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对陕茶文化历史的简要回顾
根据植物家推断,茶树起源至今有六七千万年的历史了。我国的茶叶发现和利用最早源于神农时期,系农业之神炎帝氏,陕西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就是他诞生的地方。因此唐朝陆羽《茶经》中概括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从《茶经》中记载的史料推断延伸,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说道:“鲁周公旦,鲁是国名,公是封爵,旦是人名。”按史料所说:在西周文王时,他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一直是在辅佐武成王,因而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的楷模,而今岐山县周公庙古遗址就是人们寻根祭祀的圣地。与茶相关的还有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在《大雅•绵》中有这么说:“周原詩詩,堇荼如饴”。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中有七处,其中三处让人以茶比较,分别是在《诗•邶风•谷风》中有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鸱鸮•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但已经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在说茶事。地处秦巴东南之端,川陕鄂三省交汇处的安康地区,是以紫阳茶为代表性的,确是陕茶的“鼻祖”。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写道:“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意指今日的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又据《紫阳县茶业志》载:自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的传统产品。我国茶学界研究认为在宫廷贡茶中:“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年间,距今1700多年)”。紫阳县也曾惊现出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官府文件,显示在光绪三年(1877)正月,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其字迹至今清晰可见,上面写有:“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字样。其中还提到在今紫阳县境内的麻柳坝、毛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特别是唐代的“茶马互市”和宋明的“茶马法”,为紫阳茶开辟了广阔的西北市场,紫阳茶曾左右陕西全省茶市千百年,意义深远。在陆羽《茶经》开篇中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说明当时的古巴蜀(也包括今天的汉中区域)就生长着野生的大茶树,这也是我国茶叶的摇篮。汉中茶区属古老的巴蜀茶区的最北缘,种植茶树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唐代的朝廷曾以汉茶赐贡,宋代“汉中买茶,熙河易马”,形成了茶马互市,相互繁荣的局面。汉中因茶课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明代每年以“汉中茶3万担易边马3万匹”……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贡茶。“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当时风靡朝野。
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1987年4月份,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在重建塌毁的“真身宝塔”时,意外发现了塔基下修建的秘密地宫,内有金银器、陶瓷器、琉璃器、石雕、丝绸、服饰等古文物600余件,并有物账石碑。这是晚唐咸通十五年(874),由懿宗、僖宗封藏于法门寺以供幸佛骨的稀世之宝,距今1114年。在这批古珍奇宝中,珍藏有一整套金银茶具摆放在宫室里,这是皇帝最喜爱的金银茶器,都当作陪奉品深藏于此,带有着厚重的佛茶文化历史,给现代人品茶论道留下了更多的悬念与考究。茶香天下,茶道大行,这就是最为典雅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茶禅一味”的意象,足见大唐帝王崇尚品茗和对茶痴迷的程度及对供奉佛祖的虔诚。正如中唐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学者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而另一方面,法门寺博物馆就以此为背景,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其结论无不说明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根植长安,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依据。