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于学校沙文化的班级文化育人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班级文化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育、习惯养成、能力锻炼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作为赤沙小学“沙文化”的子文化与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在学校文化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丰富完整。赤沙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策略如下:渗透班级观念文化,培育学生感恩之心;打造班级环境文化,培养学生生活素养;营造班级学习文化,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施班级活动文化,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关键词]沙文化;班级文化;育人策略
一、学校文化引领班级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为学校整体发展和育人方向夯实基础。笔者从教的广州市海珠区赤沙小学位于有着悠久历史与浓郁风情的赤沙村,村以沙为名,地与沙结缘。沙,稚嫩平凡,在贝类体中润养成珠,便充满光泽灵气,顿生光彩价值;沙,细小坚硬,无数沙粒能凝聚力量,筑成高塔。深受沙之特质、品性启发,结合实际校情,学校凝炼了特色文化———“沙文化”,将“润沙成珠、聚力筑塔”作为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在润沙成珠的成长过程中,理解感悟贝壳的呵护,懂得感恩,更能自我磨砺、学会学习;在聚力筑塔的发展进步中,懂得团结的力量,乐于合作,更能够善于生活、展示个性。因此,“懂感恩”“善生活”“会学习”“乐合作”成为学校“沙文化”所追求的育人目标。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最终落实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班级中。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沙文化”的子文化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育、习惯养成、能力锻炼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落地和深化,是班级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共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氛围。学校“沙文化”致力于培养“懂感恩”“善生活”“会学习”“乐合作”的学生,班级文化正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支撑点、落脚点,以班级观念文化培育感恩之心、以班级环境文化养成生活素养、以班级学习文化提升学习能力、以班级活动文化培养合作精神。
二、班级文化建设实施育人策略
(一)渗透班级观念文化,培育感恩之心
班级观念文化是指对人生、世界、价值认知与看法的种种观念,弥漫于无形的班级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赤沙小学将感恩教育融入班级观念文化中,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念渗透,为学生成长营造立体化育人环境,使之成长为“懂感恩”的人。1.营造感恩浓厚氛围营造浓厚的感恩班级氛围,对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效果最为明显,让学生在长期熏陶之下自然而然成长为懂得感恩、有益于家国之人。笔者在引导特色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如蚌育珠的故事为引领,注重营造充满“帮助”与“回报”的感恩班级氛围。笔者将学生在班级中帮助同学的点滴行为记录成“班级感恩手册”,鼓励接受帮助的学生力所能及地积极回报同学与集体。引导学生对教师的付出懂得珍惜,通过尊敬教师、做教师的得力小助手,以及“礼润珠华敬师卡”“师恩手抄报”“心里话”等形式,表达对教师的感谢。感恩精神外显于学生的行为举止中,深深印刻于其心灵深处,使其自然、自觉、自发地成长为懂得感恩之人。2.构建感恩共育平台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应把班集体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体系,不仅与学生个人相统一,而且与成年人社会相统一。赤沙小学将充满感恩教育的班级观念文化渗透在共育平台构建中,齐心培养“懂感恩”之人。家庭是有效的感恩共育平台,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从而生发感恩之情。赤沙小学在形式上通过教学开放日、家长会、亲子活动等,让家长多渠道地参与配合育人工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关心和陪伴;时间上结合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唱首父母儿时歌”“家务事小帮手”“洗洗脚捶捶背”等感恩父母的班级活动,使学生在与父母互动中得到心灵感悟。赤沙小学将班级观念文化与社区共育有机结合而建立的感恩共育平台,能够起到显著教育效果。“走出去”,即以班级为单位鼓励学生投身到社区服务、关爱老人、环保宣传、志愿活动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回报意识。“请进来”,即将社区内志愿人员请进班级,开展赤沙村史、家风家训、古海岸革命故事等主题班会,在良好的互动中学生更懂得对历史、家国的尊重敬意。
(二)打造班级环境文化,培养生活素养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打造班级环境文化,可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加强建设,并培养学生“会生活”的能力和生活素养。1.物质环境建设班级的物质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环境”。在教室卫生方面,赤沙小学要求学生自觉保持教室整洁,在日常清洁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教室布置方面,结合传统节日或学校大型活动,手工制作装饰品美化课室,办好具有班级特色的黑板报,通过“百草润沙”班级绿植栽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班级设施方面,建立图书角、安排学生轮流担任图书管理员,培养学生的生活整理能力。2.精神环境建设班级的精神文明作为“软环境”,最能体现班级个性。其一,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如早读、课间、午休等相关准则,通过公开选举班委会,分工落实班级的规章制度。其二,拟定班名(如润沙班、磨沙班等)、班徽、班歌和精神口号(如“聚力同心”“大浪淘沙我最强”)等,展现班级的良好精神风貌。其三,利用文明班级评比,细化评比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形成强大班级凝聚力,营造良好集体生活氛围。
三、营造班级学习文化,提升学习能力
班级通过制订班级学习制度、实施互助学习措施、营造班级学习文化,培养善学习、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学生。
(一)制订班级学习制度良好的班级学习文化从制订班级学习制度开始。学习制度的制订围绕习惯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笔者引导学生制订“砺沙”学习制度,如:早读制度,强调有效朗读;预习制度,强调学习资料的提前准备;听课制度,强调参与性、质疑性和自信展示;复习制度,强调知识面的拓展能力。
(二)开展互助学习措施互助学习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之间发生的、以学习进步为指向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的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实现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进步。笔者开展了“一帮一”深度帮助式、四人小组取长补短式、十人大组共同参与式等互助学习小组,营造自主提升、互助进步的学习氛围;开辟了“润沙”班级学习角,展示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开辟了“珠光”班级荣誉角,展示个人及班级奖状奖杯,使学生受到精神鼓舞,见贤思齐,全身心投入学习。
四、实施班级活动文化,养成合作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班级应形成丰富的活动文化,努力在活动中使学生乐合作,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一)日常实践活动课内外实践活动往往以团队为中心,能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赤沙小学在低年级班级中开展“整理小能手”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整理学习生活用品,同桌同伴间形成小组、互相检查,既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又让他们懂得了合作的意义。在高年级班级中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如“岭南文化调查”“赤沙村历史”“琶洲塔前世今生”等实践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分别就建筑、习俗、历史等主题展开,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统筹整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大型主题活动合作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相互配合的联合行动方式。赤沙小学全校性大型主题活动往往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成为最能充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方式。如赤沙小学“沙文化节”中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学生发扬“聚力筑塔”精神,有人上场参赛、挥洒汗水,有人场下候补、后勤帮助,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共同为班级服务。班级文化是代表着班级形象与班级生命的个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的共同财富与劳动结晶,它基于学校文化而实现个性发展。在学校“沙文化”的引领下,赤沙小学全面推动班级观念文化、环境文化、学习文化、活动文化的建设,培养具有感恩之心、生活素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张亚新.优秀小学生:应该培养的50个学习习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3]袁文娟.班级生活育人价值开发背景下的小学班队活动课型范式研究[J].班主任,2016(10).
[4]沈磊.浅析班级活动对学生成长的现实意义[J].江苏教育,2017(71).
[5]金堃.班主任班级工作在学风建设视角下的分析[J].时代教育,2016(2).
作者:罗奕华 单位:广州市海珠区赤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