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茶叶经济振兴及发展措施范文

茶叶经济振兴及发展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叶经济振兴及发展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茶叶经济振兴及发展措施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其贸易及影响在近代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江西作为中国传统上的茶叶出口大省,茶叶产业及经济,是江西近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明中期的兴起至晚清的衰落以至于二十一世纪的复苏,具备一个由兴至盛至衰败再复兴的演变过程。对该段历史的回顾及总结,对于新时代的江西茶叶经济的振兴发展,应有裨益。中国茶文化兴起于唐代,当时江西是主要的供茶产区,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开始,全国年收茶税四十万贯,而饶州浮梁县(现属景德镇市)每岁“税十五余万贯”(《元和郡县图志》卷28《饶州浮梁县》),占总额的40%,江西茶叶生产和销售在唐代举足轻重。到了宋朝,虽然全国茶叶产区增多了,但江西仍占据首位。《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每年茶课2306万余斤,其中的1027万余斤来自江南的十五个州、军,目前有10个州军在现今江西境内。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2年)诸路合计茶课1781万余斤,其中江西地区为463万余斤,仍占总额的近26%。(1)

江西拥有中国近代三大茶市之一的九江,自1863年九江开埠设关之后二三十年间,出口贸易量逐步上升,从前期的不及万吨,发展到后期1.5万吨左右。江西作为出口贸易的新生力量在清朝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至20世纪开始的十余年是江西茶叶经济的黄金年代,年出口1.5万吨,高峰的1915年达到2万吨;后来受中国茶叶贸易主要出口国俄国的政治变革而贸易锐减的影响,江西的茶叶经济1917年后便进入了衰退期。1917年江西出口绝对量比1915年下降35.2%,1918年比1915年更下降达54.1%,最低的1921年甚至只能达到1915年的25.6%。据学者统计:1894年中国对俄茶叶出口4.58万吨,占总出口量的40.7%,1910年该比重上升为62.5%,1916年对俄出口为6.35万吨,占总出口茶叶贸易量的68.1%,至1918年对俄出口降为5800吨,1920年更跌至700吨,仅为最高年销量7.03万吨的百分之一,这就严重地打击了中国的茶叶以及江西茶的出口。(2)这期间,江西茶叶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1917年为19.2%,1918年为38.0%,1920年甚至高达41.0%,可见江西茶叶出口贸易的竞争能力在当时是很强的。即使在江西茶叶出口绝对量最低的1921年,在全国出口中的比重仍有19.9%,与1921—1914年间的水平接近,一直到1938年和1939年,江西茶叶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仍然有29.1%和33.2%,和南宋江西在全国茶课税中所占四分之一的比率相当。辉煌过后是长期的衰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西茶叶经济在全国的地位每况愈下,无足轻重。江西山川秀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名茶备出。主要品牌有: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靖安白茶、玉山黄金茶、井冈山五指峰茶、井冈碧玉(贡品)茶、遂川狗牯脑、武夷源贡茶、修水宁红茶。在新的世纪,如何重振江西茶叶经济?推动这一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呢?本文作以下思考:

一.江西茶叶产业的现状

江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是传统的茶叶种植省份。茶叶种植遍及全省11个设区市及近百个县。全省拥有25个较大规模的国营茶场及上千个乡镇茶场,全省有初制茶厂2000余座,初精制联合加工厂110余个。根据主要产茶地区气候特点及产品类型,江西主要产茶区域分别为赣东茶区、赣南茶区、赣西茶区和赣中茶区四个区域。(3)一是赣东茶区:以婺源、浮梁为主要生产基地,辐射上饶、德兴、玉山等县区,现有茶园2.45万公顷,种植有上梅州、龙井43、大面白等品种,重点生产有机茶,主要品种有“浮瑶仙芝”和“婺源绿茶”等。二是赣南茶区:以崇义、上犹、于都、宁都、瑞金等县市为生产基地,现有茶园6133公顷,种植有白毫早、赣茶4号、迎霜等品种,重点生产有机茶,主要品种有“小布岩茶”、“梅岭毛尖”、“武夷源贡茶”等。三是赣西茶区:以庐山、修水、靖安为主要生产基地,辐射铜鼓、武宁、星子等县区,现有茶园1.07万公顷,种植有白毫早、宁州种等品种,重点生产名优茶,主要品种有“庐山云雾”、“宁红”和“九云白茶”等。四是赣中茶区:以金溪、遂川、泰和、井冈山为主要生产基地,种植有白毫早、乌牛早、平阳特早等品种,现有茶园6667公顷,重点发展有机茶,主要品种有“井冈碧玉”、“狗牯脑”等。(4)产业特点是:种植历史优久,种植产业在清中晚期达鼎盛,二十世纪初中期便逐步萧败凋零,至解放后,虽然生产基地规模较大,茶园初具规模,茶类品种齐全,但主导产品品牌不突出,龙头企业只具雏形,茶叶市场和营销网络属起步阶段,产值及产量在全国较落后。

