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茶生产与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范文

茶生产与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生产与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茶生产与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湖南省石门县是全国著名的传统名茶产地,积淀了极为深厚的茶文化。现代的石门县又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禅之乡”、“全国茶叶优势重点县”、“全国绿茶出口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湖南省有机茶第一县”,当地政府还将其列为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业经济的龙头产业,并认为茶业经济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法宝。本文仅就其可持续发展进行初步探索。

一、石门县名茶生产及其茶文化发展历史地理环境背景

(一)茶叶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石门县位处湘西北山区与鄂西南山区的交汇地带,西北接武陵山脉,东南与广阔的两湖平原毗连,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因其国土轮廓为北阔南窄的“倒葫芦”状,全境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80%以上,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数十座。横亘北部边境的壶瓶山海拔2098.7m,为武陵山脉的主峰,同时也是湖南省的最高峰。另有东山峰、太青山、柴家山、庚子山、鹅公山、云落观、八虎山、十九峰、国观山、夹山等历史文化名山,其中夹山为佛教名山[1](P23)。蜿蜒于县境的河流沟港有236条,以过境的澧水及其支流渫水、沧水等最具影响。纬度位置为北纬29°16′06″~30°08′49″之间,正好处于世界绿茶生境的“黄金纬度”之内。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使其成为温和湿润,光热充足,降水丰富,无霜期长,山地多云雾的宜茶气候环境。茶区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通气和排水性能好,PH值适中。全县森林覆盖率平均为82%,其光、热、水、土、肥条件有利于名茶培育。茶区远离工业区,周境数十公里无污染和污染源。经检测,其水、土、大气等环境要素均达到了CHB30-95-82的一级标准,有利于发展生态环保有机名茶,早在20世纪90年代白云山等茶区还被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确定为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

(二)特色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纵观石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特色茶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相当影响,底蕴深厚。一是名优茶之乡。石门茶区土壤富含硒、锌、磷等微量元素,利于特色名茶生产。成书于西晋时期的《荆州土地记》云:“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石门即古武陵七县之一(实为十县);唐陆羽《茶经•茶之出》品评全国名茶认为“峡州上”,并被列为“南茶”之首,其时的石门为峡州之管辖区域;北宋蔡襄著《茶录》载;“石门牛牴茶为贡品”;另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在唐至明清的1700多年中,石门牛牴茶一直为全国17种皇家贡茶中的八大名茶之一。二是“茶禅一味”之源。唐咸通十一年(870),朝廷御派高僧善会大师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并到其碧岩泉边饮茶坐禅达十年之久,悟出了“猿抱子归青嶂岭,鸟含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乃至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茶禅机缘和茶禅境界。宋代高僧园悟克勤于1110年主持夹山碧岩禅院,潜心研习茶和禅的关系,悟出了其“茶禅一味”真谛,并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其真迹被其再传弟子带到日本,成为了日本的“茶道之魂”。圆悟克勤另著有被后世称其为“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亦被再传弟子带到日本广为流传,开启了日本茶道先驱者的心智,促进了日本茶道的产生和发展[2](P42-44)。三是湖南“宜红”茶的发祥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广东中山商人卢次伦到石门宜市(今壶瓶山镇)创办了“泰和合红茶号”,全茶号内外员工最盛时6000人,茶农1万余人,年产红茶30万斤(1899),其产品远销全国乃至欧美,其时有“北祁门,南宜红”之说。

(三)历史时期石门茶农茶商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强茶叶像其他农作物一样,其产量和品质往往受自然因素影响而不稳定。湖南地貌总体格局为一个向北敞开的马蹄形盆地,比较容易受到北方冷气流的侵袭。如春季的倒春寒、五月的阴雨低温、秋季的寒露风,对茶叶生产都会有一定影响,尤为严重的是冬季寒潮及其冰冻雨雪天气往往带来冻害。石门县地处洞庭湖区西翼而成为其寒潮南下的风口,最容易受到寒潮的侵袭。每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并伴随冰冻而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便会对茶树造成严重冻害,建国后的1977年1月30日,石门气温陡降至-15℃以下,便使其茶园损失达70%左右[3](P182)。石门县所属的澧水流域处于云贵高原东北缘湘鄂丛山地带,为湖南主要暴雨中心之一,且河流主流及其支流河床比降大,往往形成暴雨洪涝灾害。尤其是澧水最大一级支流之一的石门母亲河渫水,陡涨陡落其变幅可达10-12米,易使沿途城乡成灾。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七月的一场“乙亥大水”,致使石门著名茶市“磨市镇”整个街坊全部被淹而淹死400多人,江西商号连他们的财富全部被巨浪卷走[4](P341)。历史时期石门的茶叶生产的人为破坏影响也极为典型,如爱国爱民的广东客商卢次伦,投巨资并全身心投入在宜市古镇所创办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泰和合茶号”大红大紫整整三十年,创造了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的辉煌。但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首先,汉口英国商人对卢次伦运去的红茶压级压价,使其血本无归;其次,永顺大土匪朱吉人对茶号进行扫荡,并放火烧毁了茶房大部分房屋;再次,作为其时湖南省反动警察厅长的唐荣阳回宜市老家用枪威逼勒索,将其父已卖给茶号的田产退回,最终使卢次伦怀着难以名状的痛苦离开了宜市。但石门茶农茶商经营者在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很强,民国时期石门一直保持着湖南全省13个茶生产主产县的优势,建国后更是一直保持着强势发展趋势。

