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核心素养树立了新时代学生成长的“标杆”。加快核心素养在高校落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融通学校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核心素养形成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着物质文化发挥感召力不明显、精神文化发挥引领作用不平衡、制度文化彰显人本精神不到位、行为文化促进行为养成不充分等突出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彰显人文气息,强化大学物质文化;坚持传承创新,丰富大学精神文化;坚持法治人本,完善大学制度文化;突出实践养成,深化大学行为文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大学文化该如何把握时代要求,该弘扬何种文化,又该如何建设?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正式,这项历时三年集中攻关的研究成果不仅成为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域和视角。以核心素养观照考察大学文化建设,对丰富大学文化建设内涵、提升大学文化服务学生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树立新时代学生成长的“标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真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坚持人本观念,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有坚实的理论作支撑,有确凿的实证作依据。同时,核心素养深刻把握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注重吸收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精华,提出了具有前瞻性、民族性的学生发展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只是中小学生成长的标杆,还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标杆。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化、自主的学习都承担着培养功能。在每个阶段,核心素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具体的表现要求也不相同。
二、加快核心素养在高校落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制订核心素养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首要环节和关键任务。《核心素养》把党的宏观教育方针转化为易于掌握的、可操作的育人目标框架,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目标的具体和细化。通过明确学生面向21世纪应具备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清晰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高等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切实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2.融通学校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公布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反响强烈,逐步掀起了以构建核心素养为统领和导向的教育改革热潮,而高校对《核心素养》的反响和回声似乎平淡许多。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不是针对学生的阶段性要求,而是贯穿各个学段的,高等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高等教育学段的核心素养培养注重与基础教育学段进行有效衔接,这是学校教育全面、全过程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高校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反观基础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成效,并对其进行有益的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样有助于把核心素养培养各环节融通起来加以把握和落实。
3.促进核心素养形成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认同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的公布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但核心素养真正走进课堂、走向校园、深入人心还需要很长的路去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文化传播、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功能,高校积极落实核心素养,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并以自身的人才、智力优势,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推进核心素养形成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内部结构来看,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文化发挥感召力不明显大学物质文化指在大学校园的空间背景下,把文化意义蕴含于各种可感的物质情境中,给人以既形象直观又震荡心灵的感触。多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始终存在“重物质、轻文化”的倾向。校园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现代,但物质文化内涵并没有越来越丰富深刻、细微可感,人文底蕴并没有得到有力的彰显和表现。即使在校园外观严整庄重的表面下,校园“内室”远没有达到干净、整洁,更不用说美化和文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细化程度远远不够,自然难以发挥潜移默化的感召力。
2.精神文化发挥引领作用不平衡近年来,高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千校一面”的倾向,“综合性大学”似乎成了各高校发展的同一目标和方向,专业越建越多,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同时,很多地方高校开始面向社会需求积极向应用型转型,这是贯彻国家政策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对自身办学历史和传统的彰显和弘扬不到位。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把握了“创新”品质,却离“传统”越来越远。而忽视传统、削弱特色,就等于放弃优势,这样的精神文明建设缺乏固有的内生动力,也缺乏竞争的比较优势。“轻传统”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自觉和创新不够。核心素养,之所以叫“素养”而非“素质”,就是因其蕴涵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提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广袤的文化历史土壤。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抓紧这根“命脉”,深植这片“土壤”。在当前的大学文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根”和“魂”没有充分体现,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体系建构起的文明自信和自觉没有充分彰显,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使命缺乏有力的实践。
3.制度文化彰显人本精神不到位制度文化建设能深刻地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治理水平和发展能力。我国大学的制度建设既体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普遍规则,同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大学的根本领导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大学的党委权力和行政权力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学术权力被弱化,民主权力发挥作用微乎其微。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教授和学术委员会发挥作用不够,尊重教授权威、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以人本精神熔铸制度文化建设还很不到位。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落脚点,凸显了人本精神的核心要义。而这种人本精神恰恰是制度文化建设应该彰显的,也是目前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乏力的部分。
