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满族茶文化及形成的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中华茶文化体系中,少数民族茶文化由其地域风情和民俗特色赋予了中国茶文化更加广博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满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先后创建了金王朝、后金政权及一统江山的清王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也同样熠熠生辉。然而,仅就茶文化角度看,比照关内及藏、蒙少数民族,满族茶文化似乎内涵不足、特色不显,学界论述也似乎不屑着笔于此。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的学思目的,笔者就满族茶文化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些许思考并略抒拙见,以求学界共同探讨。
一.满族茶文化概述
1.满族的茶饮历史及茶俗
满族,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起源于古代肃慎族,东汉称挹娄,魏晋称勿吉,隋唐称靺鞨,五代以后及至明朝一直称女真,1635年皇太极废“女真”族号,改称“满洲”,满族自此形成。满族茶饮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叶作为贸易产品之一已经引入北方。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已有饮茶习惯。据宋人所作《松漠纪闻》记载:当时的女真族男女相爱可自由相携而去,然后才回女家拜门,执妇婿之礼,谓之“纳彩”。女婿登门之时,女方无论大小皆坐于炕上,任凭女婿来拜,谓之“男下女”。但女方要盛情招待,食品中茶是必备物,另有酒、乳酪与蜜饯等。而在婚嫁之日,饮酒之后,仅留上等客人饮茶。所以,女真人称节日食品和待客食品为“茶食”,说明了茶在当时女真人生活中具有一定重要地位。清入关前,茶仍是满族人生活中必不或缺的商品之一,天聪崇德年间,凡有掳掠、赏赐、陪嫁中,均有茶。清入关后,满族茶俗受汉文化影响,内涵更加丰富。尤其是宫廷茶宴,精致、富贵,规模更是超越以往朝代。康熙、乾隆两朝,宫廷共举办四次规模巨大的“千叟宴”,宴席程序即先饮茶,后饮酒,再饮茶,讲究皇家气派,具有特定的饮茶礼仪。乾隆还始创“三清茶宴”,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日在重华宫举行,受邀参加茶宴的文臣学士人数有限,席间饮“三清茶”,并择宫廷时事为题联句吟咏。近、现代以来,满族人饮茶在保留传统饮茶习俗基础上,吸收关内的一些饮茶方式,并传承了宫廷的一些奉茶礼仪,例如,日常饮茶中,满族人习惯水平端着茶杯示意客人,不碰客人茶杯,主人先喝为敬。水平表示“平等相待”,先喝表示“茶里没有毒”。
2.满族的饮茶器具
满族茶饮器具以瓷器为主,至于清皇室,更有用黄金和玉器制作的茶具使用,据《清稗类钞》载,“宫中茗眊,以羒金为托,白玉为眊”。
3.满族的饮茶种类
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层次的不同,历史上满族人饮茶种类多样。奶子茶:由于满族祖先长期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属于畜牧游猎民族。因此,传统满族人喜饮马奶、牛奶、羊奶。后来随着与汉族的交流融合,茶叶输入后开始出现奶茶,将茶叶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饮用。在《中国民俗大系•黑龙江民俗》一书中曾记载:女真以畜牧经济为主,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饮牲畜乳的习俗。这种习俗无论身份如何都饮用,甚至满族入关之后,王公大臣们还要定时饮用奶茶,称其健身强体。另据《清稗类钞》载:每宴客,客坐南炕,主人先送烟,次献乳茶,曰“奶子茶”。花茶:清入关后,清宫廷专设御茶房,所收茶之种类很多,但在宫廷茶宴和民间,除传统习饮的奶茶外,花茶也是日常喜饮品种之一。据《清稗类钞》载,“孝钦后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而乾隆所创之“三清茶”系采用梅花、佛手、松实入茶,以雪水烹而成,实为花茶之一。各种土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历史上满族农村人大多饮用自己制作的土茶。具体有如下几种:柳蕾茶,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常用来待客,喝了能清火明目,有一定健身疗效。糊米茶,女真时期,百姓在饭糊中加入开水饮用,可以养胃助消化。到了清代,使用粟,俗称大黄米在锅里炒糊之后冲水,可以当茶饮用,后来又发展成用铃铛麦(大麦)炒糊了就成了现在的大麦茶。酸茶,依兰、双城一带的满族用黄米面加豆面发酵后,煎沸饮用,味带酸甜,十分好喝。还有一种土茶,用野玫瑰叶(间或有少量的花)、黄芪、达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也十分清香;另外相传满族人还有饮用小青草之说,就是将蒲公英的根挖出来之后,晒干切片当茶来饮。也有人将中药黄芪的叶子采回来晒干后当茶饮。
二.满族茶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从满族茶礼茶俗可以看出,满族茶文化除具备自身民族特色外,也吸纳融合了诸多外来营养成分,具体看来有如下几方面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从一开始就存在于人类在懂得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上所进行的开发之中。”(俄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诞生与成长中的自由》)茶本南方温和潮湿地理环境所产,所谓“满族茶文化”必定是在南茶北进后才具真正内涵。这一点毋庸置疑。历史上的满族祖居黑龙江以北与松辽的广大地区,生存环境偏僻,气候寒冷,使满族饮食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从饮料种类来看,女真人喜饮马奶、牛奶、羊奶等畜奶,至茶传入北方,与奶结合成奶茶。此外,由于居住山林,林中果品成为补充身体水分和养分的天然来源,南茶北进后,金女真人虽有喜好但非生活必用之物,他们常把茶与糕点、果品、汤药结合在”一起,作为饮宴中的“茶食”出现,而不单列一项,并沿袭至今,而金宋贸易中,南茶北进耗资巨大也迫使金曾下令禁茶。甚至清代方拱乾的《绝域纪略》“饮食”一章中说当地人“不饮茶”。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因素使得茶饮在早期女真人生活中不具备、至少是没有形成普遍的文化氛围,是早期满族茶文化内涵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2.满族历史演进的影响
