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交媒体恋爱论对单身亚文化的影响范文

社交媒体恋爱论对单身亚文化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交媒体恋爱论对单身亚文化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社交媒体恋爱论对单身亚文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大社交媒体恋爱言论对单身群体的影响日益深化。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使用者中的单身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把握恋爱言论推动单身潮现象的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人们易受影响的原因,并从主观、客观方面对缓解单身亚文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恋爱观;单身亚文化;前景理论;巴纳姆效应

近两年,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中频繁发表以“谈恋爱不如单身”为题目的短文,此类文章中谈到的“恋爱不如单身”“谈恋爱就是在找罪受”“单身得永生”等言论,因内容犀利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类恋爱言论也可以统称之为“倡导单身”言论。本文认为,大量以此类观点为主题而发表的言论对单身群体产生的消极影响日渐深化,单身亚文化在中国社会日益凸显。单身亚文化是近两年出现的一个学术名词,它是指新经济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更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单身这一更令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1],它凝聚了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自我认知以及生活方式的人们,这些单身群体的恋爱观不再是传统的“我渴望恋爱、我追求恋爱”,取而代之的是“我不愿恋爱”。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单身潮,都发生在20世纪,具体时间分别是50年代、70年代末和90年代后期[2],这三次单身潮的爆发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背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初等教育的普及、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的出现等[3]。然而21世纪以来出现的这次大规模的单身潮现象,在社会的客观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因素的交织下显得比较特别,总结其3个主要特征分别是:人口学特征、社会学特征、行为学特征。对于单身的界定,众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界定的单身含义为过了“结婚适龄期”却仍处在未婚状态的男女两性。而本文所谈及的单身群体,界定范围为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至今为单身状态的男性、女性[4]。

1社交媒体的恋爱言论对当代单身群体恋爱观的消极影响

2018年,一份名为《2018年中国单身人群调研报告》的报告在大众媒体上引起了广泛讨论,该份报告中有一项单身人数的数据:单身群体中,“80后”人群占比为41.62%,“90后”人群占比47.68%。“90后”单身人群的数目与“80后”单身人群的比例不相上下,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占据了总单身人数9/10的巨大比例。有研究表明,恋爱观由社会经济环境与个人人生经历所决定,内容包括人们对恋爱、性的基本看法,这种观念会影响人们在恋爱当中的抉择与行为,进而影响恋爱满意度[5]。随着网络浪潮的迅猛发展,各种类型的微信公众号层出不穷,在它的衍生品“微信推送”的文章中,不论是一个标签、一个话题或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可以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引导网络的舆论走向。以某情感类公众号为例,据统计,2018年1月至8月期间,“单身”“恋爱”“分手”等文字出现在其推送标题中的次数为8次,而此公众号的单篇文章浏览量平均为1800次,单看其浏览量,该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的影响范围不可小觑,社交媒体博文的舆论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确定全中国的单身男女人数,确实是一个耗时较长的任务,随着年份的变更,每一年的单身人数都在改变,无法每一年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因此现今还没有一项关于我国单身人数的统计报告。从该文章的主题内容的对立面分析,若该公众号的文章以倡导单身人士谈恋爱为主,在如今这个开放的21世纪并不会让人们觉得讶异,我国从后便鼓励自由恋爱,以此来缓和当今社会的单身潮现象也是可行之举。而事实是,通常人们点进去受其“熏陶”的文章大多数都以“反对恋爱,倡导单身”为主题,起初在考虑寻找接受伴侣时,不愿意恋爱的固着思想会使单身网民陷入两难的抉择,久而久之,思维定势之后,再想谈恋爱怕是“敢想而不敢为之”。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他的书作《单身社会》中提到,具有交互作用的四种因素,为独居生活创造了共同条件,分别是:女性地位的提升、通信方式的变革、大规模城市化以及人类寿命大幅延长。克里南伯格教授在书作中指出: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最受人们珍视①。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独居,并非是已经适应孤独感,而是清楚地明白使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普遍的单身群体并未达到如此的思想高度,拒绝恋爱不是人们逃避社会压力的长久之计。人们觉得逃避了恋爱,就可以逃避异性社交关系中可能出现的所有烦恼。前段时间微博上出了一个热门话题叫:“余生不用你指教了,我自己瞎过吧!”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一句玩笑话,不能当真,却也折射出了当代单身群体所持有的一种恋爱观——不愿意恋爱,不愿意付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一段相对稳定却很难长久的关系。人们难以接受的不过是一段亲密关系在无法维持之后,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因为不想感受痛苦,所以逃避开始。一生一世一双人依然是人们口中的佳句,却不再是人们苦苦追求的至上法典。21世纪的人们不再像古时候的男男女女,单身潮、独居,似乎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

2社交媒体的恋爱言论对单身群体的恋爱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2.1恋爱观形成过程中的巴纳姆效应