以修水武宁的宁红茶为典型案例:宁红工夫茶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主产于江西省修水县,铜鼓、武宁次之,该茶以独特的风格,优良的品质而驰名中外。红茶的生产可追溯到道光初年,据清朝叶瑞延《纯蒲随笔》记载,“红茶起自道光季年,江西估客收茶义宁州,因进峒教以红茶做法。”《义宁州志》有“道光年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花香、茶砖各种”,修水武宁古属义宁州,所产红茶称宁州红茶,简称宁红。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1892~1894年),最高年出口量为30万箱(每箱25公斤),产量逾1万吨,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仍保持9000吨的水平,值银千万元以上,占全省农业收入的一半。修水武宁的高山平地,田园阡陌,到处有茶。修水的高、崇、奉、武、仁、西、安、泰八乡皆为茶叶产区,修水占全区总产的80%左右,武宁县约占全区产量的14%,铜鼓县约占全区总产的6%。宁红最盛时期,出口量达30万箱,畅销欧洲成为中国名茶之一。光绪年间,罗坤化在漫江杜市开设“厚生隆”茶庄时,生产“太子茶”百箱(每箱25公斤),售给俄国茶商,每箱售价高达100两白银。至1912~1913年,输出海外红茶年达20余万箱,贸易额更在千万元左右。俄商曾赠送“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匾额。1919年,漫江莫雪珉开设的“怡和福”茶行,生产“奇奇”号太子茶,在上海出口,每磅卖价24块银元,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美誉。后因内战外辱,日本掠夺,中俄贸易中断,至1933年仅出口4000余箱,茶园荒芜,茶市凋零,茶庄倒闭,1949年修水县产茶仅7000担。(5)

近40年来,宁红逐渐恢复,又获新生,目前修水茶园面积10万余亩,拥有国营茶场14个,精制茶厂3个,乡镇茶厂280多个,产量5万担(2500吨仅达鼎盛期产量的四分之一),年出口量4万担(2000吨也仅及鼎盛期的四分之一)。1985年“宁红金毫”参加全国优质食品评比,博得“宁红金毫为礼品中之珍品”的赞誉,获得国家银质奖。虽然宁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与同为红茶的安徽祈红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尤其在高端红茶方面还有待提高。目前祈门全县境内16万亩茶园已经全部通过无公害论证,祁门全县红茶企业已发展到140多家,红茶精制企业由原来的8家发展到20多家,红茶品牌达20多个。红茶年产量逾3000吨,已接近祁红鼎盛时期的产量,高端红茶年产量达到总产量的12%以上,比鼎盛时期高出两倍,但宁红与祈红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婺源:早在1976年,婺源年产茶叶5万担,跨入全国茶叶出口基地县行列。近年,婺源绿茶年总出口量达2万余吨,连续14年占领欧盟市场有机茶份额60%以上,该县4家茶叶企业被列为江西省农产品出口创汇50强。但各个品种及产区分散作业、规模不大、工艺较落后、质量不稳定,特点不突出、未有整合力量做大做强品牌意识、造成了婺源绿茶落后的局面。近年来江西茶产业情况详见下表:由此可见,在全国茶产业快速发展的这几年,江西茶叶种植在面积、产量、产值方面没有进步,仍维持在较低的生产水平,如何振兴江西茶产业经济迫在眉睫。

二.江西茶叶产业振兴的不利因素

江西自古就是重要的茶叶生产省份,有许多先天优势。但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和竞争,许多不足也逐渐凸显。