二、石门名茶生产与茶文化发展的特点

(一)结构和布局相对合理茶叶生产结构按照其茶类可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类;按其质量可分为普茶、名茶、品牌茶等。石门根据市场需求和因地制宜原则,在茶叶品种类型上重点发展绿茶,适当发展了乌龙茶、红茶。石门县2004年1月获“全国生态示范县”称号,尤其是西北部山区层峦叠嶂,溪河密布,林壑幽深,飞瀑流泉成群,自然生态环境更好更美。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联盟、世界银行所共同确定的200个全球重点生态区之一的壶瓶山,就屹立于西北部山区。其壶瓶山镇和子良乡为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全国优美乡镇”,全县还有4个“省级优美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也都分布于西北部山区。因受“高山自古出名茶”及北纬30°左右的绿茶“黄金纬度”区位规律支配,西北区山区更适合于优质名茶生产。历史时期壶瓶山镇的“宜红茶”、罗平乡的“牛牴茶”、“竹叶青”等西北山乡地方名茶久负盛名;建国后根据第一批《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和第二批《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石门均被确定为全国茶叶优势区域重点县,皆因西北部山区具有优质品牌茶的优势和已经被转化为了的传统优质名茶产区。在区域布局上,为避灾防灾重点茶区都布局在以茶叶古镇壶瓶山为中心的海拔600m-1200m的太清山、白云山、壶瓶山一带的山间盆地、河谷平原和向阳坡上,并大力选育抗寒茶叶品种,引进和推广先进现代制茶设备,实现了茶叶加工精制化和精品化。

(二)当代提质创优工程成就卓著茶叶生产发展的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高质量的优质品牌茶是实现茶区强县、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之一。过去茶叶生产的质量依托茶叶自身的品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或加工制作的经验,而当代当靠科学技术。石门作为茶叶大县,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优越资源环境为依托,以坚持“生态、绿色、安全”为原则,以创新优质品牌茶为目标,把全县的茶叶生产锁定在安全食品的顶级层“有机茶叶”上;石门茶严格按照《有机茶地理环境条件》、《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等国际规范化文件,从茶叶品种的选择到种植、培育、管理、加工等环节,实施严格的全程质量监控,严禁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除草剂、生长调节剂,广泛施用农家土杂肥,采用鸟类、蜘蛛等生物链治虫,电子频振灯治虫、人工捉虫等一系列生态举措,防治茶园病虫害,有效保护了石门茶园生态环境和病虫害对茶叶的污染。再加上如对有机茶生产企业和茶农进行配套奖励、大力引种“福鼎大白良种茶”、建设“茶树母本园”等措施,塑造了“东山秀峰”、“石门银峰”两大“湖南省十大名茶品牌”。其中“东山秀峰”在1990年全国名茶评审中以102.54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头奖,东山峰茶区也因此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其茶品还被指定作为赠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礼品茶。石门银峰也是出类拔萃,已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国家驰名商标”[5](P34)。目前石门全县以“石门银峰”母子商标名义的有机茶园已近1000公顷,并获得了瑞士IMO、德国BCS、美国NOP、日本JAS和国家环保总局OFDC和中绿华夏COFCC的有机茶认证[6](P129),产品销往国内外多个城市,正全力打造成为全国有机茶大县。

(三)茶文化活动兴旺发达石门茶之所以能“绿满天涯,香飘五州”,石门人之所以实现了茶叶大县、茶叶强县的“茶叶梦”,固然与其自身茶叶生产的特有优势和正确的茶叶发展思路有关,同时与其轰轰烈烈的茶文化活动,不遗余力推荐石门茶,让更多的茶人认识石门茶而喜喝石门茶不无关系。首先,利用各种茶文化活动推荐夹山寺禅茶文化。1992年,“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在常德召开,并组织与会代表到石门考察,借机大力宣传石门夹山寺“茶禅一味”文化,与会的日本友人明确“石门夹山寺是茶禅一味之源”;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为其题词“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泉”,与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所题墨宝“茶禅一味”,及1983年日本早泽大学佛教史迹访华团到夹山寺题写的“山河跋涉与姻缘,寻纵今观夹山寺”幅题赠一脉相承。而且自2003年以来,连续七届成功举办了“石门茶禅之春”文化活动,以及2003年4月的“中国石门夹山茶文化研讨会”,使许多专威性茶文化学者云集并形成诸多共识,使其终于获得中国茶叶学会“中国禅茶之乡”的命名。其次,举办各种茶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推荐石门名优茶。如2005年5月石门人在北京的系列文化活动,便在天安门城楼由土家族姑娘演唱“挑担茶叶上北京”,向天安门广场国旗护卫队赠送“石门银峰”名茶;到北京连通茶楼会议室举办“石门银峰”名茶推介会,并向与会茶学家和相关领导进行品尝推介;到北京老舍茶馆演艺大厅讲演,“茶禅一味”哲理和湖南宜市“泰和合”宜红茶传奇故事,并由土家族少女表演石门禅茶茶艺。又如,石门人2006年在长沙举办“湖南石门茶文化论坛”与“石门银峰”、“东山秀峰”长沙PK活动周;2007年举办国际茶业(长沙)大会“石门茶叶国际品茗会”和2008年的“石门茶醉潇湘活动周”;2009年举办石门“中国名茶之乡”新闻会和“石门银峰”长沙品茗会等[7](P52),这种常办常新、越办越深入的特色茶文化活动使石门茶叶及石门茶文化名播中外。

