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秦至唐广东茶历史分析范文

秦至唐广东茶历史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秦至唐广东茶历史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秦至唐广东茶历史分析

广东产茶历史悠久,在现有关文献及地方志中,记载广东产茶历史最早仅追溯到南朝的梁武帝(503—515年)时期,东莞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今茶山镇),沿山种茶,然而通过对文献的进一步考据及古代郡县设置等地理位置的分析,广东的产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唐朝时期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相对稳定,也为广东的茶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保证,并出现了一些名茶产品如韶州的岭南茶、韶州生黄茶等。

一.唐代以前的广东茶

广东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产茶大省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1)即认为茗饮之事,是始于战国中期的“蜀”地,秦人取蜀,是在惠文王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秦人收蜀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巴蜀的饮茶习俗,首先沿长江东下,逐渐普及于同样拥有茶树资源、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结构相同的地区,也应传到了岭南地区的广东。因为,据《淮南子》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都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冰。(2)”从中可见,秦始皇派兵驻“番禺之都(今广州)”,也说明“番禺之都”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是犀角、象牙、翡翠、珠玑等进口货物贸易的重要港口。秦始皇派遣大军进军岭南百越地区,为了解决物资供应的军事运输问题,命令监御史禄率众开凿兴安运河以运粮,“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监禄秦将也,凿通湘水漓水之渠也),以与越人战”(3)。约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灵渠”。灵渠的开凿,在广西兴安县城至大溶江镇之间,沟通了湘江和漓水,贯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弥补了中国天然河道东西流向的缺陷,起了沟通南北的巨大作用。从湖南湘江,经灵渠入漓水、桂江,可直抵番禺(广州)。南海的行旅或宝货,完全可以乘船由广州达中原或西至关中。珠江与长江之间航运的通畅,不仅方便了物资的运输,同时也促进了广州与中原、关中地区的货物贸易、文化交流和技术交流等,那么巴蜀的饮茶风气也必然随着交流的扩大而逐渐传到广东地区。秦军平定南粤以后,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同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4)。秦军进驻岭南,并设置了南海郡(主体范围在今广东、海南、广西东南部),而且逋亡人、赘婿和贾人向岭南迁徙,他们不仅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同时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必将巴蜀的饮茶习俗、茶叶种植技术等带到广东,即开始了广东茶业事业之滥觞。上面所勾勒的广东茶叶文化的发源和传播,缺少古籍直接的证据,仅靠相关文献进行推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两汉时期,有关广东产茶的历史开始有文献记载。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灭楚之后,分黔中为长沙郡。汉高祖划分长沙为桂阳郡,改黔中为武陵郡,划分南郡为江夏郡。武帝又划分长沙为零陵郡。设置十三州时,沿用旧名称为荆州,统辖南郡、南阳、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江夏七郡。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孙浩分零陵立始安郡,分桂阳立始兴郡,又分零陵立邵陵郡,分长沙立安成郡。荆州统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门、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邵陵、临贺、始兴、始安十五郡,其南阳、江夏、襄阳、南乡、魏兴新城、上庸七郡属魏之荆州。及武帝平吴,分南乡郡为南平郡,分南阳立义阳郡,改南乡郡为顺阳郡,又以始兴、始安、临贺三郡属广州,以扬州之安成郡来属。”(5)又据三国魏张揖撰《广雅》云:“荆、巴间采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6)汉武帝置荆州,辖境相当于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一部,其中零陵郡划分出来的始安郡、桂阳郡划分出来的始兴郡、苍梧划分出来的临贺郡,此三郡属广州,而且据《广雅》一书中记载,荆、巴地区已有采叶做饼,饮用令人不眠的记载。由此可见,西汉时期,在荆州的广大地域已经有茶和饮茶,当无可疑义了。老百姓已经懂得采摘茶树的叶子制作茶饼,由巴蜀地区孕育和发展的茶饼制作技术以及茶汤式的饮茶习俗已经在广东、广西地区逐渐传播开来。唐陆羽《茶经》记载:“《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7)据王威廉在《茶陵与茶叶史话》(8)中考证,《湖南省志》(1961年版)记载,西汉时,设荼陵县(今茶陵),汉武帝封长沙王子刘纇为侯国,后除为县,属长沙国。到东汉时,改荼陵县为茶陵县,改荼为茶(荼、茶音同,古实为一字),归属长沙郡。由此可见,湖南的“荼陵”(今茶陵)一带产茶由来已久,茶陵以产茶叶而著名。西汉时,荼陵县属长沙郡,荆州统辖长沙郡,东汉时,荼陵改为茶陵,足以说明当时湖南栽茶饮茶日盛,很自然地把茶字从不够明切的荼字中分化出来,用以专指茶叶。由此说明,秦汉统一不久,茶的饮用和生产,就由巴蜀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9)温峤(288-329年),太原祁县人,晋成帝(321-342年)时任江州刺史,贡茶之事发生在江州刺史上任时。江州,晋元康元年(291年)分荆、扬二州置江州,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荆、扬二州疆土广远,统理尤难,于是割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10)其中,十郡之南康,古称“南野”,又名“南安”,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县,称南康县,晋太康三年属南康郡,《晋书•地理志》记载:“南康郡。太康三年置。统县五,户一千四百。赣、雩都、平固、南康、揭阳。”(11)五县之揭阳,据黄继澍在《揭阳旧县志考》中考据:“‘(东晋)咸和六年(331)析揭阳地为四县(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以属东官。’……以此为依据,古揭阳应包括现潮汕三市及梅州市、闽南的部分地方。”(12)综上可知,古代江州,东晋辖地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二省、以及湖北、湖南、广东等部分地区,也说明在东晋温峤上任江州刺史时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已有贡茶生产。东晋时期广东地区茶叶的发展,为后来唐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岭南韶州产茶打下了基础,茶叶专家程启坤在《论中国唐代茶区与名茶》进一步考证,唐代广东的潮州、揭阳、饶平、韶关、封州、仁化、乐昌、广州、惠州等广大地区已经有茶叶生产,并出现了岭南茶、韶州生黄茶等一系列名茶产品。

