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渗透融入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时,把内容进行扩散与引导,也可在课下用汉语言交流时把中国传统文化有意地融入与延伸等等,除这些形式外,语言、文字、词汇、语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的四个基本要素,也是最主要的要素。
(一)语言汉语言具有非常显著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在世界语系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体系,具有极强的音乐性与抒情性,屹立于世界语系之林,独放异彩,被越来越多的外语系的人仰慕趋之。如“雪花儿飘飘”、“蓝蓝的天空”、“风中的花朵”,及方言中的“今儿”、“明儿”等,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都给人一种愉悦、轻松、亲切之感。在传情达意的同时,不仅从中能得到艺术享受,还给学习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在世界语系中同音字、音近字最多的是中国的汉语,中国汉字里的谐音字与其他语系相比也是最多的。这种现象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的表达方式及语言速度等,汉语中的一个单纯语音,就会使人顿时联想出现一连串音调类似的文字,这是中国汉语言的魅力所在,这种语言的长期使用,已形成了中国人散发思维的联想模式,与西方的线型思维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对比[3]。比如,中国人用汉语演讲时,语辞、语句的抑扬顿挫,甚至停顿十分明显,这种短暂的停顿,会使人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散发的联想,丰富了所讲的内容。而使用其他语言,尤其是英语演讲,一般都是语调起伏不大,听者只能随着演讲者的思维直线进行,只能单一了解所讲事情的发展与结果,感受不到语言抑扬顿挫、轻重缓许的特点。汉语的长期使用形成一种定式的自然联想,人们听到或看到这些声音类似的文字时,在脑海里会马上形成一种自然链接、一触即发,立即显现。致使汉语言形成了一种产生暗示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加了汉语言的趣味性、通俗性及丰富性。在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中国人喜欢利用谐音表达自己生活的美好和美好的愿望,如有些人家在过春节时喜欢在房间内贴上印有莲花和鲤鱼的年画,这是利用谐音“莲”即“连”、“鱼”即“余”,寓意自己生活的富足“连年有余”。还有些人家过年时在大红纸上写好“福”字,张贴时故意上下倒过来,这是利用“倒”与“到”的同音,寓意“福”到自己家里来啦。还有在家贴的年画中,画一匹马与一只猴子,这是利用“猴”与“侯”的谐音,寓意自己“马上封侯”得到提拔与重用。这种现象虽然曲折地表现了中国人在节日里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但它更深刻地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二)文字中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始祖,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成熟的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字已具备象形、会意等造字的重要要素。它是中华先祖思维和交际的书面符号,是大脑长期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划时代创举,因为在人类的远古时期,人类从蒙昧状态走向文明时代,文字的产生是一重要标志,“文明”是指有了“文”才“明”。所以,文字尤其是中国汉字直接内蕴着、散发出一系列的文化信息,将中国悠久而内涵深邃的汉字与其文化背景融入渗透进汉语教学,必将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若想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汉语言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汉字进行。因为汉字是个体,汉字是原始的最初形态,若能真正了解、掌握汉字最初形态的寓意,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让外国学生从这些方面感受中国汉字的悠久、中国汉字内涵的丰富,从中领略到中国古人的智慧与才能。汉字的起源是中华先祖丰富的生活状态与智慧的结晶。很多汉字的形体与它本身的会意息息相关。“六书”的内涵最能展示中国文字的魅力。“六书”是汉代学者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六种类型,也是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的内容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正确了解和掌握中国汉字的结构原理与运用规律的规则与指南,从其中能正确了解汉字的本义、汉字的表意等特征。汉字这些特征是区别于世界各地其他文字的不同之处。所以,在汉字授课中,象形字是最容易让学生感兴趣的,也最容易理解的。可以说,能做到过目不忘,自然也最容易记住的。如“车”是古象形俯视看状。“象”是大象立起状,“月”是月亮弯弯的形状。这些非常具象之字,是非常容易让学生记牢的。除象形字外,会意字也是六书中又一有趣的、直观的、有内涵的造字。文字是古代先祖对事物的认识、总结,而用“痕迹”表达出的,虽单体微小,但是最重要、最明亮的文化结晶体,它来自于远古的生活状态,而文字的本身又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态与深刻的人文背景。如“妇”字,妇的繁体字左边是“女”,右边是个“帚”,是指女人只能在家里扫地整理家务之意;“男”字,上边一个“田”,下边一个“力”,是说只有有力气的男人在田地里干活。从这一个小小的汉字中,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另外,也能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刻的价值观。又如“家”字,是指在人居住的房屋下,有圈养的猪,才称得是家;“众”字,是指三人以上就是众多之意,还有“森”字,也是指三棵树以上形容众多等;还有“磊”、“淼”、“品”等字,这种造字的规则,还内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理念“事不过三”。还暗含了道家“三生万物”的理念,这充分显示了中华先祖造字的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基因的息息相关。每个汉字经过漫长时代的沧桑与磨砺,都有它特定的意象所指,都有它特定的文化内涵。每个汉字象黑夜天空中的星星,越发闪出熠熠辉光,众多汉字的组合,亦如满天空的星系,绚丽而灿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其他语系人的青睐与向往。