节与观念予以完美呈现,毋庸置疑,这些环节同样是主人公情愫与心声的生动展现,令人刻骨铭心、极难忘怀[1]。此后,在这部电影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盲打误撞》《罗拉快跑》《低俗小说》《重庆森林》等多部脍炙人口的后现代主义电影佳作。西班牙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导演,但他在当代影坛极受争议。他所拍摄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捆着我绑着我》《崩溃边缘的女人》等电影都充满了性、暴力、、摇滚乐、异装癖、同性恋等多种元素,构建了一个荒诞、光怪陆离的后现代影像世界。后现代主义电影通过游戏、戏仿、复制与拼贴等艺术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风格。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第一,对大众鉴赏品位与俗文化展现出沉迷的姿态,并削弱高层次品位同普通文化间的边界,将高雅艺术的虚假面貌公之于世[2]。后现代主义电影主张的世界是破碎的,它力图消解一切界限和差别,打破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通过多元话语异质构筑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独特景观。后现代主义电影摈弃了主流电影所具有的教育作用,相反侧重对个体的了解与认知,并搭建以常规角度为切入点的观念导向。以中国香港演员周星驰主演的“无厘头”电影为代表,通过戏谑与调侃的表现方式,对传统价值观进行解构和颠覆,对老旧的传统观念进行反讽。这些电影的主角都是小人物,表现的都是香港普通人甚至下层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取向,打破观众心目中美丑、善恶的界限,并对虚假的道德理念予以猛烈抨击。第二,于热衷的前提下流露出折衷主义的迹象,不排斥(甚至倡导)风格迥异的展现形式、艺术展现办法间的交融,以产生文体的互为作用或侧重并置、拼凑与借用的展现形式。后现代主义电影叙事擅长于分解故事,再通过无序的排列和拼贴重新组合序列,形成具有不明显倾向的效应。比如在传统的故事片中,故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结尾,而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往往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结局;另外,在叙事走向上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1998年8月20日在德国上映、由德国电影导演、编剧汤姆•提克威导演的《罗拉快跑》就是这种类型电影的经典。影片已然不再拘泥于好莱坞的极具代表性的阐述形式,而是借助于三段式的形式,在观者面前呈现三类可能性。该片的假定性——多舛的人生经历加上满是迷惑的结局,令人更加注重对自我的关注。第三,现代主义的文化日渐没落,影片在后现代主义的展现上侧重于消减文艺原创性,而多半借助于仿照、拼接的办法获得更多的发展可能,找寻文本之外的内涵。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复制,但这种复制不是完全的拷贝,而是一种实现变革的方式。比如大众熟知的电影《大话西游》,其不仅对原著《西游记》进行了完全的颠覆和解构,还毫不避讳地借鉴了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的片段,对时间的留恋、对爱情的解读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展示,这种戏谑的、游戏式的片段不仅引领观众重新解读经典,也有反传统的意味。

三、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审美价值

就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审美价值而言,其在实质上是理性的,这是其在本质方面偏向现实的、不受人影响的特质所造成的;此外,其还依赖理性的、不自主的、不受人性思维把控的意识与意念,它所展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由时展和现实生活所催生出来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强调另类的浪漫,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物的内心,从大我走进小我。在叙事方法上,后现代电影习惯打破线性叙事,不再强调时空的统一,追求个性和自由[3]。以20世纪90年代为起点,很多青年电影人不断涌现,他们在电影艺术方面展开了一连串前所未有的摸索与尝试,并以时下的社会现状为着手点,借助于电影之手展现其人生观念与人文情怀,这类执着而前卫的导演通常被归于第六代导演的行列之中。在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统一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出现,也成就了一批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导演,整个第六代导演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法国新浪潮和德国新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和尝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比如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以20世纪60年代某幼儿园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主要表现对象虽然都是孩子,却在其中折射出了成人社会的影子。电影集中表现了权力话语对人性的压制,具有深刻的批判性。我国导演贾樟柯从《小武》《站台》开始,直到现在的《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电影,都牢牢地抓住了地域文化特征,把中国中部山西地区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具有粗粝感、茫然无措的坠落感。他放弃了宏大叙事,反而转向特定环境下小人物的生活,撕去美好的表面,真实地表现世俗生活,揭示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偶然性,挖掘个体生命的价值,折射出一种原生态的真实,这种真实更接近于生活的真相。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电影艺术,一方面追求人性化、自由化,充满了对形式主义和虚假表象的反叛与反讽;另一方面又充满了矛盾和复杂,借助于非常规的混合、叠加等办法,以似是而非的紧张感替代清晰明了的清晰感。在艺术展现方面,其倡导的是多样化的一致性。与此同时,它还延续了历史的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追求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结语

任何一种社会的变革或者新思潮的出现,都不是为了追求本身的不稳定性,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推动社会发展,激发人们的思考。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也绝不是一种风潮,它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辩证的、反叛的哲学思考。电影艺术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呈现可能更直观、更具体,覆盖面也更广,因此不能只把它当作一种表象,只解构而不建构,缺乏理性思考的碎片化只能沦为一种分裂和宣泄,甚至带有猎奇的内容。就后现代主义来讲,盲目地对其展开追寻极易引发欲望的无度滋长,而道德感的沦丧将会愈演愈烈,因此对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负面作用依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接纳、运用其中正面的精神与内容。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出现不代表传统的消亡,其表现也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思。中华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遗留下许多宝贵的思想和财富。要找到属于我国电影业的发展之路,应该坚持把目光放在人文关怀和个体价值的建构上,充分展现出中国属性的文化印记,创造出具有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双重特色的电影艺术。

参考文献:

[1]贺知章.后现代电影语言进化悖论[J].芒种,2017(4):15.

[2]喻向午.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实困境[N].文艺报,2013-8-19.

[3]陈宁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设计[J].四川戏剧,2014(11):35.

作者:尹爱群 李佩遥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