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职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范文

中职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职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职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

[摘要]在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久远,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培养中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从而更好厚植中职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职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纵观历史,曾经无上荣耀的古希腊城邦民主文明、盛极而衰的拜占庭帝国、遥远神秘的两河文明、骁勇善战的斯巴达将士全都隐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只可从风化斑驳的历史遗迹和寥寥的史书中窥得一斑。而在这些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不倒。究其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所起到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在中职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弥补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失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禹建立夏王朝到青铜文明精彩绝伦的周王朝,再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纷纷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这些文化一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骨血之中,从不曾丢弃。汉唐时期更是无与伦比,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盛唐时期的李白将自己的仙气注入诗句中,他的万丈豪情造就了中国人骨子里脱不去的豪情万种。杜甫更是在诗句里面注入了忧国忧民的厚重的爱国情感。淡泊雅致的宋词、缠绵悲伤的元曲、瑰丽曲折的明清小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经过时间的淘沥流传千年并且闪闪发光的优秀文化,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发扬光大。中职生由于初中时期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不高,基础打得不牢,没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整体学业水平偏低,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从人的成长成才需要方面看,他们更需要学习一定的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化,造成急功近利的文化、大肆消费的文化、浮夸的时尚文化散见于社会的角角落落,再加上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缺少正确的判断,导致他们热心于网络洗脑“神剧”以及“神曲”。这些“潮流”仅仅是社会对高压生活与学习状态的一种缓解途径,却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通过对刚入学的中职生调查表明,他们缺乏主动肩负起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与责任心。因此,在中职校实施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传统儒学经典和以节庆文化为核心的传统风俗文化等种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可以陶冶中职生的道德情操,坚固中职生的精神信仰,使其从乌烟瘴气的文化泥石流中得以脱身。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学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考验,有着厚重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所蕴含的道理,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中职生的“三观”,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现实社会、改造世界。有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他们才能产生更大的文化自信,从而自觉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职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学校往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很少,专门开传统文化课的学校更少,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道以职业技能傍身,只注重生活质量而忘记了精神世界的建设。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不是一个好现象。中职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职校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通过课堂渗透、活动开展,积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知道作为中职生不能光有技能,要想立足社会、服务社会,还要懂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也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一技在手、多技在身的意义,掌握技能,不仅仅是为了以后有碗饭吃,其实这也是报效祖国的一种形式,他们也是爱国者,一样受到尊重与认可。

二、在中职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探究专业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除了在哲学与人生、德育、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外,中职校还应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教师要培养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察力,钻研自己教授学科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让中职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农林牧渔专业,无论是有关定义、范畴还是整个农林牧渔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可以在其中窥见传统文化的影子。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曾记载:畋不掩群,不取麝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就是说:打猎不捕杀整群的鸟兽,不捕杀幼兽,不把池塘里的水弄干捕鱼,不焚烧树林打猎。这是在告诫后世:自然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刘安崇尚文景之治时期顺其自然、与民休息的政策,反对统治者压迫百姓,认为这是涸泽而渔,必定会使国家衰败、百姓民不聊生。道家文化创始人老子提出顺应自然也是此道理。因此,在农林牧渔课程教学中,广泛结合我国古代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深入探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使中职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且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带来的积极的文化内涵。

(二)以活动为载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形式

中职校应该尽力在校园内营造实施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展开来说也就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面。举例来讲,中职校根据自身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聘请专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课程和讲座,使学生能了解并学习到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团活动中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的力度,让中职生在社团活动的交流学习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举办校园艺术节,为校舞蹈社、琴棋书画等社团中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等后备保障;通过宣传画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以帮助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价值取向等。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力求改变中职生的文化思维方式,为中职生健康向上思维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系统性、经常性对教师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知识储备和水平的影响。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一支文化能力强、知识储备丰富、文化功底厚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中职校要经常性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老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并且给相关人才提供科研资助,与此同时组织教师去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突出的地方学习、参与文化教学研讨会等。另外,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业务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拓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和路径

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交平台和各种软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来源,因此,想要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职校还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内涵,加快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脚步,在网络中的公共社交平台(微博、百度贴吧)、私人社交平台(QQ、微信)以及各种短视频App(抖音、快手、微视)中推送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内容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类似的传播形式还有动漫、电影、晚会、表情包等,河南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唐宫夜宴图》将传统的唐朝侍女文化搬上舞台,并且利用古都洛阳的应天门作为取景地,生动地还原了唐朝侍女的活泼与灵动,霸占了好几天的热搜。中职校也可以参考河南台的文化传播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创新当中去。河南很多的博物馆将一些迷你的青铜器放入土中凝固,让游客利用迷你版的洛阳铲模拟考古挖掘开采的场景,引发了网络上一阵跟。这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寓教于乐,在玩乐中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相信这也是中职校的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中职校还应该认识自身专业特色定位,开展传统优秀文化慕课等网络课程,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注入新时代的活力而不因为局限于讲座、书本、课堂等传统的传播途径而僵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血脉。纵观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许久,其文化意义和内在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子孙的骨血当中;再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大版图上一个明亮的色块。因此,中职校作为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阵地,更应当肩负起继承和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中职生作为未来遍布于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更应该努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习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完善自身的“三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通过课堂、讲座、网络等平台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高素质,有思想的技术型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彦湄.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与路径探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5):52-55.

[2]郑波.中职学校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析[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2017(4):77-80.

[3]钱小芊.《文学的使命与担当———学习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和实践》序[N].文艺报,2015-10-14(001).

作者:陈尊雷 单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