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范文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要:以来,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推进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过分重视技能培训,而忽略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等问题,导致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不足。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必须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认清中华传统文化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

报告明确了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认真贯彻党的精神,要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真正增强中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领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实现高等教育“以文化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一、相关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后,西方世界将目光投向了博大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称之为东方文化,并开始反思西方,转向东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参考系学习东方智慧,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国内学术界除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也日益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正逐渐受到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各个方面得到锻炼,不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故步自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人格修养,使他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视角比较多,但系统地对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且不够深入。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应承认以往中华传统文化在专业教育中的缺失,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课程整合与重构。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内涵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无所不包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因生活方式不同而拥有了不同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使用和传承的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它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多元共生的文化体系。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汉语言文字、物质遗存、中华美德、中国精神、文化典籍、中国艺术、中国文学与史学、教育思想、民俗文化。汉语言文字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具有极强的信息承载力;物质遗存如出图文物、历史建筑、古代工程见证了中华文明之脚步与发展进程;中华美德与中国精神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涵养了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优化人格、提升人生价值;数量可观的文化典籍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承载了历史内涵;形式多样的文学艺术,如诗词曲赋、书法绘画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中国的学术思想启迪、提升智慧、激励精神;中国的教育思想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对治学和教育具有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朴素的思想基础,熠熠生辉的人本精神,以伦理道德为亮点,追求和谐,倡导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推崇求真务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的特点[1]。中华历史文化悠久,且从未中断过,具有顽强生命力,以汉民族为基础广泛吸收了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以滚雪球的方式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凝聚力。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文明,中国人对土地有天然的感情,视勤劳为美德,中华文化具有朴素的思想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内心的和谐。中华文化以伦理道德为基础,强调做人谦虚、有志向、身体力行、宽容忍让、克己内省、重义轻利。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如塑造了勤俭朴实、尊老爱幼、知恩图报、宽厚仁慈、诚实守信、重义轻利、谦和礼让、大公无私的中华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无所畏惧的担当,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砥砺崇德向善、虚怀若谷的人文情怀和中国精神。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现状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中华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变成地球村,各种文化良莠不齐纷至沓来影响了年轻人,现在的大学生渐渐远离了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无从谈起。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不够重视,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成为冷门,在国内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地位更低,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表现出重视技能而忽视人文,重视实用而忽视修养,重视现代而忽视传统[2]。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不理解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不足在目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普遍缺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熟知度不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构成不了解,缺乏文化自信,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已跟不上时代,更愿意追捧外来文化、流行文化,倾慕快餐文化和享乐主义。多数学生对人文素养缺乏主动的追求,忽视文化传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于“中华文化”课程与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选择这类课程,就算选课,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文化断层,学生没有循序渐进地学习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之美难以被学生欣赏,被现实遮蔽,变得高深、抽象,学生难进入,学习难度大。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教育资源。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人文教育衰微,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知识和专业技能,多以功利主义为导向,忽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认为“中华文化”课程可有可无,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融合传统文化的专业教育机制,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显得内容单调,方法陈旧,没有发掘出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衔接途径。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结合的更是微乎其微,特别是传统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过分担心学生实践技能不足,在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导致了轻理论和文化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但创新能力又不足,理论素养也不够,发展后劲儿不大。更忽视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较重视物质利益,对人文积淀的增强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所欠缺,缺少“德”的教育贯穿。

(三)职业道德培养不够与之对应的是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中很少涉及。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总和[3]。目前应用型本科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已经非常重视了,各院校都有较为完善的专业实际操作的培训体系,却缺少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相异。重利益、重实际功用,缺乏对学生爱岗敬业、艰苦奋斗、诚信守信的职业态度的培养。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更无法将中华传统道德修养融入职业道德的教育中。要解决目前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和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养问题,需要重新规划与整合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精神中的有益部分融入专业教育中,使学生感觉传统文化既对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有所帮助,又有助于专业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更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民族形象。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中的价值

(一)增强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文化自信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并确信自身文化的重要价值和蓬勃生命力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4]。文化自信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密不可分,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担任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5]。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形成的文化自信,可以避免形成盲目文化自傲、文化盲从和文化自卑的不良心理[6]。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认同,中国的文化自信离不开中华文化认同,它是中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成为国家人才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

(二)提升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习得人文知识,逐步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在实际生活中彰显人文行为的总和”[7]。它反映出了一个人丰富的思想、高尚的道德、顽强的精神、平和的心性、坚定的意志和高超的智慧。人文知识的缺乏,没有传统文化底蕴,就算实践能力强也难有更好的发展。人文素养看似无用,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进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近年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导致人文素养的教育大打折扣,因此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修养的作用体现在可以陶冶性情上,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释家的美学趣味,形成了极具美学韵味的生活态度、艺术形式,这些对于学生性情的陶冶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智慧、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可以坚定人的信念、振奋人的精神,同时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可增加人的智慧。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一定是具有人文素养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的专业教育中,是响应国家人才需求政策的表现。

(三)塑造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需要。过去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关注的是其专业实用性,而“工匠精神”的提出,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认识。“工匠精神”是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范畴,是一种对事业的极致追求而秉持的信仰和态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的内在特质[9]。所谓的“工匠”不仅是掌握一技之长,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怀,有社会担当、注重细节、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人,而这些精神是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找到支撑的。“工匠精神”本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工匠”俗称手艺人,指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表现德艺双修、心传身授、体知躬行,精益求精,强力而行,即“向善”的价值追求,“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志向。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工匠精神”是重视对文化的坚持与传承。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在生产、服务一线具有操作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这些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时应该融入的精神因素。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在融入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同时,传承博大精神的中华传统文化,秉承文化教育、技术培养与“全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目的,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既有科学知识又富有人文精神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具有认知、教化、凝聚、传播的作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思想精髓,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青年更具有肩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要知道它、了解它、喜爱它、使用它、涵养它。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是缺失的,导致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高才.中国文化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3-16.

[2]张锋.浅谈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构建[J].新西部,2010,(12).

[3]武晓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4]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5]费孝通.费孝通论文与文化自觉:第2版[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6]邱柏生.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

[7]王石径,顾肃.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与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6).

[8]赵洪兵.高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

[9]邓旭升,何向东.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当代诉求、哲学维度及路径探索[J].教育探索,2017,(5).

作者:吴建冰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