首先,良种品种普及率低导致单产低,总产量不高。2002年江西茶园面积达4.6万公顷,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达五分之一,茶叶产量达1.81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2%左右;茶叶产值达4100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值18000万元,茶叶出口量达8200吨,出口值达2460万美元。而邻省的安徽黄山一市同期有茶园5.2万公顷,茶叶产量1.85万吨,茶农70多万人。所辖三区四县乡乡产茶,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高的达到80%,茶叶收入成了山区茶农的基本生活来源,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江西传统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的茶叶产值,仅占我省同期农业产值824亿的0.5%,所占比率太小。入世后,茶叶虽作为江西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但与茶叶大省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其次,低老茶园面积比重较大,平均单产低。江西低老茶园面积近1.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有资料统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但直到2002年江西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才达9067公顷,仅占茶园面积的五分之一,与国内先进产茶地方和先进产茶国相比较差距较大。同时期非洲产茶国的茶园100%是无性系良种,我国福建省也已达到了90%、日本达到了93%、斯里兰卡达到了55%。我省茶园平均单位产量也仅达国内平均值的六成及国外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一,差距显著。主要原因是品种差,企业经营规模小,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仍是目前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我省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平均每户仅一亩左右,“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形成规模质量上乘的产品少。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水平,竞争力不强。另外,江西茶叶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服务组织能力弱小,功能不全,行业核心竞争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江西省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多数是维系在“农民+农民”、“茶场(厂)+农户”、“茶农”3种,只有少数龙头企业是属于“公司+基地”和“市场+农户”形式。(7)表2显示,江西省茶叶平均单产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7.5%;与平均单产最高的广东比较,只有其单产的34.5%;与肯尼亚比较,只有其单产的16.2%。(8)

第三,企业经营规模小,尚未形成交易活跃的大市场及大物流。据江南都市报报导:“据统计,2010年南昌茶叶交易市场年销售额1.1亿人民币,比2009年的8250万元增长25%,其中,江西绿茶销售额3850万元,比2009年的2387万元增幅38%”。江西是产茶大省,绿茶是江西主打产品,但相比铁观音、龙井、普洱等仍有很大差距。而浙南茶叶市场2009年交易额突破11亿元,该市场实现茶叶交易量3.7万多吨,交易额11.16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都位列浙江省茶叶市场之最。反观江西茶叶营销规模偏小且营销网络不健全,并在营销战略上没有以外销为主导,仅有少数茶叶加工企业在外设销售窗口,其余大多数只局限于在内部竞争原料和瓜分江西现有的市场,茶叶交易仍沿袭传统而原始的小门市现货交易方式,一家一户自产自销,交易规模小。(9)江西现有南昌茶叶交易市场、赣州茶叶交易市场等交易平台。南昌茶叶交易市场是江西省茶叶批发和零售交易的集散地及江西绿茶和省外各大茶叶发送平台,是江西茶文化专题的博物馆,该市场2008年8月份起开始筹备,拥有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有商铺150间,是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政协、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茶叶促进会、江西省茶叶协会和江西省南昌万氏企业集团共同筹备和运作的江西省唯一一个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年交易额在1亿元左右,但作为一个省级大市场来讲还仅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辐射周边省市的大市场格局。

目前我国每年茶叶出口为28万吨,其中仅浙江省就出口了17万吨,但同为产茶大省的江西,出口还不足1万吨。在全国21个产茶省(市)中,我省茶业茶园面积居第10,产量居第12位;出口量则仅为浙江的4%左右。从效益来看,我省投产茶园平均每亩产出不到千元,仅为福建的四分之一。我省每公斤茶价只有20多元,仅为福建茶价的三分之一、浙江的四分之一。虽然我省茶叶质量普遍很高,茶叶品种也很多,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茶叶有庐山云雾、婺源茗眉、遂川狗牯脑茶、三清云雾、井冈翠绿、浮瑶仙芝等,但是,江西茶叶品牌多而杂,整体缺乏竞争力,这主要是我省茶企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加上品牌宣传不够,没有形成一个产品像“西湖龙井”、“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这样能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由此可见我省的茶叶经济规模较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打造茶叶品牌,是我省茶叶企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另外茶叶加工技术的落后也是造成我省茶叶企业不能形成规模以及形不成茶叶大市场的重要原因。对江西而言,茶叶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而散、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婺源为例,该县的茶叶企业比较分散,其中加工企业有10多家,大多数茶叶企业至今停留在小农经济生产、家庭式经营的状态。在生产加工方面,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低,大约只实现了50%~60%的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而浙江开化、福建安溪、河南信阳等地已经达到了90%以上。(10)因此,我省茶叶即使走出国门,多数产品都在充当外国品牌的原料,这就严重制约了我省茶叶附加值的提高。

