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农业农村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总体战略部署,对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传统农业大县在推进建设新农村中,大都存在着许多困惑和困难,应该把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同当地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的首要着力点,扎实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传统农业大县的困惑
1、资源禀赋较差。传统农业大县大部分缺乏资源优势,地下无矿藏,地上无文物;有些县域处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道路交通、广播电视、无线通讯等公用设施发展滞后;多年来,国家、省、地区、市极少在这些县域布厂设点,投资建设,致使传统农业大县发展工业完全靠自身积累,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先天不足。
2、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业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尽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历史、区位、信息、观念,特别是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的粮食、蔬菜等传统种植业比重过大的县域经济结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仍比较缓慢,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呈扩大化趋势,而且即使在传统农业地区内部,县域与县域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差距日益扩大,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
3、县乡财力极度匮乏。县域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业,但农业大县的工业基本薄弱,税源单
一、薄弱,税收少。过去“普九”达标和为完成税费而形成的本应由国家负担的部分债务,压得农业大县喘不过气。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村基础建设特别是乡村道路投资建设力度,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财力配套,地方政府往往要把不足部分转移到农民头上,加重了传统农业大县的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传统的农业大县县乡财政困难,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政支出一般为刚性支出,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县级财政的一般预算收入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总额中,用来发放公职人员工资的比例大都占到70%以上,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支出的增长速度。
4、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传统农业县域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多年来对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愈来愈不适应。目前在传统农业县域的一些乡镇卫生院,高水平的医护人员留不住,医疗设备极为简陋,现代的医疗设备几乎没有,大部分村没有卫生所;缺乏必要的文体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和人员,工作难以开展;大部分学校教室简陋,公办教师待遇低,人心思走;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的情况普遍存在,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5、农民素质整体不高。传统农业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改革开放以来虽有不同程度的解放,但同发达地区相比,仍较保守落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几手过硬的技能,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就新农村建设而言,在不同层次上普遍存在着模糊认识:一些领导干部思想简单化,喜欢“一个模式”,习惯于搞运动,走形式,好大喜功,存在浮澡心理;许多农民期望值过高,“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没有通过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意识。这些必然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6、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传统农业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班子普遍老化,后备力量严重不足,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一种普遍的现象是,越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村庄,农民的民主意识越差,要求进步的年轻人越少。一些地方不注重发展党员,农村中先进分子不能及时地充实到党的队伍中来,党员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党组织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致使新农村建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保证。
二、传统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债务清偿难。传统农业地区过去绝大多数农村在集资办教育、修路、兴修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开支,欠了不少债。农业税取消和农民集资被彻底堵死后,这部分欠账无法归还,成为村级组织的隐痛。
2、筹资融资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巨额的资金,虽然国家给以必要的投资,包括中央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于层层截留,往往到农村和农民手里已所剩无几,相当一部分费用须地方政府和农民自筹,而传统农业地区大部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除确保吃饭和必要的工业项目启动资金外,几乎不可能向农村投入;当前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徒有其名,多数农民收入很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无力投入;在信贷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地区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只存不贷,抽走农村现金,把农民的资金都拿到城市搞建设。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社会闲散资金一般不愿向农村投资。
3、经济发展难。传统农业地区的农民大部分以农户为生产单位,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生产面临许多困难。农民传统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和市场风险的严酷现实,导致了许多农民在产业开发上谨小慎微,缺乏创业精神和风险意识。
4、组织农民难。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在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导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新农村靠谁建设的问题显现突出。在管理上,一些农民对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号召的工作,适合自己口味的就干,不适合的不干,甚至发生抵触情绪,给地方稳定造成不安定因素。
在传统农业大县的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又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呢?正像许多传统农业大县的主要决策者所讲的那样,这困难那困难,缺少建设资金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这问题那问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是最大的问题。传统农业地区的干部和农民群众应按照中央制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的首要着力点,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大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传统农业大县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关键期,传统农业地区应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认真研究我国农业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逐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抓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大和关键问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不断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从而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进程中赢得先机。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的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大力发展加工转化,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工夫,农产品只有加工转化,农业才能提高效率,农民才能增加收入。开发出各种新的食品和其他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农业的比较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特别是要我们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来推进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此来不断地壮大中国的乡镇经济和县域经济。
2、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传统农业地区大力发展工业关键在理清发展工业的思路。农业大县的优势在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农产品品种多,质量优,数量大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与农相关产业的工业,如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的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大力发展这些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为农村服务的生产资料、农药、农机、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旅游服务业,大力发展与农相关的生物制药、中草药业、保健品业、家电业、房产业、建材业、煮饪业等。
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工业化要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民营经济是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成分,要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条件下,创造一个宽松、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大社会、小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要注重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工业化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共同发展。通过鼓励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壮大园区经济,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以产业化推进工业化;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传统农区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把农区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
3、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传统农业的优势在于粮食生产,但由于农业结构的单一性,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宽裕的最现实途径。为确保劳务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教育、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至几门到城市谋生的技能。各级政府还应通过设立劳务输出窗口,建立劳务基地,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各县(市)司法部门应成立农民工维权中心,开通追讨工资热线电话,在外出务工农民较多的地方设立了劳动保障办事处,切实保护好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在传统农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一般都有着特殊的资源,特色产品或特种技能。传统农区发展生产力就是要把本地的资源优势、特色产品等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如河南省鄢陵县利用当地有着千余年花卉种植历史和源远流长的花卉文化,目前已形成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产品,全县花木面积达30多万亩,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花农人均收入达7000元。鄢陵县近年依托花卉这一生态优势吸引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2004年,鄢陵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很多农业大县或乡镇已经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形成了“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态势,成为了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