三、对石门名茶生产及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借助国家产业扶贫政策全面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石门县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也脱不了茶产业大县、名县反而茶农不富、县域财力不强的怪胎。要做到茶产业的全面更新换代即原料基地化、管理规范化、加工标准化、人才科技化、产品有机化和品牌化、营销网络化等,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可石门人就是缺钱、缺技术。至今石门县仍属于国家级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个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可喜的是武陵山区是中央率先启动的优先特困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区域,中共中央总书记及国家主席曾于2013年11月3日亲自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桓、凤凰二县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扶贫攻坚。接踵而至的是一些目光远大而实力雄厚的茶产业企业家、旅游产业企业家,对武陵山区进行茶产业扶贫、茶旅游扶贫。最为典型的是湖南省“天下武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杨朴,自融资金8000万落户名茶大县古丈县,建设“天下武陵(古丈)茶叶产业园”,并将引进新设备,创造新产品,创办武陵茶学院[8](P6-7),无疑将大大加速古丈脱贫致富的进程。石门同样为名茶大县,完全可以创造性效仿,积极开拓。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积极招商引资,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加速提升茶产业水平。

(二)积极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扶贫是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热门课题,乡村旅游扶贫还是湖南省2015年打造全省旅游升级版的十大重点之一[9](P12)。石门县“壶瓶山镇”、“罗坪长梯隘村”和具有茶禅文化特色的“夹山景区”,以及被湖南省茶学会评审为湖南茶叶十佳旅游休闲示范基地的“石门东山峰茶山示范旅游区”,茶文化乡村旅游都已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地处县境中西部山区,孤峰独耸于渫水中游及其支流南溪河之间的白云山,终年云封雾绕,不仅是近代著名的优质名茶产区,而且是湘西北山区较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民风古朴,居民热情好客;并有茶市古镇皂市可供依托,尤其是所产“石门银峰”名优品牌茶已具很高知名度,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的潜力大。壶瓶山镇是近代广东客商卢次伦创造“宜红茶”辉煌之所在,至今镇上仍存有“泰和合茶号”的庞大主楼建筑及其周围的库房、赶楼、骡马房、船厂等附属建筑;壶瓶山镇上的石板街、渫水河岸的义渡码头,以及壶瓶山镇经石门至津市、壶瓶山镇至鹤峰、壶瓶山镇至渔洋关的数百里青石板茶马古道,尤其是背靠充满神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发展茶文化乡村旅游更具优势。

(三)大力发展特色品牌茶及其茶文化特色是塑造品牌的基础,品牌是产品对消费者的质量承诺,特色和品牌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生命活力之所在。论其文化内涵,石门县就是要突出茶主题,大做“茶”字文章,塑造具有石门特色的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饮用的茶文化大千世界。从茶产业的视角,要凭借“高山云雾出好茶”的优势,大力发展有机优质名茶,久已闻名的皇家贡茶等老字号传统名茶应恢复名号,提升品质;已形成品牌优势的“石门银峰”等新兴名茶应形成系列,进一步做大做强,从乡村茶文化旅游的视角,要突出一个“乡”字、一个“土”字,从“记得住乡愁”的角度深挖石门乡土茶文化的内涵,使旅游者能体会到石门茶的乡土味、石门茶乡的乡土情。石门罗坪长梯隘村深处石门西北大山之中,是历史时期石门牛牴茶、竹叶青名茶传统产区,现种有80hm2已通过了欧盟有机茶认证的高山优质名茶,而且远景规划发展200hm2。这里既是高寒山村,又是土家族聚居村寨,也是国家扶贫重点村。为响应国家“乡村旅游富民”号召,村里走“茶叶富村,旅游兴村”之路,靠国家扶持和茶农集资盖起了古香古色的土家木楼式全松木“银杏客栈”。客栈及部分茶农家庭每年迎接慕名而来的远方游客来这里听土家山歌、看千年银杏古树、住全木土家楼、观云海、穿峡谷、品茶香,体会记忆中的乡愁,开创了茶产业和茶乡村文化旅游皆兴兴发达的新局面,像这样的特色典型应广为推广。石门县夹山“禅茶文化”也是特色有加,应在品牌塑造上大做文章,其关键就在于开拓创新。

作者:刘秋华 王冰 杨载田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讲师 衡阳师范学院与湖南交通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