三.江西茶产业经济振兴的对策与措施和前景展望

自古以来,江西茶产业就有许多优势,这为振兴我省茶叶经济提供了前提条件。具体优势如下:生态优势:全省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中部丘陵起伏,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信江、抚河、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水源丰富。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江西生态保护良好、资源丰富。丘陵山地占江西三分之二,海拔均在350~850m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有效土层60cm内的有机质含量大于1.5%,土壤ph值4.5~6.0之间,最适合茶叶等农副产品的种植。全省森林覆盖率63.1%,与福建并列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种植有机茶叶及开展生态旅游观光茶园的有利保障。

人文优势:在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江西文化璀璨、名人辈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灿若星辰,光耀史册。我国既是茶叶的祖国也是诗的国家,早在唐朝以前,茶叶就已渗透到诗词及文化之中。历代文人雅士均把品茶看作象征谦廉、雅志、修身、健体的生活习惯。我省拥有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都视茶为友,留下了许多咏茶诗篇。江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遂川的狗牯脑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茶文化优势:茶文化在江西也有良好的群众及文化基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佳句。茶是营养、温和、纯洁、美味饮品,我省素有客来敬茶的习俗,孕含洗尘、致礼、友情、叙旧的含义。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只有在文明的国度才能实现和发展。江西应大力弘扬茶文化,把茶文化融入茶叶的产、加、销整个产业链中,是提升茶产业、振兴我省茶叶经济的明智之举。可喜的是现在有很多茶企已经意识到了这点,如婺源的“晓起皇菊”便是成功的典范,2012年底中央电视台的生财有道栏目多次报导了江西婺源的“晓起皇菊”,称赞其创始人陈文华先生是把“茶叶经济”、“旅游经济”与“茶文化”结合得最好的例子之一,并被该栏目评为2011年6个最有特色的创富案例之一,陈先生本人的教授身份使之成为最有文化的创富者,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江西茶企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基于上述几点优势,本人对于振兴江西茶产业的具体对策与措施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

首先,政府应通过基层农科所、站积极推进优良品牌的种植。例如应大面积的推广良种化种植,实施无性系良种栽培是提高茶叶产量、改善品质和减少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政府给予农户一定的财政资金的补贴及农村小额信贷的扶持,农业离不开资金及经融,通过定向扶持将品种优化,使产量提高。通过产业创新思路,实现茶产业的集约化、科学化、精制化、机械化。只有将粗放分散型的农户单独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的龙头企业带动,才能实现茶业资源的整合;科学化的管理和先进技术的运用,精制化的要求可以使茶叶生产过程变成增值过程,这样就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落后的产能淘汰出局;机械化生产能大大降低采茶、制茶的成本,对解决中低档茶的销路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建立跨区域的大型茶叶集团公司,大力培育名优产品及名牌企业。积极促进已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扩张升级并对其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要逐步培育发展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和拥有一定数量的市级龙头企业。其次创造条件组建跨区域的大型茶叶市场。制订优惠政策,引导并形成茶叶大市场。提高产品的深度加工能力,及分散茶叶市场的整合及兼并,吸引跨区域茶商的加盟,更有利于名品的推广;实行网络化销售,拓展营销市场,江西茶叶发展要不断开拓外部销售市场,不断创新茶叶营销方式,如绿色营销和虚拟市场营销等,抢占外部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第三创新机制保障农户的利益,增强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仅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还可以推广茶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企业对农户进行统一技术指导、规范生产过程、统一收购、销售盈利后二次分红,确保农民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保障农户的积极性。第四大力发展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茶叶作为茶鲜叶的加工产品,其价值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茶叶本身的品质,二是茶的加工技术的高低。我省传统的茶叶加工技术,目前还处在粗加工阶段,有的甚至较为原始,其他行业相关的先进设备尚未引进运用。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品,茶叶加工急需引入创新机制,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移,由出口原料茶为主向以茶叶精制品为主的方向转移。应顺应世界饮品追求绿色、纯生态、保健、便利、营养和安全的趋势,对茶叶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条块状、晶体状、粉末状、液体的茶叶新品,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把“茶产业”和“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我省茶叶的品牌效应,提高我省茶叶的附加值。依托茶产业基地,开发以“茶文化”为旗帜的旅游经济,以茶园的生态优势吸引各地的游客从而带动茶叶经济的发展,使茶叶成为馈赠佳品。比如说我们到杭州旅游,就会想到西湖龙井茶和杭白菊,到福建就会想到铁观音,到云南就会想到普洱茶,在这里茶叶不仅仅是茶,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象征。江西的庐山云雾、婺源茗眉、遂川狗牯脑茶、三清云雾、井冈翠绿、浮瑶仙芝等名茶,如果当地政府加强宣传,完全可以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比如婺源的“晓起皇菊”,它讲述了清朝光绪年间江西婺源上晓起村的江人镜因任两淮盐运使政绩显著,获赠皇家花园作为药用的黄菊花带回晓起村栽种,并获光绪皇帝赐名“晓起皇菊”的故事,很有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借鉴。