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砖茶。我国大地的原点泾阳县,在北宋神宗年间就生产出第一砖———“泾阳茯砖茶”,成为我国黑茶加工制作的源头,深受西北地区民族的青睐。就秦地饮茶风俗而言,曾有“清初大儒”之称的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如有茗饮之事。”从此句话中可以得出,陕西是茶叶种植、加工、饮茶与茶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现今,置身于西安大唐西市或古城墙上,向大西北眺望,古老通达的丝绸之路上,至今还留有着陕茶飘荡不尽的醇厚香味。陕西茶文化就像一座发掘不尽的“聚宝盆”,让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羡慕至极。难怪外国友人说:来中国不到古城西安,等于就没有来到中国一说。加之陕茶有这么多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外界人猜想,足可以支撑起陕西茶叶走向海内外,顺其自然的就成为全国的茶叶大省强省,而事实上其实难副。就拿目前陕西茶产业来说,纵向比较有发展,横向与全国产茶省区相比,更显名落孙山。据省农业厅提供的资料来看:截止2013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可采面积达到9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3.5-4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计划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可达到28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3万吨以上,生产总值达150亿元以上,使全省茶产业步入全国中上游行列,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产茶名省或强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陕西茶产业有自己客观上的实际情况,茶园大多都集在陕南三地市22个县,实事实是的说:分布零散,茶园管理粗放,产业化密集度不强,发展迟缓。自从2012年秋,陕西省政府研究决定将持续了10之久的茶产业管理权限重新划归到省农业厅后,上下管理渠道顺畅,并于2012年11月13日首次召开了全省茶产业工作会议。会上决定省财政每年将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全省茶叶发展,激发起了陕南茶乡干部茶农真抓实干的决心和信心。这带“金”的措施,无疑为陕茶产业重新崛起、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上加了“一把火”,前景十分广阔。问天问地问茶史,目前陕西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方面,茶产业处于了最好的发展时期。那么怎样拓展思路,强化措施,全力以赴推进全省茶产业大发展?笔者从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的报告中看到了另一个方面,即就是说:“立足资源禀赋,拓展茶业文化。一是要发展茶旅游;二是要开展茶事活动;三是挖掘茶文化资源……”且讲得非常详细深刻,真正是想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拉动陕西茶产业,这是一招高瞻远瞩的“妙棋”与策略,落实做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4年8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快全省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这就是陕茶产业发展的“尚方宝剑”,茶企、茶农吃上了“定心丸”,可操作性强。其中文件中的第九条指出:“促进茶文化建设。坚持茶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旅游及文化产业等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大力发展茶区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鼓励开展茶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推动茶产业发展。”这可以说是陕西茶文化的春天也来临了。但是,如何落实,让文件接地气,政策开新花,就是我们需要探求而执行的问题。按现在政府部门有关公务人员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认为:这是宣传、文化与地方部门的事情,农业口是管茶叶种植园区建设的,可能是多管闲事,其实这是对蓬勃发展中的茶产业一种曲解。现在,茶叶大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茶经济、茶产业、茶贸易、茶科技、茶品牌、茶安全等方面,缺一不可。而且茶文化就是从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分支出的一个叶片,有着巨大的包容性。文化的力量就来自于认同感的凝聚,这一点,我们涉及到茶叶的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二、茶文化拉动陕茶产业的具体措施思考
