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关系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内容、方法上存在诸多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传统文化资源强化教育对象的文化自信、坚定教育对象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场景
古代典籍曾指出,“传者,相传继续也”“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无论是“传”,还是“统”都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以及前后相继的关系。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清晰地了解到两千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能清晰的把握文化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能通晓每一个汉字的音形演变过程,正是由于传统文化发挥了记事、载道、化人的作用。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谁也不能脱离传统而生存,因为我们还在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影响了我们。当我们能够独立开展社会实践的时候,传统文化已经通过社会化教育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思维习惯中了。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109)中华传统文化就是这些“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历史条件。它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的发展就不能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3个层面12个方面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对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富强”的思想底蕴;“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则为民主的内涵;“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对文明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最明显的标志,等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传统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接纳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其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呈现出新的气象,形成了新的传统。郑永廷等人指出“民族文化不仅是指中国古代文化,还包括现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2]。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共同构成了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晚于广义文化而出现的文化子系统,本质上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反思、甄别、借鉴而形成的价值观教育,涉及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确立或改变。作为社会共同体得以存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对凝聚社会共识、引导主流观念、抵制错误思潮具有重要作用,它在当代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讲,这种统一有着内在的逻辑基础,毕竟它们两者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都是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二者存在诸多相关性。这些内在的联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传统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
1.在教育对象上,都注重人格塑造。传统文化的“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在价值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即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培养符合一定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主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主体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对于君子人格的设计蓝图,历代中国人接受最广、吸收其他人格模式优点最多、在中华文化广袤沃土中扎根最深、与中华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叠面最大。”[3]君子人格之所以异于别的人格,在于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这样的人能够“坦荡荡”“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能够“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能够“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能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君子人格基于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社会现实而形成,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君子人格在今天也同样需要,它是人的现代化在道德上的体现。
2.在教育内容上,两者存在一致性。用什么样的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育人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古往今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始终是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不但在古代社会得到大力弘扬,在当代中国也极为需要。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中的革故鼎新、实事求是、天人合一等,传统美德中的精忠报国、见贤思齐、礼义廉耻等,人文精神中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俭约自守等对于我们建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安顿人的心灵、抵制西方消费主义的诱导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内容曾广受批判和轻视,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当我们对“道德滑坡”“价值失落”等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反思时,才发现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文化基因正隐藏于此。
3.在教育方法上,都强调以文化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用纯政治的形式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不但无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而且会有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及其工作者的声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板起面孔的生硬说教,而应该是内涵丰富的文化滋养。当前,学界普遍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多的回归文化性,用文化的方式来濡化人们的思想才容易被理解和遵守。文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是“悟”,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通过道德理性来自觉自察,实现内在超越;外在的是“化”,通过柔软的方式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教育者主动认同价值观念。不管是内在的“悟”还是外在的“化”,都需要锲而不舍地“积”,最终实现由少成多、由小变大,由量变达到质变。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沉淀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意识,以潜在的方式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生活观念、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要切实发挥其对人的价值共识凝聚、精神状态提振、和谐心理培育的作用,就不能不重视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当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内在统一,把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融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其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1.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基于对本民族文化认识而形成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相对于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还需要拓展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话语体系等。很多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言必称希腊”,动辄就是外国学者怎么说的,对自己的珍宝却不认识、不熟悉或了解不多,真可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如何重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优秀传统文化当作自己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对其弘扬、传承,让中国人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对世界其他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深受传统文化浸染走出来的中国人一定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有抱负的胸襟、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各种挑战。
2.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和现代的创造性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道路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红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表述,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忠于信仰、坚定理想、顾全大局、甘于牺牲。邓小平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革命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离我们很近,从其萌芽至今只有100年时间,它以其历史真实性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勇于前行。我们要把这种红色精神变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价值指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实践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还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正如指出的,“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P16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而且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由于传统文化是以“日用而不知”的方式作为社会存在的,用它来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受者来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有利于接受和认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郑永廷,罗姗.论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动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主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钱念孙.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06-13.[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丁恒星;焦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