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渗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识字教学中,不应把汉字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而应充分利用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理解和牢记汉字的发音、字形以及字义,也通过汉字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神和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和语文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首先,能提高识字教学课堂效率。在识字的过程中,很多小学生都会认为汉字难记、难认、难写,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没有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或者是对汉字的文化特征理解有误。如“誓”,很多学生会把其中的“折”写成“拆”,教师在教这个字的时候可以向学生简单讲解一下“誓”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誓”本意指的是那些能对战士起告诫约束作用的言辞,战士在接受这种言辞后,要表示坚决拥护它的态度,进而又有发誓、立誓的意思,这种誓言就像古时候的宝剑、剑弩折断不能复原一样,自己说出的话一定要坚决履行,不能出尔反尔,如果做不到,就会按照所立的军令状进行处置,会受到很严厉的惩罚。通过教师的一番分析讲解后,学生很容易就记住“誓”的正确写法,而且还培养了他们遵守诺言的意识。
其次,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它包含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承载着世间万物中的各种信息,所以,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但能够让学生接受到语文教育,还能够让他们通过汉字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如“休”,“人”加“木”组成“休”字,是因为在古代人民劳作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乘凉、休息。所以,当学生看见“休”字时,不再认为它只是一个文字符号,而是会在脑海中出现一幅生动形象的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画面。
由此可以看出,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汉字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识得更多汉字的同时,真正地领悟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汉字总共有四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其中,象形字,指的是用比较简单的轮廓表现出实物的形状,这种字的“形”和“义”是浑然一体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象形字的这种特点。如“人”,它很像人的两条腿在走路,如“日”,和我们现在抬头看见的太阳造型很像。但是要注意,汉字在经过漫长的演变历程之后,失去了很多的象形因素,变得很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借助图画或者是实物帮助同学们识记象形字,如“伞”,教师可以拿一把实物伞或放一些伞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伞的外形和构成,然后引导他们说出,上面的人就像伞布,下面的点、撇和一横像伞的整个骨架,而中间的一竖则是伞把。这样的教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牢牢地记住汉字的读音和写法,还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它的字义。
指事字,是以象征性的符号传递出所要表达的意义,有的是只用符号,如,“一”、“二”、“三”等,有的则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刃”,在“刀”字旁边加一个“、”表示刀“刃”,如“本”字,在“木”的下边加一个短横,表示树的根部。这样,把刀刃与树根的图像和符号联系起来,“刃”和“本”字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于“一”、“二”、“三”这样的指事字,需要向同学们说明它们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如“三”,当实指时,它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数目,譬如三次,指的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三军指的是海军、陆军和空军;当虚指时,表示很多的意思,譬如举一反三、一波三折、接二连三等。会意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一个具有新的意思的字。在教授会意字时,一般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法,即先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个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再把字分开来看,了解每一部分的含义,最后把部分组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启发他们明白“会意”的方法。如“看”,就是把手放在目的上面,像孙悟空一样眺望远方;如“家”,它的上面是“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表示猪,因为在古时候,人们大多家中都有养猪,所以他们就用“宀”下有“豕”来表示“家”。
这种识字教学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授课和学习的难度,但是教师一定要控制,因为这种方法很容易因为说的太多而偏离主题。汉字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张正兵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