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微电影艺术特点与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周凯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微电影的类型
目前,微电影基本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公司制作,另一种是草根制作。前者是由专业团队制作,为公司品牌和明星参演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主要目的是通过微电影情节的展示,加深受众对公司品牌的理解,进而帮助公司建立与受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诚信度。后者是由原创人员创作、表演和制作的非商业微电影,直接以抒发个人情怀、或仅仅娱乐大众为出发点。
单单从制作的技术水准而言,前者必然占居着绝对优势,因为公司制作的微电影,其本身就是一种营销手段,必然会以大多数的潜在消费者作为诉求对象,是广告与视频的一次精心策划的合作,既承袭了传统植入性广告对于产品与服务的强调和突显,又打破了传播内容与形式上所受的限制,成为了跨界营销的成功尝试。
但这并不意味着草根制作的微电影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正如华影盛视首席执行官所言:“大电影可能是孔雀,光彩夺目,但也因养殖成本过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而微电影就是麻雀,虽然小但是生命力极强,每个人都可以揽入怀中,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给了广大的草根制作群体以极大的发展空间。
微电影的成因
快速提升的科技背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以及多元混合嬗变中的媒介环境,再加上可能的、直接的驱动因素,必然会孕育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传播行为或者是传播现象。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电影”,其出现、发展和持续呈燎原之势,同样可从多个层面来探究原因。
1.科技的发展。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但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实现了可能的梦想,同时,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催生了新媒体的产生,并和社会交织着、影响着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一方面,各种拍摄器材的购置费用大幅降低,拍摄设备的普及和携带方便,如手机、微型相机等就可随时随地拍摄视频,这就使绝大多数影视爱好者或是有才华有梦想的创作者,不再由于资金、设备问题而被拒之门外,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
另一方面,是播出平台的低门槛化,使得视频的观看和传播更加便利。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业务以及语音业务的日趋融合,并呈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3G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互联网的数据与信息相互连续交换。
这意味着人们由此进入了微时代。短暂的零碎的无特定价值的时间,突然就变得重要起来,形成了“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3G智能手机的发展,由于其移动的便捷性、私密性、交互性的主要特征满足了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欣赏一部部短小精萃的微电影,满足了人们一边移动一边利用边角料的时间观赏电影的需求。因此,科技产品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达是微电影市场能够形成的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2.受众的需求。我们认为,微电影的诞生与其说是新媒体对传统电影的渗透,倒不如说是传统电影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妥协。因为恰是Web2.0时代成就了微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载体———媒介形式的演变,也同时改变了受众人群、观影的方式、播放的平台、思维的习惯等。
首先,从观影角度而言,微电影的蓬勃发展适应了后现代背景下受众日益被肢解的时间和欣赏习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整块的休闲时间变得极为奢侈,受众的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单元,在碎片化的空余时间里,微电影这种灵活的、精短的、完整的形式更加契合他们的即时诉求。
其次,从创作角度而言,新媒体的出现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固有的或者新的受众群体的阅读、试听习惯,进而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搜寻,特有的互动和思考方式都使新媒体散发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受众既是信宿、信源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和解读者,更重要的一点,是受众角色有了较大改观。人们越来越不能只满足于分享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视频影像的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视频短片的创作之中,用直观的镜头来跟踪记录点滴的生活、捕捉分享社会的变化,各大视频网站关注和购买高品质的“原创”视频也进一步点燃了微电影制作者巨大的热情。例如土豆网以“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为口号,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早的视频分享平台。
在后期制作中,各种先进的软件对完整的视频素材进行编辑,让每个制作者用镜头语言最大限度地阐释了自我的意识和人生的感悟。而过去单一角色的受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的工具以零散的自由的方式参与微电影剧本的修改和剧情的推演等过程,甚至以合理的理由来主宰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之线索。于是,过去高高在上的电影制作变成了一种社会实践,即“全民互动的狂欢”,宣告了“草根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从“人人看电影”到“人人做电影”的角色大转换。
3.市场的要求。随着受众自我意识的日益崛起,人们对于生硬、直白、单调的叫卖式硬广告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而随着视频网站的影响力的日益凸显,微电影的商业价值正逐渐被广告主所认知,通过打造专属于自己品牌的更具创意和表现力的微电影,实现更软性、更灵活、更易接受的营销方式,已经成了市场新的行业趋势。
微电影的受众多为80、90后的年轻一代,消费欲望较为强烈,同时也易受新媒体影响,通过比传统广告更有针对性的微电影,能有效刺激产品的销量。另一方面,将投资方的产品与服务柔性植入微电影,使得整体精神与营销品牌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产品营销和品牌营销的有效传达和高度融合,能使受众形成对品牌的情感认同。
微电影的特征
1.草根性。微电影使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回归到了真正具有互动和体验特点,并且人人皆可参与的“草根秀”时代。微电影的创作者不分阶层,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主创,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影评人。微电影如同众多网络分享的事物一样,有巨大的传播与评价空间。文化之间不再有精英与草根的区别,人人都可以接触到以往神坛之上的电影拍摄。而也正由于创作者和观赏者都是草根大众,所以微电影的题材一般都很贴近民众的生活,讲述的一般都是离我们很近、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让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情节,迎合了一代人的情感诉求,引发了草根大众的共鸣。例如《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压轴之作《老男孩》,阐释了骚动的青春和励志的梦想,在70后和80后的青年一代中涌起了一阵集体怀旧思潮,以“病毒式”传播速度迅速席卷了整个网络,造成了一种草根现象的传播效应。
