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聋校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古诗词承袭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开始至今,依然亮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看到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民俗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历史。由此可知,初中语文具有教育学生传统文化的功能。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古诗文教学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由生活提炼而来的,必然具有生活气息,不管哪门科目,都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诗也不例外。例如,教师讲授《水调歌头》时,可先在课前播放其歌词版,将学生在歌声中引入课堂,进而学习新课。这种不同于平时枯燥无味的全新教学方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切身感受诗歌的巨大魅力和乐趣。其次,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全文,以了解作者苏轼深切关怀朝政、希望回京做官的悲切心情,并体现作者饱受离别之苦后,对他人的美好祝愿。而同一首古诗词,在为聋哑学生讲授时则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仍以《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应先将其歌词版以手语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引出新课内容,由于聋哑学生很难理解书写内容,那么教师可先找出古诗的重点词语,然后通过手语详细讲解词语意思,进而讲解整首古诗的意思,并以丰富手语语言让学生切身感受古诗作者悲愤的心情,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熟练背诵。
二、品酌名句,加强情感体验
名篇中的每个文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琢磨,并融入作者情感而形成的。分析古诗词时,既要明确诗眼,又要学会分析其优美意境,以体会诗人情感。例如,古诗《江雪》,其以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作为写作背景,在诗中运用衬托、对比的写作手法,以体现千山孤舟上老翁的渺小,并通过鸟飞尽衬托老翁孤寂的垂钓情趣,且安谧的画面烘托出作者波动的心情,进而写出作者出淤泥不染、清高脱俗及桀骜不驯的个性,以及小人当道、被贬及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教师为聋哑学生讲解这首古诗时,亦可采取上述方法,以手语的方式让学生品析诗句的同时,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重视积累并反复朗读
名言警句的共同特点就是注重积累。比如,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都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成就事业和学习也不例外,都需努力奋斗、不断积累,且积累是成功的前提。而学习古诗文不仅要注重积累,还要大量诵读,以培养语感。语文属于文字学科的一种,需要练习口语以获得其内涵。而学习古诗词这种传统知识文化时,多读益于学生理解。名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体现了积累和读的重要性。聋哑学生学习古诗文时,同样需要积累,但无法练习口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大量默读,以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把握古诗文的精髓
与文章的文眼一样,古诗也有诗眼。而诗眼指的是古诗中体现作者情感的最佳句、字及词,且诗眼具有传神、准确及生动等特点,也能体现作者的炼字能力。例如,古诗《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其中的深字一语双关,在说明水深的同时,还体现出作者李白和友人较深的友情,将潭水之深和友谊之深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聋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时,仍然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手语,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并让学生体会其生动及传神之处,进而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结合古诗词背景加以理解
一般情况下,古诗文分为离别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四类,有些是诗人有感而发,有些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所以,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可详细讲解诗人及写作背景,以便于学生把握整篇文章。例如,学习《春望》时,教师可详细讲解人们痛苦生活的社会现状,以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若不详细讲解,学生可能望文生义,进而无法把握这首诗的中心思想,那么也就无法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教师为聋哑学生讲解这首诗时,可利用同样的方法,通过手语详细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便学生把握古诗的中心思想,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初中古诗文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在普通学生和聋哑学生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文化素养和学习境界。
作者:韦苏娅 单位:重庆市开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