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解析范文

传统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解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解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解析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1.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和而不同、你中有我的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道德文化,重视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理解也是从这种关系中去把握。张载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升太平。”[3]因此可以看出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都与人息息相关,二者具有同一性。

2.以人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礼记》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源头在变迁,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许多思想家的言论就已经展现出人文精神的曙光,大量的保存在《礼记》、《周礼》等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长久影响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制度等。《礼记》作为一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通过对天人关系、以人性论为主的人文精神、教育观等思想的阐释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礼记》重点讨论了以人为核心的涉及礼和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解析《礼记》蕴含的人文精神

1.音乐在《礼记》中的体现《礼记•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人心感于物而形于声,再根据美的规律成为美好的音乐,自然的声音转化成艺术的声音。《乐记》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关于“天籁”和“人籁”等种种命题,均是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音乐是人的艺术表现,在艺术方面,艺术要与人性道德处于同一性和统一性。礼乐思想还认为音乐是有“成人”特质的,即可以培养塑造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从而让我们更加明白礼乐思想的价值。

2.礼教在《礼记》中的体现礼的仪式是要净化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礼对人的欲望是一种有效的约束,依靠制度和习俗来维护从而形成人人遵守的自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中《礼记》将人的道德情操和伦理精神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到了周代,伴随着宗法制度和礼制的逐渐确立,周人开始“尊礼尙施,事鬼敬神而远人,近人而忠焉”。[5]《礼记•表记》人本神末的思想突出,并且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1)祭祀礼仪礼,起源于祭祀,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富有人文内涵。周礼尊礼尚绝,视鬼避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弊: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6]百姓可以通过礼乐教化与神道社教的形式赋予世俗生活以超越性与神圣性,使芸芸众生能够在世俗生活中安顿深信进而皈依性命论。通过郊礼,可以把人的世俗世界与天的神道世界相互连接进行沟通,使人的现实生活获得天的肯定,使人憧憬能够有希望超越世俗获得更高的神圣的价值和意义。祭礼,是将个人与祖先遥远的生命相连,是个人短暂有限的生命与祖先长久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通过对先人的祭祀,寄托对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大戴礼记•盛德》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大戴礼记•礼察》丧祭生礼废,则臣子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也。[7]祭祀是礼教之本,可以尽其爱亲之心,同时具有祈福消灾的功能,还是社交和娱乐的有效工具。(2)交往礼仪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智慧,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即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就是证据。[8]《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9]仁者爱人是人最原始和最本真的情感,首先体现为父母和兄弟之间的亲情之爱。传统文化还总是强调个体在人伦关系中的义务,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目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家庭人伦关系上提倡“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0]要求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义务。儒家提倡一种自我的反省和慎独的思想素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的外在的道德规范约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儒家为主体的《礼记》其主体人文精神是解决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再扩散到与社会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物精神下的礼文化,具有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显著特色。传统文化通过制度建设对人进行约束和教化,促进人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3)教育《礼记》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提倡以礼乐为核心的人文教养上,儒家将礼乐作为对老百姓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儒家把乐作为“六教”之一,肯定乐的社会职能,主张“广乐以成其教”,也就是说通过礼乐教养人,促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11]中国贵人,《荀子•王制》讲道“禽兽有知而无义”,[12]这里的无义是指礼义,是群分动物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在《礼记•大学》里指出办学的目的是在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治国平天下是至善的具体化,修身是政治生活的内容,属于亲民。更重要的是,涉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活动、学生过失及必要的教育措施等重要内容,也提出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兼顾,还要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礼记》中不同的篇章都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通过对每个人不同地位和职能的分工,以及教化的力量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和谐的整体去发挥集体的力量。

3.官员制度在《礼记》中的体现《周礼•天官》中记载着官员考核的制度:专门的考核官吏的帛书条文叫做官成,纠察奖惩一般官吏的叫做官刑,还有专门考核官吏政绩的叫做官计。《周礼•地官》“三年则大比,考德行道艺,兴贤者能也。”可以看出三年进行大考,对官员升迁和惩罚规定的十分详细。同时考核内容涉及六个方面,包括道德、才艺、明辨是非的能力、公正以及廉洁等等。在《礼记•曲礼》中,还谈及官员的退休,地位的传承等等。[13]官员在判定案件的时候,《周礼》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强调人证和物证的作用,主张“刑教结合”。官员制度也是继承“明德慎罚”的思想,主张刑教结合,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与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相契合,体现了先辈们的智慧,同时更加彰显了大中华的凝聚力和道德修养。

三、总结

人文精神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贯穿于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记》之中,指引着人们前行。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以集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人格,促使人们用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矛盾达到和谐安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礼记》中表现出一定的泛伦理色彩和道德主义色彩,其实是一种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主体价值,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提升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断追求,同时也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更重要的是《礼记》中涉及的一些规章制度,至今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相关制度建设和修改,在现代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张锐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