4.行为文化促进行为养成不充分行为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行为方式、行为风尚的显著共性特征。大学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广大师生在学校治理体系和教学规范约束下的行为反映,而约束的目的不仅是约束师生不应该做什么,更是为了把约束的精神内化为师生自觉遵守的主动行为,并影响一个人的个人习惯、生活方式和未来发展。当前的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广大师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的养成式行为习惯没有真正形成,大学榜样力量的宣传和弘扬不够,带动学生行为养成的“标杆”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行为文化的认可度、认同度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核心素养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即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应该发挥更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助力学生增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行为发展能力。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探寻文化建设能够展示出一个学校的群体意识及精神风貌,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比教书育人的影响和效果更为深刻和有力。核心素养不能只是口头倡导的核心素养,更应该是真正践行的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观照实施文化育人,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是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推手和重要方式,对催生和支持教育新常态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彰显人文气息,强化大学物质文化人文底蕴核心素养强调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要点,对大学物质文化建设极具启发。在大学物质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把“人文性”融入其中。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要通过提高物质媒介传递文化内涵的能力,积极营造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理念,凸显人文关怀,发挥“潜在的课堂”“无声的教化”功能。一是校园建筑楼宇的设计和造型、校园建筑物和景观的命名等,都不应该只从功能的角度来设计和考虑,要注重在物质媒介中体现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二是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给广大学生以审美的体验、心灵的洗涤;三是要加强对各类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和完善,提高使用效率,拓展物质文化媒介和载体落实核心素养的功能。
2.坚持传承创新,丰富大学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提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同时又展现出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宽广视野和时代特征。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既要传承民族精神和学校办学传统,又要坚持把握时代性和创新性。一是要传承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形成的人本精神,理想人格和修身成德之学是其中的核心主题,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倡导“仁民爱物”“孝亲爱国”的精神和情怀,关注人格修养,重视礼仪教育;二是增强校本精神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史校情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强化校标、校训、校歌、校铭等学校精神符号的宣传和教育,利用好学校优秀校友的文化传播资源,注重对学校各类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宣扬,增强广大师生对校本精神文化的理解、认同、接受和践行;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崇尚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鼓励支持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坚持特色发展办学理念,以创新品质作为推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3.坚持法治人本,完善大学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保障,制度文化中应该彰显的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都是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基本框架下,要以章程为大学自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法律基础。要处理好大学党委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党委把方向,行政管政务。当遇到党政管辖交集或者事关学校重大利益问题时,运行集体协商机制,启用学校党委全委会、校长办公会、党员代表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决策程序,努力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和学术权力发挥功能保障机制,给学术权力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大力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做好信息公开,落实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制度文化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核心素养的中心即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都是一脉相承的。制度是为了规范人、调动人,更是为了服务人、发展人。如果制度在满足一切客观条件的情况下,还不能切实地发挥作用,那一定程度上说明它违背了人本的精神,而只有以人为中心、以广大学生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大学制度体系才能有恒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4.突出实践养成,深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一是形成乐学善学的学术氛围。大学的本质即是文化的传承、启蒙、自觉和创新,落实这一本质要求的具体手段即是学习。大学以“学术”为本,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大学行为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即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崇高的学习境界。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获取知识,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更加推崇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这种能力就是善于学习、勤于反思的本领。学术氛围的形成可以通过学习理念的宣传教育、制度的硬性约束、榜样的示范带动等途径来实现;二是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术风气。要大力倡导“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的学术风气,加强师德建设,形成学术道德、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学术不端失范和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力度,促进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教风;三是开展高品质的校园文化生活。打造系列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群,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的文化建设“主阵地”,与文化传播课堂教学“主渠道”紧密结合,形成联动机制,发挥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四是重视自觉、文明、典范的日常行为的养成。加强对广大师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良性引导和硬性约束,注重挖掘榜样形象和深入弘扬示范文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大力加强对校园不良行为、不文明举止的提醒、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米希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2006:203.
[2]柳礼泉,胡港云.新常态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基于文化自觉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C].巴黎高等教育会议文件,1998.
[4]刘铁芳.大学文化建设:何种文化如何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4(1).
[5]桓美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8).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7]林高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命成长的重要标尺与内在特征[J].福建教育,2016(9).
[8]林崇德,刘霞,郝文武,等.努力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访林崇德先生[J].当代教师教育,2017(6).
作者:马悦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