2.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集束式的信息方式,信息的管道封闭而固定,作为处于信息者的角度,对所传播的内容与传输渠道具相对较强的掌控力,一般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无法反馈、体验。这种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如果对于传统电影媒体而言,就是观众只能观看,而无通常的信息传输渠道进行反馈。而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双向性,甚至多对多的信息方式,这种自下而上的分权信息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封闭的信息传播方式。于是,微电影改变了传统电影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模式,颠覆了由固定银幕和封闭场所构成的物理空间,受众摆脱了单纯的接受信息传播的地位,被赋予了极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
在观影过程中,已经没有纯粹的放映员的角色,观众自己就能操控播放的权利,这样就由过去的单纯只能接受影院安排的放映转变成自主控制微电影的放映。另一方面,传统电影的拷贝一旦完成,剧情走向几乎是不能更改的,具有线性、固定且封闭的特性,如同高速公路,一旦进入就只能一直向前直到出口,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视觉音效的感官刺激,而无法决定情节的发展。而微电影则慷慨地给予了观众高度自由的权利,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重新组合故事片段来建构既有的故事情节,又可以作为微电影作者,将自己的想象转换成实践,例如,《天使的翅膀》就是边拍摄边创作的,强调全方位的互动,不断征集来自网络的灵感和创意,对每天的拍摄作同步报道,让观众参与到拍摄的全过程中去。这样的互动性,给受众带来了观者即作者的全新体验。
3.去中心化。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多元化的趋势,过去观看某一媒体而万人空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微电影创作的全民性与草根性,决定了所需的外部软性条件,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视角和多样化的诉求表达方式,在现代社会正喷薄而出,成为了创作微电影的艺术源泉。在读图时代,用“视觉去思维的一代人”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寻求不同刺激,而微电影由于其鲜明的草根特性,解构、反讽会成为微电影的文化特征之一,即所谓包含着平等、民主、自由和消除思想奴役的作用。
尽管微电影是由少数主创人群一手打造,但是一旦上传到视频网站,他们便也失去了对其作品的控制。无论是对播放的地点、时间乃至后续的一切可能,没有所谓的完全控制权,也没有中心状态。因为对于散点式的受众而言,他使用计算机来观看交互式的网络电影,他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心”,并且“中心”与受众的物理位置一同转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心已泛化和破碎。于是,精英文化走向草根文化,权威被解构,中心意义被弱化。当多元社会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之时,7微电影也是传统电影走下神坛的必然形式,受众可自由选择做编剧、导演还是观众抑或影评人,角色的变换相对传统电影而言更加随心所欲。
在叙事风格上,微电影更加注重个体话语表达和平实生活的表达,无论在宏大的题材还是细微的情节,都已剥离了刻板、说教、沉重的叙事方式。甚至当面对传统电影,作为曾经没有更多话语权的普通观众而言,如今也有解构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当年《无极》上映之时,胡戈将原片中的镜头进行了重新剪辑,推出了红极一时的讽刺戏谑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吸收了抵制的模式和风格,表现出了大众的认同的意识形态。从早期的网络电影,发展形成了今日的微电影,使得沉默的大多数得到了属于他们的话语权。社会的场域总是存在着大众草根文化与精英主流文化,这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张力,持续不断地建构着“大众的与非大众的”文化边界。
微电影面临的问题
1.监管、调控问题。微电影若要良性健康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部门对于其生产、传播过程以及各方资源支持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任其在市场中发展,势必会导致资源资金的浪费和盲目、无序的传播,甚至会因为不恰当的操作方式、恶性的竞争环境,导致微电影的低俗和粗糙,不利于产业的成长。但是,与现行的电影许可制度的管制相比,互联网内容服务的准入原则相对宽松自由,这种便利就使得较于传统电影,监管部门对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微电影进行监管时,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与传统电影的单向制作、发行、放映、传播的主体的高度集中相比,微电影传播的交互性、传播源的高度分散性,更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很多时候,甚至微电影的制作者都难以预期其作品,将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更遑论内容服务商对与内容传播过程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必然是日趋下降的,由于网络传播自身的特性,微电影传播过程的不可控性难以避免,因此传统电影监管所依赖的事先审查机制很难适用于微电影的传播活动。但是,恰恰由于互联网所追求的内容爆炸性,微电影创作者或视频网站运营商以及广告投资商为了追求视频的点击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或名气人气,往往会采用哗众取宠、出卖下限的方式来博得眼球,这将大大降低微电影的质量水平。因此,加快探索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刻不容缓,当然也离不开传播主体的自觉自律。
2.版权保护问题。在微电影的创作、传播过程中,版权保护的现状堪忧。2007年12月广电总局颁行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指出,必须依照规定取得广电主管部门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或履行备案手续,方可从事网络视听节目服务。随后的《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规定:“未取得许可证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理论文献影视片,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作为普通的视频节目,网络电影可以在网络上播映,但如果将其归入影视剧的范畴,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就需要办理许可证。这就使得对基于网络平台的微电影的监管进退两难,存在“双重标准”,许多种传统电影中被认为是侵权的行为,在多元制作主体的微电影中,如果不算在影视剧的范畴中,就很难认定是否侵权。
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1.创意取胜,关注内容。在短短几十秒至多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在不具备动辄几亿元投资的情况下,在信息爆炸的网络平台上,如何能脱颖而出并吸引大众的眼球,这对微电影的剧本、题材乃至拍摄手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离开了大成本大制作的微电影的卖点,就在于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只有内容新鲜有趣,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2.利用开放性,打造产业链。第一,短小的微电影要实现规模盈利,必须要创新产业链,增加盈利点。第二,网络运营商可以视频网络和智能手机为主渠道,打造微电影的专业播放平台。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海量的网民资源,推动下游衍生产品的开发。同时,还应加强与游戏、音乐、文学、广告等不同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