作为祖居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历史上几度兴衰。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十年后灭辽定都中都(北京),后又灭北宋,与南宋及西夏并立,期间部分女真人移居辽东、华北、中原地区。1234年金被蒙古国所灭,先前徙居中原、华北和辽东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重又分散为众多的部落,“各仍旧俗,无市并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接受来自元朝新政权的统治。明朝初期,“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依接近汉化程度及活动区域南北:南境者为熟女真,多汉化程度;北境者为生女真,少汉化程度。1583—1593年,努尔哈赤起兵后11年,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中心,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满族自此形成。清入关后开始统一全国。满族历史演进中民族地位的几度变化使其民族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并具有高度融合性和内在层次性的特点。就茶文化看,一方面,满族茶俗形成和发展无疑与其民族政权建立及南下扩张有关,从而吸纳了汉族的茶饮文化。这其中,金建国和清朝建立是满族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伴随满族南移纬度的不断延展,满族茶文化自身也呈现出内在的层次性变化,茶的清饮习惯更多地被“熟女真”间或满族上层贵族所吸纳接受,而留居东北的“生女真”间或下层平民由于生活环境所困更多保留有饮奶子茶、各种土茶甚至少饮茶的习惯。
3.中原茶文化的影响
文化融合从来都是双向的。比照其他少数民族,中原文化对满族茶文化的影响因满族自身发展的走向而更显普遍和深入。考察满族茶饮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到中原文化对满族茶文化影响的种种遗存。第一、从语言发展角度看,文化的传播与输入往往在语言中留下痕迹。满语中称茶为“tsai”,系借用汉语发音得来,从中可以看出中原汉民族对满族茶文化的影响。第二、从饮茶原料看,早在唐以前,茶已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原地区传入东北。唐代渤海国与中原有贸易往来,因此有茶叶输入。唐代专设茶官管理茶叶的流通。辽、宋、金直至明朝末年,有征战亦有设茶马互市、交亲订盟的缓和阶段,茶成为中原进入关外的产品之一。据史记载,金获取茶之途径一是“宋人岁供”(《金史•志第三十》食货志);二是与内地贸易。后来由于需求量大,许多都是私贩。金灭辽及北宋后,据有淮河以北土地,部分产茶区亦入金境。南宋与金的贸易中茶亦为大宗。清入关后,以茶马互市等手段获取南茶成为历史。清袭明制,所设御茶房由内务府总管大臣负责,下设尚茶正、副与尚茶共11人专司茶事,南方产茶省所贡御茶约有百十来种,顺治七年(1650年)规定:每年春季谷雨前后10日起,限定日起到部。第三、从内涵演变看,受中原茶文化影响,满族茶文化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宋朝饮茶礼仪、风俗影响到女真人。金代朝廷接待来史及宫宴中多行茶礼,一些汉化文人经常也效仿宋人品茗风尚,金朝的皇帝中不乏著名茶人,如海陵王便会点茶之术。至于民间,城镇中茶肆仍处处可见;前述的女真婚俗中男拜女家的“下茶礼”或许就是由宋朝诸王纳妃所行“敲门礼”的送茶而来。清入关后,全面吸纳中原文化,满族茶文化深受影响,内涵上更加丰富。首先,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满族饮茶习俗更加普遍。《清稗类钞》中,既有皇室中的孝庄后、高宗、孝钦后、德宗等嗜茶的记载,也有京师茶馆中普通旗人“身期间.....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的市井饮茶的场景描述。其次,愈加注重茶的“品”味追求。清宫廷茶宴不仅礼节繁冗,而且借茶歌咏颂德,而清康乾二帝更是在诸多诗作中流溢着对品茶试泉的热衷。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集中描述了满清贵族贾府的饮茶格调品味,其中的贾母不饮六安茶、妙玉论器鉴水等情节描写充分说明了满族传统茶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满清文人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礼节和内在精神的孜孜追求。清代众多以茶为主题的传统文学作品既是中原文化对满族茶文化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体现,也加深了满族茶文化的内涵。从满族茶文化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来看,满族茶文化地域风情与民族融合性紧密结合的特色无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更彰显了中华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一面,需要我们加以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