成书于东汉的《桐君录》,原书佚,汉魏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云:“南方有瓜卢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宵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13)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东晋裴渊《南海记》:“酉平县(今惠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14)南北朝陈沈怀远《南越志》:“龙川县(广东东部)有皋芦,名瓜芦,叶似茗,土人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15)这里说到,南方(如龙川县)有瓜芦,瓜芦亦名皋芦,或是茗的别名,似茶或者非茶,饮用可以通宵不眠,有客来时必先设茶,东汉交广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承天以北诸省。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龙川县志》卷三十九物产木之属记载:“茶,《尔雅》曰:,苦荼。注:树小如栀子,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16)据王威廉《皋芦小议》(17)、庄晚芳《皋芦考释》(18)中证实,即苦荼,不论瓜芦或皋芦,已经被证实均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方的变音。尽管长期以来对于皋芦种是否为茶树原种还有许多争议,但对于皋芦为山茶科的苦茶树,认为皋芦为乔木型的大叶苦茶树看法上,已经形成一致的意见,这种苦茶树,在我国的湘、赣、闽、桂、川、粤、黔等省(区)的茶山都有分布,尤其是粤、桂、黔三省,有的呈野生或半野生状态,有的成片或零星分散,是我国宝贵的茶树资源。由此说明,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就已经有皋芦或瓜芦的乔木型苦茶树生长的记载,广泛分布在广东的惠阳县、梅县西部等,当地的夷族人民已经作为日常饮料来饮用。

据民国23年(1934)《东莞茶山乡志》物产记载:“吾乡以种茶得名,梁武帝时,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沿山莳茶,清季万寿庵尚存古茶一树。”(19)由此说明,广东东莞种茶历史悠久,南朝梁武帝时(503—515年),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今茶山镇),沿山种茶而得名。