茶为瑞草魁,大俗大雅,老少皆宜,文化渗透,多方共赢。说起茶产业、茶文化真正的复兴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初期,中国茶文化也从此蓬勃发展起来。从那时起,一种以茶为载体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书写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而陕西就是1994年在扶风法门寺举办了首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后,从而也拉开了陕西茶文化的序幕……而这方面活动中,笔者就是参与者、办会者、宣传者和推动者之一,从而从中也学得和总结出了不少经验与教训。随后,我就不断参加海内外茶事交流活动,耳闻目睹了全国众多茶区的先进经验,在比较中有了鉴别,因而在长时间的思考着陕茶的发展与命运,我认为要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拉动陕西茶产业,则要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1.领导重视,认识到位,统一思想行动事实最有说服力。这方面的典型事例莫过于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他从福建到河南工作后,在信阳市茶叶产地调研时,敏锐的捕捉到了我国和世界茶叶市场上的消费趋势,几年间主推“信阳绿茶改红茶”的主张,一举获得成功,在全国茶叶市场上瞬时刮起了“信阳红”风暴,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终于让信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信阳,把河南茶产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信阳市就类似于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产茶市,都是相邻的省份,比较起来,人家成功了,陕茶滞后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陕人对国内外茶叶市场缺乏战略研究,经常是在心动与激动中彷徨,就是缺乏行动和决策上的执行力。这就要行政官员逐步从外行变内行,正确领导。
2.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让陕茶文化饮品走出去,为发展陕西茶旅游业奠定坚实基础历史总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昭示未来。近年来,从上到下,从中国到国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宏图大展。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与此同时,陕西“非遗”大放异彩,有7处遗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以前的秦始皇陵现总计有8处。这些都是以丝绸之路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在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陕西文物古迹驰名中外,也是文博旅游大省。陕南产茶三地市都有着丰富独特的茶乡自然资源、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坚实的茶乡社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汉中市城固县张骞墓也在今年的“非遗”成功之列,可谓是天赐良机。这就需要陕南茶乡在充分发挥茶叶旅游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注重开发群众性、表演性、扩大参与性、增强娱乐性和发展教育性的旅游产品与项目,激发起游客对陕茶的感知、体验与文化的探究。但在此方面,陕南茶乡最为薄弱,无一成功案例。常给人印象是茶园面积管理落后,风景十分暗淡,设施没有配套,置身茶乡平淡,喝茶买茶没客店,与江南茶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没有创造力和推动力,哪来“茶饭碗”。这就需要农口与旅游、文化部门相对接,实行综合开发,让游人“进得来”、“可参与”、“有收获”,在一种“慢生活”中品味一方风士人情。就是说:游茶乡,闻茶香,知茶趣,一缕清香演不尽天下事;品茶味,得茶理,悟茶性,一杯清茶道不完人生味。只要游客回归了自然,茶乡的“原生态”茶文化就得到了弘扬,茶品顺其自然就会被消费,打造中国西部乡村茶旅游品牌就会逐步成熟。
3.引领陕茶文化,追求健康品位在此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多方面形象宣传,组织优秀的茶叶稿件,在全国主流媒体上统一宣传。谁说陕西没好茶?国内外茶学界权威人士认可:陕西绿茶的品质可以征服世界!譬如陕南绿茶甲天下,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而老不能沉溺于所谓的“官茶”“贡茶”的历史中,常是厚古薄今,导向偏差。省上的有关科研机构要进行陕西绿茶保健养生方面的专项研究,以科学、精准的态度,不时公布有关数据。相关部门要动员、支持和鼓励茶文化专家学者写文章、出专著,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著书立说给予资金、采访和出版方面的保证。茶文化宣传要促使陕西农业发展中的茶产业向文化陕西绿茶精品的转型升级,纯天然、无污染、富含锌硒造就了陕西绿茶的极高品味,科技绿茶的引入,就会生成绿色、环保、健康、时尚的陕西绿茶新概念,就形成“绿色陕南茶,妙品走天下”的宣传口号,这就达到了农业上的陕西绿茶走向文化绿茶、科技绿茶的腾飞之势头,进而实现人文陕南绿茶的更高理想,自然就会为省政府提出的“三强一富一美”书写出新的篇章。
