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形势下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中小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引领者,肩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发扬重任,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对青少年必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对提高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文明修养、素质养成具有着积极而深渊的指导意义。但目前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却不遂人愿,不仅缺乏常态下的教育手段,更缺乏长效机制,这样就不得不让人担心,缺乏传统文化教育专家、缺乏社会舆情的引导,更缺乏家庭教育的最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出路在哪?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更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更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改进措施;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人对中小学生乃至全民族的教育水平普遍要求增强、提高,我国素质教育的帷幕逐步拉开,但始终处在起步层次,如今互联网加与各种传媒的发展,更是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实质上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的进程,如何让中小学生爱上传统文化,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纵观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改革势在必行,这个改革必须跟上新形势的节奏,否则会直接影响倒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甚至会影响到日后国民文化素质的养成。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土化教育构成了各国特色教育的基本方针,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整个国内教育界需要关注、急需解决的焦点课题。很多课后补习班、学习班已经陆续开展了国学讲堂,全民兴起了国学热。这种现象及这种新形式的课程能否从本质上令中小学生重拾起传统文化,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肯定一点:没有学校、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会在这种随波逐流的学习中将传统文化变了味道。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应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现。而目前的教学形式,多数掺杂着商业味道和作秀的痕迹。同时,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多学生只爱西方摇滚乐,喜欢吃着汉堡品着可乐,打着植物大战僵尸,看着海盗王,过着圣诞节甚至情人节,而传统意义的节日比如中秋节,则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多放了几天假而已。这样的教育实在谈不上传统文化传播的是否开展到位,但已经成为了不能忽视的现象,需要引发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个人认为,目前的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内容的枯燥单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吟诗作对,更多的还包括经典文章的朗诵、传统孝道的发扬和传承。虽然目前政府增加了传统节日的假期天数,但很少有学校真正将这个假期利用起来,教会孩子一些相关节日的民风民俗。其次,是学校课程安排上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拿来进行立体性传统文化教学,这里指的“立体性”教学,指的是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多方面来进行课程设计,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法课、朗读课中,而是要扩散到整理设计中区,将古代乐器融入到音乐课中,将考古发现的古话引入美术课中。第三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方式,将课堂从学校中搬到博物馆、各种巡展的展厅当中,让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现场实物展览开拓中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再被动的进行“填鸭教学”,在学习中爱上传统文化、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堂上体现的内容建议
首先,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应该根据学生年龄进行教材的选择。比如,小学生应该将《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唐诗三百首》进行早期的启蒙阅读,在学习的时候需要配合上老师的指点,教师要提前做好备课,比如在传授《弟子规》的时候,可以辅助故事情节、情感朗读、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孩子们将课本上的内容和人物,读活、读懂,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初中阶段的青年学生,则应该选择《论语》、《道德经》及《春秋》经典课程,同时辅助进行民间剪纸、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方面的文化渲染,让孩子们在听得懂歌剧、看得懂芭蕾舞的同时,不会忘记传统文化中的国粹也拥有着无穷不尽的魅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应该通过开展考古百科、曲艺探索等内容,来扩展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及自身修养,从而将传统文化体系完整贯穿。其次,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应该强调中小学生每周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时间不受“数理化”这些应试科目的影响,而被教师随意取消、剥夺,甚至应该考虑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在小升初、出升高中都要按照分数进行兑现。学校、教师对传统文化学科有了相当高度的重视,学生、家长才不会将传统文化当成纸上谈兵、应付了事。最后,学校方面应该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组织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积极性。可以开展诸如:践行传统文化作品展示的活动,让学生们根据近期来到的节日,春节举行窗花大赛、元宵节举行猜灯谜大奖赛,在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来更好的用行动来诠释民间艺术的精华和魅力。另外,定期举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可以将一段时间学生们看到、听到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串联,分组进行讲解及表演,并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这样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应该利用寒暑假,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去探求所知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将书本的知识运到生活、学习中,这样的引导手段不失为一计良策。
四、结语
枯燥单调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现在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创新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多种教学渠道来为孩子进行良好、有效的引导工作。同时,校方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大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投资,改良教学条件。相关主管部门应确保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定期开展调研工作,督促基层学校落实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强化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视,才能携手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焦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07).
[2]金元浦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25.
作者:于向辉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