隋朝(581-618年)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国家。隋代几乎没有留存有关广东茶事的史料,但是留下了对后世茶叶运销产生重大影响的伟大历史工程:开凿运河。隋代开凿的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对后世的水上交通运输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通济渠和邗沟的开凿疏浚成功,由于邗沟在扬州之南和长江相会合,直接促进了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的繁荣,而扬州能够不断繁荣,实是得力于通过通济渠和邗沟,和都城长安交通往来。唐人论述通济渠的作用说“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20)应该说,这许多地方的运漕和商旅,都是经过扬州才能去到长安,其中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扬州以上的长江。当时长江最上游的通航可以远至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至于湘南、交、广等地的船舶则由湘水转入长江,再行下运。秦朝时期开凿的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南海郡的广州是隋朝和东南亚往来贸易的主要口岸,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纈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21)隋朝和西亚、欧洲各国,也有友好往来。当时广州不仅是通往东南亚诸国的大港口,也是进出西亚、欧洲海路上的主要港口。岭南的广州作为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不仅接待东西南北的四方使臣,购买和上贡各种外国珍奇异宝以满足皇室的奢侈性消费以及贡物的回赠酬答等,通过运河运往隋朝都城长安,南来北往,也必然将运河沿岸城市(如长安、扬州、苏州、宣州、湖州、杭州、成都等)的丰富物产南带广州,进一步刺激海内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海外出口贸易的大宗商品如铁器、铜钱、金银、丝绸、锦绢、瓷器、茶叶、纸等也必然源源不断通过运河运到广州,再由广州出口,亦促进了广东茶叶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包装等茶产业的发展。

二.唐代的广东茶叶

秦汉以来,广东由于长期作为国内外进出口贸易的枢纽,商品经济素来比较活跃,重商成为一种社会心理。进入唐代,广州对外贸易空前繁荣,乡村好市不数断兴起,水陆运输与远洋运输也日趋便利,人们出贾行商,蔚为风气。史称“百粤之地,其俗剽轻,猎浮淫之利,民罕著本。”(22)唐以前,尽管没有广东茶叶出口贸易的直接记载,可早在隋朝时期,中国茶叶出口有如下记载,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写道:“中国早期之茶叶出口贸易史,颇为蒙昧,约于公元五九三年,中国文化及佛教传入日本以后,常有帆船载运少量茶叶至该国。”(23)我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在《茶业通史》中也写道:“唐时,自广州至波斯湾,中国商船独占运输业。开元二年(714年)特设市舶司管理商务。当时茶叶是商买商卖,商人必然大量输出。”(24“)茶叶交换其他货物的贸易方式,有史可稽,始自晚唐(大约812-907年)对外贸易。北方主要是与突厥、回鹘、吐蕃等国进行交易,用茶叶、丝织品交换马匹、皮毛;南方则用茶叶换取其他国家的香料、象牙、珍玩奢侈品。”(25)由此可见,广州自秦汉以来是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唐时,广州是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并在广州首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亦可见广州海外贸易发达,任职的官员常常为巨富,商买商卖繁荣,当时流行饮用的茶叶必然成为海外贸易的商品之一。唐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将唐代的产茶区域分为8个茶区,包括1个郡和42个州,并有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26)其中,茶圣陆羽指出岭南茶区包括韶州,韶州指的是今广东仁化、曲江、和乐昌一带,尽管陆羽对韶州一带生产的茶叶情况还不太了解,但是认为能得到这个地区的茶叶,其味道都非常好,可见,当时广东地区的百姓对茶叶种植、加工都非常熟练,有一定规模的茶园,茶叶的饮用得到普及,才能加工出上好的茶叶。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栽培学》论述,认为唐代茶区除《茶经》所载的43个州外,实际上还有33个州,共计76个州。据程启坤在《论中国唐代茶区与名茶》考证,中国唐代茶区的分布,已遍及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14个省(区)。(27)其中唐代广东产茶区见下表1。自东晋广东有贡茶记载以来,唐代广东茶叶生产获得很大的发展,许多茶叶产地都出现了品质优异的名茶,据陈启坤在《论中国唐代茶区与名茶》中的归纳,中国唐代茶区的分布是广阔的,主要的产茶地分布于80多个州,其遍及的省(区)与现代茶区基本相同。(28)其中唐代广东茶叶的名茶产品见下表2。