4.陕西茶品文化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多方联姻,攻坚克难就目前陕西茶叶市场上来说,多被南方茶商所占领,陕西茶品还出于在夹缝中成长。究其原因,就是商品意识差、市场意识差、竞争意识差,加之出产的大多是“大路货”的茶叶,没有形成品牌化,在重生产、轻流通中一直在“守株待兔”。可喜的是以“汉中仙毫”“紫阳富硒茶”“午子绿茶”等品牌茶叶终于冲出了陕南大山,在市场上率先“突围”,抢占了一定的制高点。但是,市场份额不大,在国内市场上刮不起强劲的“陕茶风”。这就需要农业、商务、供销、发改委、林业、工商、质监局、食安委等涉及到茶叶业务的政府部门要相互联手,围绕陕茶品牌的壮大与发展献计献策,多作引导,联手打造陕茶品牌新形象。特别是在外树形象方面,要动员组织引导陕南茶区市县乡茶叶企业、营销人员和技术干部,前往陕茶有关销售区域城市参加各种展会,形成统一阵势、统一口号、统一思想、统一营销、统一展厅的策略,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而分散关注力与聚集力。扩大陕茶名牌影响力,最为迫切的是先要占领西安的东西部贸洽会和杨凌农高会的舞台,要让陕茶文化在省内的两大综合展会上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吸引人们的眼球。目前陕茶最难的是难以“抱团”出征,缺乏的是一种“合作”意识,形成不了活力,常在“内耗”中耽误了商机。这就需要主管茶叶的政府部门统筹兼顾,勇于担当,探索进取,拧成一股劲,吹响陕茶品牌发展的“集结号”,因为品牌才会让陕西茶叶更受尊重,销路更广。
5.办好茶文化节庆活动,要在简朴不简单中释放出陕茶文化的正能量1989年7月份,农业部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名茶评比会,评出了全国名茶25种,优质茶15种。从此事之后,陕西农口再无举办过高规格的官方茶事活动。现在每年采茶时节,陕南茶乡都在举办茶文化节活动,特别是汉中、安康、商洛市和新城区等政府,都先后依靠政府部门的作用力,财政支撑,举办过大型的茶文化节庆盛会。在茶会中,邀请省部厅局级领导出席,以提高档次;让高价明星出场演出,吸引人流;所请的嘉宾中除许多离退休老干部外,少数的茶叶专家学者大多都是外地人员,来陕举办茶乡发展论坛,确是轰动一时,让人新鲜好奇。但上午的开幕式一过,火热火热的县乡茶叶市场,顿时冰凉冰凉的现状随即出现,所谓的以茶为媒,招商引资,其实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从陕西举办茶文化活动的教训来说,一定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要克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排内思想,面向市场搞推介,政府把关要引导,说白了就是陕茶的事情是要陕西人自己来解决,不能指亲戚靠邻人。正如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的把话语权要让给那些了解熟悉陕茶、要为茶产业作贡献的人士,而不是在高谈阔论中说些“空话、好话、大话、套话”,让不了解陕茶情况的言论思潮占了上风,而且漫无边际……茶文化核心内涵是“清静雅和美”,就是说结合起来只有明白了把陕茶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内涵表达出来,才能让茶文化节庆活动不会流于浮华的标签化或符号化、泛娱乐化。我们要遵照农业部最新文件要求:“依托协会等中介组织,举办博览会、展销会等,创响一批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陕西茶事活动还要在此方面不懈的努力,力争在创新中提高,在务实中有所改进。
6.以新的举措与感召力,开拓陕茶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境界茶既是物质的,又是文化的。作为物质的,茶极易为人们所感知;作为文化的,茶的被利用过程往往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感知茶并对具有一定文化追源的人,茶饮不单是一种物质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陶冶,市场的拓展。作为文化大省、强省的陕西在此方面,有着其它省份不具有的条件。陕西素有“陕军东征”进程中的文学大省、作家大省、书画大省的美称,茶文化中的中国时尚味在西安表现更为突出。但是,作为陕西茶品似乎与此结合的较少,加之茶馆业发展落后,特别是在传统的节庆活动与政府主办的大型公务与文化活动中,常是茶叶芳香难觅。要注意的是,任何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有精神观念的折射,文化理念的显现和人生信念的展示也包括其中。现如今,茶贤达人将成为陕西茶品助推者。例如:西安城周边,南有曲江,北有大明宫;东有“兵马俑”,西有乾陵和法门寺,这都是陕茶品牌集中亮相的宝地,但是陕茶饮品并没有渗透进去。前些年,西安歌舞剧院曾编排的大型歌舞剧《大唐清明茶宴》只是在法门寺茶文化研讨会上演出过几次,就不对外演出了,恰到好处的就是这个节目,非常精彩,把陕西茶文化中的大唐雄风推向了一个顶峰。在我们省内举办的茶会上,特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贾平凹以及音乐家赵季平等文化名人开坛讲茶,就自然会起到名人效应的作用,推动着陕茶文化旅游的大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陕西在此并没有把这些丰富有用而极其宝贵的人文资源进行整合与发挥,空叹息,白浪费掉了。为了让陕茶文化走向海内外,笔者历经20年的搜集整理、采访采风,几乎走遍了陕南的产茶区县与茶乡,创作出了茶散文集《秦风茶韵》,书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所题词。时代的发展希望更多的人有文化、涵养文化、学习文化、关注文化、建设文化。