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实施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激荡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侵蚀。西方文化对个体主体性和国家民族性有一定消极影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表现出文化冷漠、文化自卑等文化心态,文化自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如何把握时代特性、结合本国实际,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特性和先贤思想,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功能,创新教育理念,重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情感和文化自信态度,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需深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价值意蕴;实施路径
随着全球化和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技术等工具理性在提升人类进步方面的局限性逐渐呈现,民族精神、文化软实力等价值理性被逐渐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色,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其蕴含的特性具有较突出的人文教育功用。新时代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文化知识的共同体,肩负着提升大学生文化感知力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背景下,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主体性,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功能,彰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多元、博大精深的包容性文化体系。它不仅包含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文化派别遗留的文化遗产和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也吸纳和包含着异质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不仅反映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气质和信仰,也是推动我们民族在各种文化激荡中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原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传统作为一种生成性的存在,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背景,因地域差异和民族传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质,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国传统文化开化的时间早、文明程度高,是绵延至今极富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体系。回顾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多年的孕育发展史,虽然经历了各朝各代的变迁和更迭、政治强权的摧残、外族文化的入侵、西方文明的冲击等严峻考验,但它仍凭借强大的生命力被延续和保存下来。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曾对人类文明做过研究,认为人类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26种文明样态,这些文明形态大部分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或中断,只有中华文明体系是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化形态。尽管它也曾历经破坏和分裂的劫难,但文化统一始终是中华文明的主流形态。“(中国人)比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1]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包容的价值追求在世界文明中备受推崇,并且在吸纳融合各种优秀文化之后,更加根深蒂固,历久弥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开放多元包容性特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包容万象极具张力的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吸纳性特征,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总是能以开放的姿态、非凡的包容精神融合和同化外来文化,这种强大的融合张力形成了中华文明共生共在的和谐发展局面。从传统文化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法、墨家等多元文化派别的文化为内核,同时也积极吸纳外族、异国等异质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涵盖了上到治国理政政策、下到个人修身规范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含了人与自身、家庭、社会、国家、自然关系处理的哲学和智慧,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一格的文化理想和品格。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思想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和频繁,中国文化也在多元价值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地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等优势特征将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
(三)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的主体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铺垫的伦理型文化,其文化内核讲究天人合一,崇尚道德、人本和谐。在“重人”基础上建立了与之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倡德教为先,尊重人的差异性,重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诸如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教无类”“知行合一”等理念都反映了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尊重。文化自信教育蕴含着主体认知和自我价值肯定,因此在高校的教育功能方面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激发,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自觉能动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具有明显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育人功能,高等学校在育人方面应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塑造学生文化品格,调动大学生参与道德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的积极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的价值功能
随着全球化和后工业文明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更加强调文化软实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如何在充分把握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哲理和价值,形成大学生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认同,提高自身的文化鉴别力、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
(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4],大学的育人功能在于利用文化资源对个体进行形塑,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功能性的头脑训练,更应该关注道德和人格的养成。德育正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最深层次的内容,将道德作为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从而形成个体完善的人格。正如纽曼所说的,“教育,意味着施加在我们精神本性之上的一种行为,以及品性的形成”[5]。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明人伦”,注重伦理、道德、人格等精神层面的塑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教育“以道德修养统摄之”,先秦《大学》的教育追求为“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目标是造就有理想人格、注重道德操守的人[6]。将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体系中,积极塑造具有高尚情怀和完美人格的现代人才,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实践、思维方式和价值诉求,它对人的形塑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文化自信的教育体现在精神信仰层面,反映在高等教育层面则体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上,可以说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自信。在当今多元文化复杂交织的社会中,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大学生学会向善的追求、理解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尊重和爱惜自然,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文明和谐意识,形成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等教育依托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经过几千年淬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沉最独特的精神信仰和基因标识,其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文化素养的集中沉淀。在利用文化唤醒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引导他们坚定信仰,提高他们的文化格局和人文素养方面,传统文化的优势是其他文化不能比拟的。“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7]继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重塑大学精神,构建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和道德高地,提升大学生文化品味和鉴别力,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动去创新自身的文化,从而用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中国文化、世界文明走向,构建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
在多元文化价值并存的今天,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追求软实力因子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资源性的意义。“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一)理念先行,重视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教育作用新时代新使命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因时而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呈现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和价值关怀。传统文化思想蕴含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因素都要求在育人方面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道德情操和完美德行的塑造。学生作为大学文化主题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因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关注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大学教育必须遵循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贯之教育的全过程。这种理念与对待多元文化的态度是相通的,即用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主体。
(二)创新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优秀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提升,并不意味着处处复古和拟古,而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利用通识教育多元灵活的优势,精心安排设计,运用多种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和传递给大学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和感知的兴趣,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悟传统文化的真谛和魅力,从而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其价值追求和文化自信,这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所不能代替的,也是文化教育的含金之处。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9]。
(三)营造氛围,加强浓郁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作为文化和知识的共同体,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也是其灵魂所在,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养成至关重要。“每一所大学都可以是一座文化堡垒,而这座堡垒的铜墙铁壁正是深刻印在大学身上的理念和信念。”[10]大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它承载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文化;同时,大学承载的文化又是超越民族的,它与世界文化是息息相通,并在交流贯通之中发展和丰富自己的文化。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在充分认知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依托自身特色加快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面向未来的大学校园文化,充分深入挖掘校内外文化自信的教育资源,广泛灵活地利用文化自信教育的新载体新形式,积极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满足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和提升的多元需求。
(四)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搭建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新媒体和信息知识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教育的空间组织形态和模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等内部肌理。新媒体的开放性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但其虚拟性也大大削弱了学生的文化鉴别力和文化实践性。高校需要将网络宣传和教育纳入高校建设体系,明确网络宣传文化发展方向,将其打造成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平台和弘扬校园文化的新阵地。在此阵地中积极建构大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排除多元文化中不良文化的干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化认知、文化甄别的能力;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寻找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耦合点,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创造适宜的网络空间;积极构建大学生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争取网络文化主导权,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多元格局,不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
[1][日]池田大作,[英]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157.
[2]谈传统文化:抛弃传统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EB/OL].
[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4]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
[5][美]安德鲁•德尔班科.大学:过去、现在与未来[M].范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5.
[6]刘学燕.书院制模式下大学人文教育的回归与重塑[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4).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8]高长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N].光明日报,2016-09-05.
[9][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3.
[10]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大学的教育理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4.
作者:刘学燕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