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歌符号系统文化功能研究范文

民歌符号系统文化功能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歌符号系统文化功能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歌符号系统文化功能研究

摘要:在民歌符号系统文化功能层面,直接牵涉到的主要是作为精神文化表现出来的民歌文化与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但透过此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却包含了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皆有联系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法律、天文地理和科学技术诸方面内容。在此仅能就其中的主要点简略而论。

关键词:民歌;符号系统;文化功能

音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语言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也各具风情。民歌的文化功能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调适功能,另一类是满足功能。在调适功能大类里,教育功能、习俗功能和礼仪功能起到调适社会群体与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作用;交际功能起到调适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作用。在满足功能大类里,娱情功能与娱乐功能起到满足人们审美和娱乐文化需求的作用。至社会历史发展的后期,民歌文化的调适功能便逐渐让位于满足功能。在城市民歌中,可以看到这类发展趋向的具体表现。

一、在制度文化层面

(一)习俗功能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为维护氏族、部落或村落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而制订的各种法规,是用口传的方式在民歌里进行传承的。这些习惯法由头人、寨老或祭师掌握和宣讲,一般人不能染指,只能受这些习惯的约束和规范。如苗族的《议榔词》是一种记存公约和阐述公约意义的理歌或理词。其中记叙的多是维护生产秩序、保护私有财产和婚姻习俗等内容,是用口头文学和歌唱形式传承的不成文规章约法。此外,许多民族的婚礼歌都记有详尽的婚姻习俗,无异于本民族的口传婚姻法规。上述民歌主要是从思想或精神文化层面对制度文化产生影响。再如赫哲族民歌有许多是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他们在江河中捕鱼,在山中狩猎,常年在野外劳动,认为有的神灵都主宰着他们原始的渔猎劳动与生活;所以在捕鱼、狩猎的劳动前都要祭祀,因而,有许多民歌就与他们劳动之前的祭祀活动有关。有些歌曲受萨满教的影响,其中充满了崇拜、寄托和神奇的情感。如:流传饶河一带的《渔歌》,渔民对于能不能打到鱼,能不能打到上等好鱼,自己是没有把握的,因而他们认为这种结果完全由“万物皆有灵”的神灵主宰,信奉的渔民必须心诚,要让诸多神灵高兴,神灵高兴了,就能保佑渔猎丰收。渔猎行动之前必须表示诚心,去祈求,去许愿,说如果打到好鱼“决不忘”神灵,是一种表忠心,一种带有信任的许愿;淳朴的赫哲族先人本着“心诚则灵”的观念,把渔猎丰收,全都归功于神灵的保佑。

(二)礼仪功能在一些民族的不同规模社会性集会庆典中,民歌往往作为必唱的礼仪歌曲。例如诞生礼中的祝福歌、婚礼中的婚礼歌以及成年礼、葬礼中的民歌,都在这些人生仪礼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仪程。在家庭聚会和村寨庆祭活动里也是这样。例如新疆蒙古族额鲁特人的家庭宴会必须按家庭成员的辈份、长幼或性别区分依次唱相应的酒礼仪式歌;彝族、傣族、拉祜族等在祭寨神的活动中都要唱相应的仪式歌。此外,在许多民族历史上均存在过的图腾乐舞也都具有氏族或部落仪式歌的性质。上述民歌主要是通过人们直接的社会参与,在歌唱行为方式里体现出对制度文化的影响作用。

(三)群聚功能在一些民族的节庆聚会中,群体性的民歌演唱活动,其参加者往往不分年龄性别和地位阶层,具有全民性特征。致使在一定的群体中,人们的首属关系与次属关系在范围、规模上难以区分。这种场合举行的民歌活动具有强化群体的凝聚力与向心性,巩固人们的文化趋同心理的作用。

(四)交际功能世界各民族的民歌都有着不同的风格、体裁和形式,民歌的概念与范畴以及对民歌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一般认为,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而流传的歌曲。在很多情况下,不同氏族、部落或村寨的人们是在歌场上认识的,通过对歌,有的成了朋友,有的寻到恋人,甚至能出现“欢歌一曲泯恩仇”的感人场面。在这类场合,民歌能起到让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互动、沟通和交流的作用。这类功能是语义功能层级中传讯功能的延伸。如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感情所演唱的抒情性民歌。大多山歌是在户外歌唱的,也有部分山歌在室内歌唱。它在广大农村广泛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二、经济文化层面

在经济文化层面,民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精神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曲折、间接地反映出来。劳动号子通过音乐节奏统一号令的作用,或可称为一种“协调功能”。它具有的振奋情绪、消除疲劳的作用是通过娱情功能和娱乐功能得以产生。在一些民族中,为了避免灾祸,保障生产,往往还要举行祭谷神、雨神、猎神、山神等祭祀活动。这时所唱的祭祀歌便具有礼仪功能。或可视为“娱神功能”,是语义功能层级中传讯功能的一种变异形式。有明确的娱向,但无具体的目的物。此外,叙事古歌里的《十二月歌》、《生产调》等具有更为间接的经济文化意义。是通过叙事古歌的教育功能得以发挥潜在的作用。总之,按以往的学术习惯,人们把上述各种功能内容统称为“社会功能”。据本人理解,这种解释仅包括了上述民歌为制度文化服务的部分内容,以及民歌在作用于其它精神文化和物质(经济)文化领域时必须通过制度文化这一媒介层次的状况,说明其实用性特征,而未能反映出民歌文化中蕴藏的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内的全部功能内涵。从此意义上说,“文化功能”是比“社会功能”更为完整、全面的概念称呼。

[参考文献]

[1]沈洽.音乐文化的双视角—民族音乐学的一种新定位[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3.

[2]李震.东北艺术史[M].春风出版社,1992,8.

作者:吕媛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