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积极溢出下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范文

积极溢出下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积极溢出下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积极溢出下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企业安全文化是城市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城市安全文化的发展。文章通过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对个体日常生活中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积极溢出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个体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对其社会行为溢出产生明显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积极溢出;安全文化;方程模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安全运行带来新的挑战。如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爆炸事件、大规模停水停电、交通中断等突发性事件,以及每天都在发生的各类交通事故等,体现了城市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不足。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培养安全行为习惯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安全文化对个体后天的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行为习惯塑造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个体的工作经历与生活经历是相互影响的,其中工作对生活的积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效应、丰富效应、促进效应和外溢效应等四个方面。鉴于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安全文化研究相对成熟完善的领域,本文拟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着手,以积极外溢的理念,分析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同、员工安全意识形成效果、员工自救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员工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对生活安全环境的向往。

一、理论基础

(一)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建立完整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工艺操作标准,营造出自我约束、自助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以实现企业安全业绩的持续改善、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当前对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及氛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制造业,研究的测量对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将对其进行综合,从中选择四个出现频率较高的维度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组织安全承诺、组织安全理念、组织安全培训、个体安全技能等。

(二)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动机指的是外界诱导因素对个体的行为、观念、技能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体内心活动的变化。对社会动机研究比较典型的是Kelman提出的顺从、认同和内化三种基本类型。认为个体存在不同的内在诉求时,其改变的状态也不相同。如果仅仅为了应付检查而改变,则在不久后就会消失;如果是为了获得组织或个体的认可而改变,其改变的状态则可以持续较长时间;而如果为了自身价值观的整合和优化而进行的持久的、发自内心的改变,此时的改变则最为持久、彻底。不同的内在诉求决定了不同社会影响动机的作用和效果。但在现实情境中,三种社会影响动机并不是排他性的,也可能同时存在。

(三)积极溢出溢出效应是指组织或团体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本身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或团体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积极溢出是指积极有效的情感、价值观、行为和技能等从个体的工作领域迁移到其生活领域,从而给其生活领域带来积极影响的溢出效应。个体在工作中所经历的企业安全文化,形成的良好的安全观念、行为规范、应急技巧等能够对个体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溢出,形成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习惯等。本文参考煤矿行业在安全文化溢出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两个方面,因此把这两方面作为积极溢出的测量维度。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企业安全文化对个体日常生活的安全观念、安全行为习惯产生影响,是其发生改变的影响因素,为原因变量;个体安全观念、安全行为习惯的改变是受企业安全文化影响的结果,为结果变量。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为测量企业安全文化对个体日常生活中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习惯产生的积极溢出,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问卷主要由企业性质、企业安全文化测量指标和积极溢出测量指标三个部分组成。调查问卷的设计构成及测量指标见附表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91份,有效率为91%。

(二)数据的信度、效度分析信度检验是指量表对测量结果内部组成要素的一致性及稳定性的检验;效度检验是指测量工具是否正确测量到指标真正特征的程度。采用SPSS2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见附表2)。数据显示,调查问卷所包含的两部分信度均符合标准值要求,企业安全文化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702,安全文化溢出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735,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整体设计是合适的;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中KMO的值均大于0.6,Battlett球的显著性概率sig为0.000,表明调查问卷的效度满足调查分析处理数据的要求,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测量指标的客观事实。

(三)关系设定SEM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方法,可以清晰地分析单项指标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在研究企业安全文化对人们安全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中,做如下设定:设ξ1、ξ2、ξ3、ξ4为外因潜在变量;X1、X2、X3……X12为外因潜在变量的观察变量;e1、e2、e3……e12为外因潜在观察变量的残差;η1、η2为内因潜在变量;Y1、Y2、Y3……Y6为内因潜在变量的观察变量;e13、e14、e15……e18为内因潜在观察变量的残差。

(四)结构模型的检验与结果为对企业安全文化溢出SEM模型的拟合效度进行评价,本文使用AMOS22对整个模型的进行检验,从拟合优度(GFI)、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常规拟合(NFI)、增值拟合(IFI)、比较拟合(CFI)、简效拟合优度(PGFI)以及简效规范拟合(PNFI)等方面来进行判断拟合度是否达到拟合的效果。各拟合优度指标均达到并超过了临界值(见附表3),说明拟合效度良好,能较好地反映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拟合指标下获得的企业安全文化与个体日常安全观念行为的关系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五)模拟结果分析1.潜变量测量结果分析。组织安全承诺、组织安全理念、组织安全培训和个体安全技能等与其对应测量变量之间的荷载系数在0.512~0.771,表明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测量效果较好;安全观念溢出、行为习惯溢出与对应测量变量之间的荷载系数,除安全理念稍低外,其他几乎均在0.5~0.8,表明企业安全文化溢出的测量效果较好,安全理念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概念指标化不够理想。2.潜变量之间关系分析。组织安全承诺、组织安全理念、组织安全培训、个体安全技能对个体日常生活中安全观念的溢出路径系数分别为0.358、0.282、0.272、0.241,可以看出外溢效果明显,特别是组织安全承诺。表明个体会把在企业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形成安全行为意识带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对生活中的安全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组织安全承诺、组织安全理念、组织安全培训、个体安全技能对个体日常生活中安全行为习惯的溢出路径系数分别为0.212、0.383、0.361、0.472,普遍好于对安全观念的溢出,说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习惯的影响更加明显。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1.模型结构合理。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安全承诺、组织安全理念、组织安全培训和个体安全技能四个维度研究对日常生活中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的习惯的溢出是可行的,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2.认知影响观念。工作安全性分析、安全操作规程和定期安全检查对安全观念的溢出效果最大。通过对具体安全问题的分析、安全操作规则的了解以及外在监督力的督促,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安全意识观。3.实践养成习惯。对个体安全行为习惯溢出效果最大的是个体安全技能。其主要包括安全应急演练、安全风险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三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加强个体的演练、实践能力以及处理危险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更易于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二)启示基于上述研究,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对个体日常生活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因此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形成安全观念,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有助于城市安全文化的建设。1.规范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性分析。从社会影响理论的角度出发,只有当个体感受到自身存在安全隐患,并积极主动地希望通过了解而避免危险时,才可能发生持久的改变,形成安全观念意识。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论述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使员工从内心深处加强对安全的重视。2.培养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风险识别与评估是指个体能够根据已得到的信息资料,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对风险的特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强化个体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同时其外溢效果也较为理想。3.强化演练,提升安全风险的应对和处理能力。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和资料获取的不完备性,使得事情的发展的实际结果往往偏离预期目标。加强对个体的安全演练,提升个体对安全风险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以便在面对安全问题时能够尽可能规避、减少或者降低安全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吴超,王秉.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4):1-7.

[2]张久伟.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管理的关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343(2):163-164.

[3]卞纪兰,林忠,王瑞林.工作———家庭文化对员工工作、家庭增益影响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8):101-104.

[4]张涛,杨振宏,丁光灿,等.安全文化对矿工生活的积极溢出研究[J].煤矿安全,2019,50(2):245-248.

[5]汪刘凯.煤矿安全氛围与矿工日常生活关系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

作者:孟磊 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