上文提到的恋爱言论在某种程度上会深化人们害怕恋爱、抗拒恋爱的心理,而为何此类文章会对单身群体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消极影响?在心理学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效应,名为巴纳姆效应,此效应的具体表现为当人们用一些笼统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受这些描述的影响,认为这种一般性的描述特别适合他(她)。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中发表和恋爱有关的话题,例如:谈恋爱会影响工作、谈恋爱会浪费金钱和时间、恋人和朋友不能兼得等言论,读者会把自己将这些可能发生的现象与自身相联系,明明这只是别人的爱情模式,但是他们却认为这些情况肯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20%或30%的小概率事件扩散可能性,变成了必然发生事件[6]。一个人的恋爱言论将引起另一个人的共鸣,受到不愿恋爱的想法的影响,人们抗拒恋爱的指数会不断上升。以现在网络的发展速度,足不出户就可知世界,一个单身人士可能会被不同人的恋爱经验所影响,造成这样的大规模单身潮局面的主导者正是在透明的社交媒体上泛泛而谈的我们。

2.2恋爱选择的前景理论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能接收到的有关于恋爱的信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信息是两个人可以从恋爱关系中得到愉悦、幸福;另一种信息是谈恋爱是一件让人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事情,完全比不上单身的自由自在。前者是促使人们脱离单身的催化剂,也是一段已经开始了的恋爱关系的保护伞,而后者便是人们对谈恋爱敬而远之的罪魁祸首。心理学家卡尼曼曾提出过前景理论: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这个观点可以延伸来解释单身亚文化现象。人们往往害怕一段恋爱关系,最害怕的一点就是这段关系以分手告终,尽管可以在恋爱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满足、幸福,但是就算热恋期的双方会有50%的几率能够获得长久的结果,人们也会回避恋爱关系带来损失的风险,从而选择不开始一段恋爱关系。一类人曾切身体会到恋爱的酸苦,一类人未曾谈过恋爱,这两类人在未来是否要谈恋爱的平衡木上摇摆不定,一旦受到社交媒体扑面而来的“倡导单身”的恋爱言论的心灵袭击,代入感会逐渐加深。

3如何弱化社交媒体的恋爱言论对单身群体的消极影响

3.1加强对社交媒体的恋爱言论的监管

不可否认,如今社交媒体上发表的有关恋爱的文章水平参差不齐,并非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而撰写的文章导致越来越多的网民、读者遭受不实言论的“荼毒”。虽然我国在2017年6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但是恋爱是一个很主观的话题,要想在法规中添加限制此类言论的条例实属不易。因此,以本文的中心思想为出发点,建议国家监管部门可以在社交媒体的言论监管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首先,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完善新媒体的信息审查制度,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其次,要健全危机应对管理预案,恰当的利用好删帖、屏蔽等手段[7],当发现社交媒体上出现偏激性言论的“漏网之鱼”,例如:运用低俗字眼或凭空捏造不实的恋爱故事误导大众,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总而言之,严格筛选包含恋爱言论的文章、过滤掉某类偏激性反对恋爱的文章,是创造一个干净、和谐的网络环境的可行之举。

3.2各大高校应加强婚恋观教育

单身潮主要构成群体主要为“80后”“90后”的人群,而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其在大学阶段所接收到的恋爱观教育密不可分,有因必有果,最初未能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日后再想调整并非一件易事。据了解,全国范围内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心理辅导课对婚恋这个话题常常只是草草带过,抛出话题后就不再进行深刻探讨[8],学生们没有在大学这个分水岭阶段形成正确的恋爱,会导致其在日后的生活中面临恋爱问题时犹豫不决,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这也是造成社交媒体恋爱言论的消极影响波及甚广的原因之一。因此各大高校应尽可能地在教学中增设有关恋爱观教育的课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同时增加各学期的心理辅导次数,在心理健康中心创设“恋爱板块”等形式,及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较严重的恋爱问题的同学,对其进行疏导、调节,避免形成恋爱观畸形发展的局面。

3.3单身群体应主动建立符合自我属性的、稳定的恋爱观

前文剖析了某些单身群体易受社交媒体恋爱言论影响的原因,此类人士所拥有的共同点在于没有明确的恋爱观,自身都不确定到底是选择恋爱还是选择单身,当看到社交媒体上描述的言论与自身情况相符,就盲目地奉行一种观点,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几种不同的恋爱观之间循环往复,此刻认为谈恋爱是美好幸福的,下一秒可能就觉得谈恋爱如同下地狱了。由此可见,从自我角度出发,建立稳定的恋爱观是必不可少的。单身群体应该根据自身因素进行考量,如:人格、气质等心理特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自己认为恋爱是什么?现阶段的我想要谈恋爱吗?我该如何处理恋爱中出现的问题来维系一段感情?恋爱与婚姻有何区别?总之,必须全方面对其进行细化。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恋爱观,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交媒体上所谓的恋爱名言不过是他人情感故事的缩影。

4结束语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闻名于世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第四层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爱情便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每一个人都会有这种需要,长期的缺失会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甚至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可见,谈恋爱并非纸上谈兵,诚然其中充满了酸甜苦辣,逃避必定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杜双燕.“单身”热潮的社会学解析[J].西北人口,2008(5):49-54.

[2]夏春秋.单身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景观的多维透视[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34(6):35-39.

[3]邢学聪.当前“单身潮”现象与政治文化环境的关系[J].智库时代,2017(14):219,221.

[4]范晓光,袁日华.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青年单身:一种社会学的解释[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8-10.

[5]李团力,龙锦春.中国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2):191-192.

[6]杨宗原,蔡玉婷,吴江秋.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公民参与的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2):67-69.

[7]蒙胜军,李建飞.社交媒体舆论引导效果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导主体作用发挥视角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

[8]杨曼.高校大学生恋爱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6,33(6):62-65,94.

作者:邓清媛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