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范文

谈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谈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量不足,知识储备水平呈下降趋势

单说传统文化类书刊的阅读量,仅有4.9%的学生一学期阅读会超过10本,少部分(20.6%)学生能基本保证文化经典的阅读量在6-9本之间,绝大多数(65%)的学生一学期的传统文化专著阅读量在5本及以下,还有9.5%的学生几乎不关注此类书籍。通过卷面的信息数据采集,客观题(30题)卷面答题的平均正确率总体不高,为63.3%。文史类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仅接近30%,也只是理工类学生的一倍。

二、学生选课态度普遍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女性功利性比率低于男性

统计显示,66.7%的大学生选择“传统文化课”的主要原因,是因这种选修课程的期末“考查方式以‘论文’形式为主,学分高且易得”;有31.7%的受访者是出于“发展兴趣与提高素养”的需要;28.3%是抱着“拓展知识与消磨时间”二者兼得的心态;选择“喜欢授课的教师或者学习的氛围”的学生,占总数的55%。需要注意的是,从性别角度来看,女性(31.4%)以“拼学分”为目的选课考虑比率远低于男性(68.6%)。

三、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程度普遍较低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的分程度数据统计(除去第一、三部分的主观选题),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文化信息”类中,许多问题都涉及传统文化的基本热点,包括传统戏剧、伦理道德、名言典故等。从学科专业与答题错误率的关系来看,在30题的文史常识客观题中,文教类专业的学生平均错题数为9题,理工类学生与艺体类学生的错题数分别为18题与20题。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是非常欠缺的。

四、造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不纯

66.7%的学生是以“轻松获得高学分”的选课态度来参与学习的,选修课成为他们获得学分的一种工具。这种学习动机颇具功利色彩,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文化修养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主导体系欠完善

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普遍不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只有汉语言文学专业会安排一些传统文化课程,即使是其他文科专业,比如传播学、新闻学专业也鲜有传统文化课程,至于理工科专业,基本没有传统文化课程。学生除去上个别公选课以外,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基本没有。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僵化古板。教师授课多以“快餐式”为主,只求课堂灌输,缺少生活引导与关注,学生的课后实践缺少教师的引导与关注。

(三)校园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校学习追求的目标是掌握就业的工具,很少有人考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学校层面来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修养的培养,从而影响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形成。

(四)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存在认识误区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合时宜,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他们认为西方的文化是科学的、前卫的,西方的教学方式是民主的、高效的。学生的这种想法既是对传统文化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也是对西方文化盲目的、全盘的肯定。

五、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方面

1.要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加强自我教育

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是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唤醒自己的心灵,使自己不再迷失于多元的文化之中。文化意识的自我反省,要求大学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对自我的认知状态进行结果归因,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文化意识的自我创建是一种自信,一种感情,这种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

2.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制订学习计划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习计划的制订首先必须从长远的角度,缜密地思考并做出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计划。其次,学生应在原有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践特点和学习方法,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最能吸引自己兴趣的文化作为计划实施的切入点,循序渐进。最后,因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后,还应对计划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计划进行不断地修正。

(二)学校方面

1.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

从学生选修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很大程度上看中的不是内容,而是哪位教师上这门课程。一般来说,他们更青睐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风趣幽默、讲究教学艺术、学识渊博、工作尽责的教师。因此、此类教师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一批受学生敬仰,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高素质、亲和力的专业教师,巧妙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兴趣。

2.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选择性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教育内容的综合性,既要突出主流文化,也要有适当的民间文化,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既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又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修身。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理应尊重学生兴趣的选择。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大,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必要时应按照学生基础知识、兴趣、性格、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班教学。例如,性别差异对学习文化的选择性影响很大,女生比较热衷于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诗词曲赋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等感性文化,男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兵法、历史等方面比较感兴趣。

(三)高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传统文化”这一课程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还只是作为选修课供部分学生学习,尚未成为专业课。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也不同,这导致了“只学专业知识”的学科本位。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设置针对普及所有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课,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做法。

作者:黄燕单位: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