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设置范文

浅谈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设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设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传统文化通识课程设置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高职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持通识教育理念,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其中把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接的思路,把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社团的指导联系起来,对于其他地方院校通识课程的改革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地方文化

引言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开展,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通识课程的教育及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高职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教育内容还不够科学规范,教师的传统文化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高校也缺乏高水平的传统文化教师。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秉持通识教育理念,组建了传统文化教学团队,进行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经过不断地思考探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我们体会到,高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它相较本科的教育更应注重实践过程,更应重视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总结以前的教学,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二是积极挖掘多方面资源,对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和改革;三是把地方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联系起来。

1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识教育是以“全人教育”为最高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备社会关怀、创新思维及身心健康的现代公民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性和心理品质,传统文化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担负重要职责。有些学校仅仅把传统文化类课程作为点缀和边缘课程,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这类课程的教学及研究也处于初级的阶段。学生对基本人文历史知之甚少,国际国内事件漠不关心,仅仅学会了技术,缺乏应有的智慧。文化课教学主要在教室进行,教具等需要老师携带,某些不便携带的教具等只能通过图片观赏,学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极大影响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和理解。为改善现今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缺失,提升通识核心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我校召开通识能力指标规划相关会议,依据学校的发展教育目标“明德利器厚实笃行”及通识教育目标,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应培养学生通识能力,提高毕业生软实力的教学目标。软实力是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养成遵守法规、社会礼节与公共秩序习惯,正确对待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方面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自己对别人诚实,信守承诺,关心家庭成员,乐于助人,容易与他人相处。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具有批判性的价值判断力。核心指标概括为:有艺术涵养、伦理道德反思、思维与理悟、发掘问题能力。其核心规划的目的在于培育本校同学的软实力,有效建构正式课程与潜在情境,使逐步提升其发展的竞争力。

2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构建原则

本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通识教育课程旨在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养获取知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基本素养,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传统文化课程通识在于推动经典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统与现代经典的智慧;规划阅读与写作课程,提升学生品德教育及阅读能力。通过人文艺术的陶冶,培养学生美感经验及生活能力。以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通识教育环节应融入“励志成才•匠心筑梦•爱心奉献”的“励园”品牌文化元素,创新专业文化育人载体与活动,搭建多种形式文化建设平台,营造专业文化育人氛围,将文化育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整合资源,彰显学校特色。坚持通识课程的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了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领域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符合通识理念和宗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适合高职层次学生学习,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内容应整合我校各类教育资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内容应当让学生在获取广泛知识的通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以及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素养等能力的养成。

3传统文化课包含的主要内容和课程设置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其内涵非常丰富。除过观念文化外,有历史文物,制度文化,民族风俗。[1]内容包含有: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中国民乐、中国象棋、书法、国画、文字;传统节日;诗词;戏剧;建筑;中国汉语(对联、谜语、歇后语、成语、绕口令等);中医中药;民间工艺;中国武术;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服装;茶文化等。基于高职学生在基本语文与沟通技能训练方面的不足以及目前职场环境强调敬业态度、团队精神之趋势等因素,本校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以符合人文素养、人生关键能力为导向,并且加强与各学院专业的联结,以达成校训“明德利器厚实笃行”目标。学校制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强调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在通识课程体系规划中把大学语文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礼仪等课程作为必修课。选修课主要由自然社科的文化类、艺术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类、军事理论类、体育类等课程构成。对于选修课的内容,学校统一安排审核把关,保证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内容分布合理、内容全面、目标科学。