中国汉字本身是一种最承重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沉重而丰厚的民族智慧、年代印记、人文思维等。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必须真正了解中国汉字。反过来说,要想深入弄懂中国汉字,又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词汇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词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词汇也是语言中传达信息、丰富语言情感的重要元素,中国汉语里的词汇内容异常丰富,往往一个词汇包含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如“中庸”,是个多义词,作为一个词来讲,指做事为人中正、中和,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庸”还是儒家的经典文章,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四书五经”中的一篇,文中肯定“中庸”的核心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并把世界的本体与人生的境界结合起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与认识方法。这些重大的观点,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若能将这些词汇真正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那将能培养出真正“中国通”的人才。在汉语里常常一个词语,就能反映该民族的生活状态、文化背景与世界观。如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词,表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是大力的改造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花好月圆”一词,字表面上是说自然界的鲜花盛开,晴朗夜色中的月亮圆而明净,而实际所指的寓意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期许。像这些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词汇,有目的地渗透到词汇教学中,是会取得良好效果的。
(四)语法语言的交流最能直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语言的运用又时时处处流露出该民族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文化特征等。因此,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学习不能、也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而进行。再者,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它去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要达到对一门语言的自如使用,除了准确地掌握大量的语言、文字、词汇以外,语法中“语用”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国度的不同、民俗不同、信仰不同、场合不同,平时很随意的一句话,都能反映出他的文化背景及民族特征。如在公共场所你起身告诉不同国度的人,说“我去方便一下”,这是中国去洗手间比较高雅的称呼,可能外国人不知“方便”是什么意思,他就是知道“方便”两字的本义,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方便”在此的意思。若告诉他“方便”两字在此的本义后,你给他分别时再说“请您以后方便时再来中国”这个“方便”又会把他弄糊涂的。还比如遇到熟悉的外国人,可能脱口而出“干什么去”“您生活得怎么样?”这都是见面打招呼之语,问者并不真正想知道对方具体去干什么及生活的具体情况,也不需要对方具体而详细的说明,对方若随口而说:去办点事,生活得还可以,这样含糊的回答就可以,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假如对中国比较陌生的西方人,可能感觉不快、无语,因为他们的文化背景认为是了解自己隐私。这就是所处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像这种有趣的生活语言若能融入进语法教学中,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对外汉语的融入要适度
凡事要有度,掌握好度,就会一举两得。做过了就会适得其反。中国传统文化对对外汉语的融入亦如此。文化的融入应该在语言本体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进行,但不能把中国传统的大文化铺天盖地地灌输,而变成喧宾夺主的现象。而应在汉语教学的内容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与有趣的内容融入进去。在语言、文字、词汇、语法中,以文化的历史性与趣味性,让学习者在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接受汉语知识,不感到枯燥、乏味,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两大形式,一种是符号(包括文字、图形等),另一种就是语言,语言的传播、交流更直接,更富于情感。所以,有主有次、自然融入的一体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把中国文化自然融入汉语教学中,这样能使学习汉语者在了解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从实质上了解汉语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汉语者准确地、生动地、有趣地使用汉语,也使汉语言在异国他乡放出异彩,让汉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汉语,了解汉语言的趣味及深邃的内涵。远古的先祖,在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产生了思想,也产生了对事物的判断力与想象力,他们为了明确与传达这种意识,便催生了语言,语言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而又丰富发展了自己。语言内蕴着该民族的深厚文化,所以,外国留学生要想学习好、运用好中国汉语言,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否则,只学一些生硬的语言与一些干巴巴的汉字、词汇,是不能真正准确表达出汉语言的丰富内涵与精华所在,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是不会学好与使用好汉语语言的。
作者:张苑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