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诗传统文化的多元阐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和谐融合的大家庭,留下了无数名传千古的优秀作家作品和丰厚的文化传统。在这些丰富的文化中,浸透着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就是这种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去浴血疆场,报效国家与民族;去励精图治,造福桑梓黎民百姓;去潜心磨砺,创造科技与文化的奇迹。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融进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成为民族生命的灵魂和民族发展与振兴的不竭动力。
而中国古代诗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中国被世人称为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与文化文明的神圣象征,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结构、思维模式、人文品质等。可以说,读中国古诗,就是在浩瀚的书海里翻阅传统文化的书简。通过解读贾岛的五绝《寻隐者不遇》,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寥寥几笔,浅浅几行的诗句看似简单,好像就讲一件寻人未果的事,但如果我们细细解读,慢慢品味,就可以发现他字里行间,无处不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就像一壶浓酽的老茶,令人回味悠长。
1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舍由人,行藏在我”等思想,给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以极大的影响。诗中的“隐者”是解读全诗的关键。在世人的眼中,隐者应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视仕途如粪土的高洁之士,诗中这位隐者则是他们的代表。而本诗的作者贾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名重一时,但屡试不中,怀才不遇的著名才子。不难看出,贾岛对于这种隐逸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二人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也就解释了贾岛为什么会不辞劳苦,大老远地跑到山上去寻访隐者的原因。
2诗化生活,表达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古诗采取问答体裁,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了作者寻访隐者的经历。访友未果,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极平常的事件,而诗人却以诗的形式进行表达和描述,体现了诗人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诗化,也展示出诗人用美学的心灵去观察社会,美化生活,诗化人生,体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本以为找到童子,就一定能找到隐者,可是隐者却不在家。诗人的情绪由兴奋滑向失落,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冲突。“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是,隐者并未走远,就在眼前深邃的大山之中。可是在云蒸霞蔚、白云飘渺、安谧静美的连绵群山深处,怎样才能找到那位神龙般的隐者?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迷,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令人感到意蕴悠远。
3体现了中和敦厚的传统精神
季札强调“忧而不困,曲而不屈”的诗歌特点。孔子称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精神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一种文质彬彬、隐秀知仁的形象。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需要“修齐治平”,不断修炼自己,反省自己。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成所不和或缺的基石。孔子曾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隐者深居山中,与松涛做伴,与白云为伍,与虫蛇为友,生活肯定是清苦的,但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独善其身、著书立说、兼济苍生。采药卖钱那样的商业行为一直为儒家所不齿,他采药的目的是为了治病疗伤,解救苍生于水火,不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亮节,浩气逸韵的中和精神吗?
4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崇尚“仁民爱物”“民胞物与”“推天道明人道”“推人道到天命”等思想。天人合一,即君子自强不息、乐天安命。天,就是大自然。隐者深居山中,并未泯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深居简出,采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铸就了他清新含蓄,与天地共存的品格。而这一切,又通过诗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注解,创造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深刻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读中国古诗,如品一杯香茗,如观一抹风景,如吟一曲恋歌,如行一段险道,让人多愁善感,遐想无限,回味无穷。站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一神圣的殿堂前,我们总有一种渺小的感觉。所以,我们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在浩瀚的诗海里遨游,在耸然的诗山上跋涉,在无际的诗路上徜徉,“博览约取,厚积薄发”。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去领略中国古诗的神韵,无法通过诗歌与古人进行情思的交流,也无法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
作者:郑建伟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珞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