3.1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通识课程一个重要内容

我校设有人文素养培育模块和福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模块,主要内容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主要以选修课程形式学习。人文素养培育模块课程以传播社会科学等人文素养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丰富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家训”“唐宋诗词鉴赏”等。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思维方式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促使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福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模块课程整合我校各方资源,开发以人为本,既有福建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又有创新性的地域特色课程,承载和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区域文化的“福建地方特色文化”,展现古文化的“福州风俗文化”,“健身气功“养生太极”等,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关注。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而真实地呈现,既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又有自身的特点和侧重。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2]教学将传统文化课程与地方传统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建立传统文化工作平台,创立“励园文化”品牌,围绕励园主题,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评话、福州伬艺保护单位福州市曲艺团合作共建福州伬唱、福州评话传习基地,以“励志成才匠心筑梦爱心奉献”为内涵对应点,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开设“励园讲坛”,每周一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以点带面,对地方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充分利用地方名人资源,从闽剧始祖曹学佺生发出去,民族英雄林则;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台湾近代化奠基人和领导人,为保卫和建设台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的沈葆桢;变法维新的林旭;辛亥革命的林觉民等名人渐次进入学生的视野。地方文化名人不仅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过贡献,他们也是弘扬优秀文化的典范,地方名人的优秀品无疑会给大学生品德修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3.2依托校级社团、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学习

配合学校重点发展特色,本校在已经强调艺文与美学涵养氛围的基础上,规划举办各项活动,主要包括:动态优秀传统文化展出活动、座谈与研讨、举办校园生活文化节。课程授课教师除本校专业教师外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聘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等担任课程负责人。透过这些潜在美育与艺术涵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功能,不但具有人文的素养,更有美学的体验认知,有助于其品味生活的能力提升。建立国学社,曲艺团,书社,中华武术等传统文化社团,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宣传传统文化经常化、制度化和实效化。通过曲艺演出、对外交流等形式推进曲艺进校园活动的生动性、专业性。通过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文化经典大家讲、文化沙龙,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与大学精神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场景记忆,将大学精神的具体思想通过故事的方法生动地呈现出来。儒风秀团队的汉服文化展示、礼仪展示、规范汉字书写展示等已成为学校极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品牌,让仅仅停留于人们脑海中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使这种根源于生活的力行教育作为道德内化和人格完善的过程。经典诵读活动采取自拍自演形式,拍摄地点选在荔枝林,彰显我校“励园”文化。服装选择民国学生装,表达敢于求新求变的热忱与激情。女学生朴素,淡雅,知性。文化沙龙大家讲活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故事的形式与大学精神联系起来,将大学精神的具体思想通过故事的方法生动地呈现出来。“艺”间雅室红袖添香工作室,“励园茶香,礼赢未来”展示活动,本着“展示专业礼仪风范,塑造最美职业形象”的宗旨,教学相长,文化绵长。社团活动积极有效开展的一个原因是本校为社团成员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国学鉴赏》《职场国学智慧》《民族民间舞蹈》等,每项活动都强调以人文本,以德为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谦虚谨慎、刚健有为、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等文化精髓贯穿在各项活动中。慕课也是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中华诗词之美》《国学与人生》《中华文化选讲》《中国传统文化》《诗经爱情诗》《艺术与审美》《笔墨时空》《二十四史名篇导读》等,课程学习程序化,开课前期有课程简介和内容提纲,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手册的培训;后期有网络通识课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情况汇总。实践中我们发现,把社团活动、地方传统文化转化为通识教育教学资源的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鲜活的内容,加大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留,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扩大地方传统文化的对外辐射和影响。

4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较为宽广,需要建设一套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多样性和涵容性的课程体系。其内容涵盖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课堂教学要注重和课外实践相结合,以完善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待进一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方面,如古文化遗址、古代书院、古村落、近代名人故居等,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感知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的丰富内蕴,使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密切联系,相互支撑。以本校为例,福州文化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可开设“三坊七巷”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主题式教学”,重要议题课程如,两性教育、生死教育、服务教育、民主法治等,以展现全人教育之通识理念。书法史与书法技巧等只是通过选修课学习,涉及人数少,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课程形式应呈现更为丰富的实践内容,可规划软实力相关研讨会,设立读书会,学生创意展览室,以激发与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另外,校本教材少,如可开发相关古村落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们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5结语

习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5]传统文化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通识课程一个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学习,不仅有利于为传统文化教学提供鲜活的内容,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扩大地方传统文化的对外辐射和影响。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同时,应结合本校优势积极有效各种建立传统文化工作平台,把宣传传统文化,力行传统文化经常化、实效化。期待建构完整的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图,现有的通识教育中心加入本校各学院代表,学生代表,具备全校性课程规划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校际合作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2006(4).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3]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78.

[4]李刚.论地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13.

[5].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作者:由亚萍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