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视域下大学文化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所以它们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般和个别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大学文化倾向于开放和多元,但其地理范围始终是有限的;地方文化比较保守,但相对大学而言,其地理边界又远超前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学文化是其所在的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它至少是在地方文化的场域中存在和发展。两者既有冲突的成分,也有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因素。
就现实来看,大学和地方分别是各自文化的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学校与地方双方常常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尚未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支持高校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更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与地方高校文化建设都缺少文化互动发展的整体规划,更缺少深度对接与融合协作;双方没有保持常态化交流,校地文化互动的频次、广度、深度都不够;校地没有充分发挥各自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尚未形成互补共进的局面;校地文化互动难以推出文化精品,难以形成品牌文化。为克服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具备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态度。首先,地方文化并非完美无瑕,它必需通过自我扬弃和兼收并蓄,充实和丰富大学文化的相关内容;其次,以地方文化为依托,主要是指用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去改革和消除大学文化创新面临的障碍;再次,在大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更多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地方文化中的人、事、物、活动以及技术、资源、环境等,搭建起它与大学文化的共享平台和共享理念。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宏观上、在地方文化的场域空间内来倡导、宣传大学文化;二是针对不同的师生群体、组织利用地方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开展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强化地方文化的总体特征还是突出个别内容,无论是针对全体干部师生还是面向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具体的校园人群,都需要严谨科学的调研和探索。
第二,把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特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语义上的结合,就地方文化而言,即在文字表述方面,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用意义相似的词语进行阐释;其次是文化表征上的体现,即把大学文化渗透到地方的人文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再次是社会实践中的贯穿。无论是对个人善举、集体公益的宣扬还是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批判,要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在重大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用大学的精神文化去塑造和影响地方文化中社会成员的价值信仰,也要注重社会成员原有观念和常识的思维定势,特别其固有观念对大学文化的反向影响。地方文化中的原有观念与常识所形成的心理与思维模式可能有助于其理解并接受大学文化,也有可能阻碍其接受大学文化。要提高认同的效果,就必须正视公众原有观念和常识的消极反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正向再造与变革。
第三,依托地方文化建立大学文化创新的过程机制。大学文化创新的过程,也是大学文化内聚外播的演进过程。它内含双重前提:一是大学文化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这是制约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理论务求正确、完整和科学;二是大学文化必须为其成员所需要。这是影响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内部因素,因此理论要便于人们理解并能为人们接受和信奉。在此前提下,在实践探索中,依托地方文化创新大学文化,要强化宣传推广,增强心理认同。大学要逐步由以往比较偏重意识形态的强制和灌输,向寻求社会成员广泛的价值认同过渡,并贯穿于理论解读、实践发展、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为大学文化的培育践行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素。第四,正确认识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想与社会理性之间的关系。大学文化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内在统一。如果仅着眼于社会现实理性,显然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但脱离社会现实理性提出过高的价值理想追求,则会让其成员感到遥不可及,从而使大学文化形同虚设,产生信仰危机,加剧社会道德失范。当前,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等导致各种结构性矛盾集中凸显并相互交织,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局面,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剧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要弥合大学文化创新所需的理论条件与实际社会情形的失衡,即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差距,需要在事实陈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需要认清现实,按部就班,否则欲速不达。
二、结语
大学文化创新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它不是孤立地闭门造车,而是在追求学术、促进个人成长和成才的同时关照现实、关注社会,体现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讲,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实际上开启了大学文化创新的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大学更多的责任担当。
作者:鲍军 胡庆亮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