唐中期以后,“风俗贵茶”,广东茶树的种植不断增多。唐德宗时,同州王野人游罗浮山,筑室而居,构草堂,“植茶成园”(29)。唐宪宗时,韶州周荣以生黄茶一封相赠郴州侍郎杨於陵,(30)说明当时韶州生黄茶是珍贵的茶品,并作为礼品相互赠送。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西樵山号称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顾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种茶。间以苦艹登。艹登树森森,望之若刺桐丛桂。每茶一亩苦艹登二株。岁可给二人之食。”(31)乾隆6年(1741)《南海县志》流寓记载:“曹松,字梦徵,舒州人。学贾岛为诗,累试不偶,南游广州,山川胜处必留连累日,常至南海西樵山,栖迟久之,移植顾渚茶于山中,教山民焙茶,至今樵茶甲于南海。山民以茶为业,鬻茶而举火者殆万家。”(32)说的是,唐末诗人曹松自顾渚(今浙江长兴)移植茶树于南海县西樵山,教当地山民制茶,才有了后来著名的西樵云雾茶。晚唐岭南番禺人郑愚作《茶诗》云:“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33)唐代的茶叶贸易是一种大范围的贸易活动,“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同时随着植茶的增多,广东成为唐中后期重要的税茶区。天宝以前,唐人饮茶尚不普遍,“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34)。故德宗户部侍郎赵赞议“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以为常平本钱”(35),但随后罢之。贞元九年,盐铁使张谤复请税茶,“十税其一,自是岁得钱四十万缗”(35),从此,榷茶成为朝廷解决财政困难的有效办法之一。唐穆宗即位后,“两镇用兵,帑藏空虚。禁中起百尺楼,费不可胜计。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江淮、浙东西、岭南、福建、荆襄茶播自领之”。(37)长庆元年,盐铁使王播提高茶税率,由原先的10%提高到15%。由于岭南是产茶区,岭南的韶州、封州、恩州、广州等州均有茶叶生产,销量很大,它与江淮、两浙、两川等地一样,是重要的茶税来源地,由此可见,广东多地的产茶区的榷茶收入在全国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小结

综上所述,秦代的时间不长,史籍没有留下有关广东茶叶的资料,仅能从相关古籍及当时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及军事的需要进行推论。两汉时期,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不仅在张揖《广雅》一书,在医药著作如《吴普•本草》,开始有广东茶叶资料的专门介绍和记述,是广东有茶的可靠和直接记载,从两汉不多的资料来看,广东茶叶生产、饮用和种植均集中在粤北及粤西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本草衍义》、《南越志》、《南海志》等著作及粤各地方志的可靠记载,广东茶叶发展的区域不断扩大,开始有贡茶的生产,东莞亦有僧人在铁炉岭(今茶山镇)植茶的记载,茶叶的种植扩大到了粤西、粤东的广大区域。隋唐时期,广州作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尽管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茶叶作为商品进行对外贸易,但在《茶业通史》、《茶叶全书》等著作中均有推论茶叶作为商买商卖的商品必然从广州港进行贸易,同时,唐?陆羽及许多茶学工作者均证实在唐时广东全省范围内均有茶叶生产,茶叶产量提升,名茶产品不断涌现,茶叶种植、生产和贸易得到极大发展,并作为当时全国榷茶的重要地区之一,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来源。可见广东产茶历史悠久,亦可以重新认识广东茶叶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