有了上述的政策与措施,江西茶叶经济展望势态良好。据我省海关统计,2008年1-10月江西省茶叶出口约4864吨,出口金额近1440万美元,同比数量下降2.6%,金额增长17%;2009年全年,江西出口茶叶14135.28吨,货值3315.75万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重量和货值分别增长9.77%和12.19%。据江西经济晚报2011年8月5日报导“自去年7月以来,江西示范区新增出口茶叶备案基地4个,面积1.3万亩,出口茶叶352批,9900吨,货值2580万美元,同比增长18%、2.1%和10.7%”,江西茶叶出口形势喜人,量价齐升,数据显示的结果是我省正在向全面振兴茶叶经济的目标迈进。但反观国内的其他茶叶经济大省,江西还有较大的差距:2010年,浙江省茶叶出口15.52万吨,金额3.94亿美元,分别占茶叶出口量51.3%,出口额近50%;湖南省茶叶出口3.5万吨,同比上升10%,金额6700多万美元,增长22%,位居全国第二。

建国六十余年来,我国茶叶出口改变了从生存到发展的问题,形成了较完整的生产、出口体系。中国茶叶出口总量从原来的1万吨,上升到接近30万吨。从1999年至2008年,中国茶叶在出口方面表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出口规模从1999年的20万吨增长到近30万吨。但近五年来在出口方面,我国茶叶出口稳定在28-30万吨之间,始终没能超越30万吨大关。2009年1-11月我国茶叶出口27.65万吨,出口金额约6.36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数量增长1.25%,金额上升1.4%。从此可以看出,我国茶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0年全国茶叶出口企业共400余家,出口量超过万吨企业共7家,57家企业在千吨以上。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供的资料,预计2011年全国茶叶总产量将会达到140万吨,国内销售预计将超过100万吨,中国茶叶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逐步加大,中国茶叶年出口量在30万吨左右,仅次于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

客观地认识差距,知耻而后勇,江西人不会就此止步不前。省委、省政府对振兴江西茶产业事业高度重视,有关职能部门也结合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首先,省委、省政府把茶叶加工产业列为江西省着重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其次,茶产业列入了农业厅的重点帮扶对象,今年已提供给茶叶企业16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资金贷款贴息;并在全国最早把茶叶加工机械列入到农机补贴范畴,享受了与粮食生产机械同等的补贴待遇;第三,省农业厅在安排重点推广技术资金方面,也把茶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安排了扶持资金70多万元,还额外安排了茶苗补贴资金40多万元。第四,省外经贸部门也针对茶叶产业推出了奖励政策,对入选商务部出口名牌商品的,给予35万元奖励资金;入选省级出口品牌的,给予12万元的奖励资金;对茶叶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按当年实际保费的50%给予保险资金支持。第五,省委、省政府要求老建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等都要向茶产业倾斜。这些政策的实施给我省茶叶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相信江西通过茶叶加工技术的升级、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优良品种的引进、种植资源的整合、名品产品的推广、大市场及大物流的建设、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建设、惠农政策的推行等多项措施及手段的运用和实施,江西的茶叶经济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复兴之路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