不仅如此,我还建议涉及到茶叶的政府部门公务人员,不光要精通茶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自觉补上学习茶文化这一课。这样一来,茶艺茶道茶礼仪,才能会提升政府公务人员的形象,因为懂得茶、会喝茶、了解到茶知识,才会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7.以器兴茶,弘扬复兴中华传统的陶瓷、玉器文化千古名刹法门寺是因发现皇宫金银茶器让世界茶文化学者所叹服。现在,有好多茶商在摹仿与复制它,以此达到耀眼敛财的目的。但是,陕西陶瓷文化中,有铜川耀州窑、富平庄里陶艺、延安陶瓷等工艺品,都是红极一时的佳品,尤其是耀州窑陶瓷。但是,多少年来,瓷品依旧,老是停留在工艺壶的制作层面上,根本与勃然兴起的茶文化不接轨,缺乏对茶壶茶器的研究与开发,因而只能是低水平的市场上小打小闹,孤芳自赏。而“蓝田玉暖生紫烟”的蓝田玉,也是一样的。现在好多精美的玉器茶壶早已经进入到了富贵豪门、成功人士的茶室客厅,市场“钱”景非常看好,与名茶配套一起,更显大气辉煌。而实际上陕西茶文化、茶品中与本省陶瓷、玉器多为游离,让人痛惜是深在“宝地”不识宝,错把“黄金”当废铜,毫无市场竞争意识与文化组合包装意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否打一“组合拳”,延长产业链。对此,有关政府部门还需加大引导和扶持的力度,统一整合资源。
8.树立陕西茶界模范人物,以人为本带动陕茶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要提升陕茶产业,振兴陕茶经济,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对为陕西茶叶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模范人物要加以表彰奖励,激励后进。在此评选中,要打破农口等行业界限,让榜样力量带动一大片或一个地区。多少年来,陕西在茶叶发展中,就是缺少典型人物可学习,我们就是要用身边的感动激励茶区茶乡更多人不说空话,多干实事,为茶农服务,把陕茶做强做大做精!
9.弘扬先进茶文化,与时俱进传文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句话越来越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茶文化也一样,不是空洞的说教,要有依据的史料事实。就陕西茶文化史而言,目前一直还局限在民间的小打小闹上,更显薄弱,说法不一。实事求是说,在陕西目前还找不到一本官方编著修正的《陕西茶史》。1993年出版的《农牧志》中,只把全省茶叶作为一个小章节而记载,仅局限于种植、生产、品种等方面,没有形成系统性资料,对陕茶发展历史事实无法查考,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建议农业厅和史志办等部门也可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编著这样的工具书,或委托茶叶社团组织承担,实现陕茶之全史的缩影。而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从成立之日起,就设立了茶文化系列研究交流丛书编委会,目前出版了茶文化书籍10部,受到了全国茶文化界的好评,其中6部就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就此方面也可以说先行了一步,让陕茶方志事业有些创新与发展。
10.加强对茶叶社团组织的领导与指导,延伸政府主管部门引导服务茶区的职能陕西省茶人联谊会成立13年来,就以此为平台,相关人员参加参与、考察交流和应邀出席海内外茶学界举办的茶文化活动达到百场次,也常以“陕茶发展我发展,愿与陕茶共兴荣;求真务实志不移,开拓创新向未来”的信念,无时不在助推着陕茶产业的发展。因而大家希望省农业厅、商务厅、供销社等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的作用,强化茶人联谊会的纽带与桥梁功能,让干字当头,激发茶人带着更多的梦想为振兴陕茶产业而大步前进!
三、在新丝路、新挑战、新机遇中共同奋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上的寄托。综上所述,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须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历史把长期沉淀下来的思想成果,富含着人类价值观传播着永恒的真理。这就需把握住内涵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也是我们政府一直倡导的,社会所呼唤的。推动文化产业化,茶文化要走在前。文化化人,茶道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行动。“丝绸之路”春潮涌,振兴陕茶正逢时。目前,陕西茶产业正处在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产茶区县的茶农、茶企等相关人员,对农业厅和相关政府部门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积极探索着陕茶产业的“突破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不约而同的在集思广议中寻找答案。让我们在新丝路、新挑战、“一路一带”建设中抓住新机遇,携手并肩,让陕茶不停歇,发展不止步,早日成为陕西支柱产业,为此,我们要共同奋进,加快“茶为国饮”的前进步伐……我想陕茶产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韩星海 单位:陕西省茶人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